▲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全景
梁启超教育子女并不采取强迫、硬求的方式,而是因材施教、依顺每个孩子的天性而发展之。梁启超在回答儿子梁思成的成长焦虑问题时说道:“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 饮冰室外景
在人人明其特长之后,又当如何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使自己成才呢?梁启超指出:“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1934年,梁思宁、梁思懿、梁思礼、梁思达(左起)在天津“饮冰室”前。
梁启超虽不像某些历史人物有家训之类的著作流传后世,但他留下的几百封给孩子们的信,实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其中最有价值的,在于梁启超是中国由传统转向现代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家书中所蕴含的家风体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我们看他对个性化的重视,对生活趣味的论述,都有着现代性的因素。但他同时又将传统家风中的精华蕴含在其中,如对勤俭持家的重视,对“但问耕耘”的肯定,从而使孩子们具有古朴的优良道德。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