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渡江战役前,林彪提了个建议,主意不大意义极大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0-10-20 02:22:55     标题: 渡江战役前,林彪提了个建议,主意不大意义极大

渡江战役前,林彪提了个建议,主意不大意义极大                   2020-10-18 15:52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即饮马长江,按照毛主席在1949年1月1日新年献词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指示,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粟裕、谭震林五位同志在淮海战役尚未结束之际就开始部署横渡长江天堑、向江南进军的部署。
渡江战役总前委

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虽说在三大战役中丧失殆尽,剩下的部队算上文职人员在内不过200万左右,但是蒋介石的海空军部队还比较完整,以此为基础,蒋介石企图以千里长江天堑为屏障,继续与解放军顽抗到底。
在人民解放军的战史上从不乏强渡江河作战的经验,比如红军时期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大渡河,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天险等等。然而眼下要强渡长江却不比过去的那些江河湖泊,一次要把上百万人马连同武器弹药、粮草辎重全用木帆船送过对岸,这在古今中外战史上绝对是罕见的。
因此,渡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关系到中国革命是取得全国胜利还是半途而废的关键,需要克服种种困难,考虑到多方面的问题。因而,渡江工作比起以往任何战役都要复杂得多。
首先要熟悉的就是长江水情。作为我国最大的一条河流,中下游江面由西向东逐渐放宽。在我军选定的渡江地段如湖口至芜湖段宽1000—1500米,南京段宽2000—2500米,镇江至江阴段宽3000米,江阴以东宽达万米。水流受潮汐的影响很大,在枯水季节,江中有许多沙洲露出水面,为渡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每年4月春雨桃汛之后,水量渐涨。进入梅雨季节后,降水的增多导致江水水位上涨,道路泥泞,对作战将十分不利。
凡此种种地理条件,使长江真正如同一条“天堑”横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面前。
国民党军在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1400公里宽的正面部署了75万大军,数百架作战飞机和上百艘舰艇,严阵以待。我军的渡江工具相比1700年前赤壁之战时没有多大的改变,想要以此来冲破国民党军的陆海空军立体防线,其难度可想而知。
于是,当我军各部到达长江岸边后,很多人思想顾虑很大。比如二十七军一些干部就说:“打济南打潍县,不管城墙多高,咱都能打过去。山地平原都不怕,到了水上就没办法。”一些战士们反映:“遍地是水,怎么进行土工作业?”炮兵顾虑在水网地带大炮拖不过去,通信兵担心村庄零散容易迷路,没法架设电话线。还有的北方战士对南方水土不服,对水多、雨多、吃大米很不适应,生活很不习惯。甚至有的人对渡江作战思想上有疑虑,想回家,不愿意南下。

总而言之,原来在平原、山地作战的一套都要随着渡江战役而改变。
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使北方士兵熟悉水性和水战技术。渡江的各部队利用湖泊、内河天天练习上下船、乘船、划船、游泳、救护、堵漏、救生器材使用。水上作战动作动作演练水上射击、打军舰、登陆、滩头阵地防御。接着还要训练渡江队形、指挥联络、步炮协同的战术训练。
渡江战役前的训练

战前的训练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要突破国民党军飞机、军舰、火炮构筑的立体防线,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敌军企图在我军渡江时依托既设阵地,在江面上大量杀伤我军,阻止我军登岸。所以,在考虑到船只一旦被击毁,我军战士能够自救和泅渡过江。
这时,远在距离渡江大军千里之外的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出了一个点子。过去林彪指挥四野在东北作战,司令部就设在松花江岸边的哈尔滨,多次指挥部队强渡松花江,颇有渡江心得和体验。于是,林彪在渡江战役发起前曾给军委写了一个报告,谈到自己过去在渡松花江时在没有船只或船只被击沉的情况下曾用三块长方形的小木板钉成一个三角形,全副武装的战士在三角木板中自由浮走,而不致倾斜沉没。因此,林彪很自信地说:“在不能使用船只的条件下,在敌前渡江,估计使用此法甚为有效。”

军委很快将林彪这封电报转给第二、三野战军,各部队受到启发,在每个船上都准备了三角板,有的还用15斤稻草扎成救生圈。事实证明在后来的渡江作战中这个办法的确起到了作用,虽说由于我军渡江十分顺利,也很少有船只被击沉,但是在战前制作这些简陋的泅渡工具对稳定战士渡江的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百万大军渡江的一切准备工作于4月初全部准备就绪,就等毛主席、朱总司令一声令下,即可万帆起航了。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