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开国将帅好学趣闻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梦    时间: 2020-11-3 02:04:58     标题: 开国将帅好学趣闻

   开国将帅好学趣闻                                                         2020-11-02 17:31                    
           开国将帅是勇立于时代潮头的一群人,他们能文能武,武可上阵杀敌,文可妙笔生花。

有些人青年时代就已达到博闻强识的境界,有些人边学边打仗,称得上是军政兼优,有些人告别了战争,才捧起书本,一直学到老。

在他们的身上,不止有硝烟的余味,还有扑鼻的书香。他们不光自己学,还教育后代一起学,因而产生了很多趣闻……

十大元帅绝大多数出身农民,小的时候家里穷念不起书,只能中途辍学回家帮衬打点,只有少数几位按部就班上小学、中学,出国留学,成了知识分子。

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大字不识几个,刚参加革命那会儿,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如果要传达命令,还需请副官代为执笔,麻烦得很。

1927年南昌起义后,宋庆龄发表了一篇宣言,周逸群转头念给了贺龙听,贺龙听完,直呼妙哉。

苦于不认字,他要周逸群再念三遍,听的过程中,就一字不差的把内容背了下来。

周逸群惊异于贺龙记忆力的同时,暗暗想道:如此聪明绝顶的人,若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前途不可限量。

于是,周逸群出言提醒:“别人念着你听,你能背得出,这固然很好;但是,假如这个念给你听的人有歹心,把重要的地方省略、篡改,而你蒙在鼓里,误会了意思,那岂不是上了当,误了大事?”

贺龙一想,确实如此!他虚心求教:“那应该怎么办?”

周答道:“读书识字!”

自那以后,贺龙把读书视为人生大事,不仅不再请人代言、代笔,还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日新学二十个字。

他要求自己努力的学,不断的学……

不论军务再忙,他都没有放弃读和写,遇到不会的,他直接打破砂锅问到底,周围的战友都是他的老师。

戴着眼镜的刘伯承,原生家庭条件和贺龙差不多,但他比贺龙幸运,有一位粗通文墨的父亲。

其父名叫刘文炳,注重儿子的教育,送他读过私塾,砸锅卖铁供他上中学,给刘伯承铺了一条成为儒将的路。

他一生酷爱读书,很勤奋刻苦,且记忆力超群。

刚刚踏上军旅生涯时,他就展现出了与旁人不同的生活习惯。

别人吃完饭散步他看书,别人出去玩乐他看书,别人早早地熄灯就寝了他还在看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干那些事没意思,还不如看书学点东西。”

古代的兵书他倒背如流,俄文是他自学的,靠着扎实的积累,他才能够翻译、撰写军事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刘伯承在北戴河疗养身体,仍每晚阅读至深夜。

当时,医生采用饥饿疗法,控制他的饮食。

可读完书之后饥肠辘辘的难以入眠,刘伯承便偷偷地跑到厨房觅食。

为了不惊动医护人员,他选择了不开灯,摸黑进去。

视力不好的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馒头,却不小心打翻了盘子。

这声响在静谧的夜里显得格外清脆,大伙儿火急火燎地赶去,才发现,原来是首长在“偷”馒头,顿时笑作一团。

同样因读书闹了“乌龙”的还有陈毅,陈毅吃墨这个故事,曾令很多军事迷噗嗤一笑。

可撇开这样那样的意外状况,开国将帅们的孜孜不倦,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学

布衣元帅徐向前儿时读过私塾和洋学堂,后因衣食无着,被送到远房亲戚家当学徒。

他每日在杂货店里帮忙,一有空就趴在柜台前,利用闲散的时间来读书。

省里开设师范学校免费培养教师,他抓住了机会考进去了,终于有机会泡在图书馆里学文化、政治、军事、外语。

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很多同学以为徐向前很腼腆,因为他常常一人独坐,捧上一本书,细细思索。

他的博学闻名敌我,国民党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第一次会见徐向前后,略带担忧地对自己的战友说:“徐向前此人,话不多,知识多,才学好,不好对付啊!”

长征时期,读书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第一是前有拦路虎,后有追兵,应敌耗费精力;

第二是挑夫挑的东西都是银元、被褥、油印机等重要物品,书籍想要带着上路,实在有心无力。

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任弼时读不上书,就选择了坚持看报。

报纸红军自己会整理编辑,可讯息有限,所以他十分珍惜每一份能够收集到的敌方及各地区的报纸。

譬如《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字林西报》、《盛京时报》等,他都会再三品读其中字句,了解中央红军及红军各部的动态,估量战争形势,考虑相应的战略。

没有时间就挤出时间学

邓小平同志曾夸赞刘伯承:“刘伯承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

能有此成就,从不是一蹴而就的。

艰苦的行军打仗中,刘伯承抓紧战斗间隙读书、写作和翻译。

坑道旁、马背上,任何一处都可以是他的书桌,对他而言,对既学来的感到用之不足,对未学来的感到求之不尽。

和平来临后,大家对待读书的态度没有改变,反而更为热切。

叶剑英生前办公室写字台桌面玻璃板的下面放着这样一张字条: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

怎么挤?早起读书,睡前读书,吃饭和散步时,用来听秘书录制好了的国内外形势资料。

他的住所,不单单是遮风避雨的港湾,更是他的藏书阁。

每每到外地出差,他不仅要抽出空来读书,还要抽出空去逛书店,把有价值的书带回家。

他喜爱自然科学,喜爱英语,尽管他涉足不擅长的领域难度很高,但他却说:“马克思五六十岁才学俄文,人生就要干,要斗争,要战斗,过前进的人生。”

朱德的想法与之不谋而合。

建国后朱德虽身负重担,却一刻也未曾放松。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通读32本马列主义,每本读了不下两遍。

他读书爱做眉批和读书笔记,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有一次,他发着低烧还在看书,被护士制止,他摇摇头说:“我年纪大了,更要抓紧时间学,才能革命到底不掉队。”

没有目标就树立目标学

开国将帅的思想如同大江大河,汹涌澎湃,但他们读书的目的大抵相同,为了汇入大海,更好地完成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朱德常说:“一个革命者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去为人民服务。而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还算个什么革命者呢?”

周恩来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座右铭唤醒世人,刘伯承以“一定要读书”为家训,激励后代春诵夏弦,报效祖国。

叶剑英当军事科学院院长时,感慨自己脑袋空空,懂得科学还不够多,力求攀上高峰,铸就辉煌。

如今的人啊,不愿读书,读一会就厌了,其实是没有确立一个值得去努力的目标。

看看老一辈革命家们吧,把他们当做榜样,去探索读书的奥妙。

最后,用刘伯承教育子女的读书方法论收尾:读书贵有志;读书宜趁早;读书有选择;读书勤思考;读书要交流;读书须有恒。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