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自小接触翁同龢等著名书法家,起点极高。
翁同龢(1830—1904)学书由欧、楮、柳、赵入手,后出入苏、米而学颜真卿,晚年则主要取法于北碑。谭仲麟与翁同龢的交往为谭延闿的书法成就提供最初的便利条件。
据《谭延闿大传》记载,谭仲麟是个有心人,为了让谭延闿有更多机会学习翁同和的书法,便利用与翁同和书信来往、礼品互赠的便利,珍藏翁同和的每一封信笺,并在信笺的眉头页末对翁同和的字予以分析评点,然后交给谭延闿临摹学习。
谭钟麟还经常将儿子的习作拿给翁同和等朋友传阅,翁同龢对年轻的谭延闿赞不绝口,在他的日记中记载道:“访文卿,见其第三子,秀发,年十三,所作制义奇横可喜,殆非常之才也。” [7]
在给谭钟麟的信中称赞道“三令郎伟器也,其笔力殆可扛鼎。人泮可喜,行即腾嚷”。 [8]
除翁同和以外,清代几位大书家刘墉、钱沣、何绍基也是学颜体的高手,他们也都成为谭延闿取法学习的对象。
其中钱沣对谭的影响最大。
钱沣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对颜真卿书法情有独钟,堪称学颜第一人。
大楷临摹《颜氏家庙碑》、《告身墨》、《中兴颂》、《麻姑仙坛记》、《东方画像赞》;行草从颜真卿《争座位稿》、《祭姪文》、《十二意》入手,晚年以颜为本,参以欧、褚笔法,行笔颇为沉着痛快,亦有八面出锋之势,苍劲雄健,耐人寻味,他学习古人而迈出古人的法度,自成一家。
在清代,学颜书的人大多先从学钱南园入手,如誉满全国的何绍基便是从钱南园书法中脱胎出来,而卓然成家。
杨守敬《学书迩言》称:“自来学前贤书,未有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惟有钱南园学颜书如重规叠矩。此由人品气节,不让古人,非可袭取也。”[9]
长沙谭国斌美术馆藏谭延闿部分作品
从谭延闿的书画题跋以及所写日记中可以看出,钱沣对其影响极为深远。谭延闿在《题钱南园芜城赋》中用很大篇幅的话语表达其对钱沣的由衷钦佩,文中称:“自来学颜书者,臃肿钝拙,毫不得其使转之法……而南园于千祀之后,众咻之时,乃能独标心印,岂不异哉。
南园官湖南学政时,尚一以颜家庙碑为依归,后乃恣肆。晚年则以鲁公之神入褚令之室。如此书者,盖未可一二观也。乾隆中举世习赵董书。其名者刘梁翁王。然四人者,皆享大年,多暇日,从容肆习,人书俱老,而所诣止此。孰与南园奋起遐取,独师古哲,无声气击援之盛。又奔走仕宦,穷困孤立,中年摧折,而成就如此卓卓,可不谓豪杰之士也耶。诚使南园得四君之境与年,其将下视宋元而跻晋唐也哉。
南园官不达,天乃纵其书。直节照人寰,固与常人殊。下视元明后,直与颜为徒。冥会当心时,目若无君谟。晚年更险绝,骨立筋蟠纡。豪杰信非偶,岂为时代拘。[10]
显然,在谭延闿看来,钱沣的地位几乎能够与颜真卿并驾齐驱,如果钱沣也能像刘梁翁王四大家一样“享大年,多暇日,从容肆习,人书俱老”,那么其书法成就将远远超越这四人,且能够“下视宋元而跻晋唐也哉”。
除钱沣之外,刘墉和何绍基对他的书法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例如,谭延闿题《道州残字册》称:
“北派意多南派少,几人能识道州心。破空杀纸浑闲语,莫向鸳鸯绣里寻。(其一)
碎金安石存遗制,片玉昆山有旧闻。终胜贾人持一字,好教常侍集千文。(其二)[11]
对谭延闿来说,与曾熙、李瑞清等书法家的交游也十分重要。
据张卫武《曾熙与谭延闿交游考》一文记载 ,从1904年开始一直到1930年曾熙去世,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谭延闿与曾熙虽相差二十余岁,但都酷爱书法且性格相投,可以说是感情深厚终生不渝,尤其是在1915年曾熙移居谭延闿府上之后,一旦稍有闲暇,谭延闿就会与曾熙、李瑞清聚在一起探讨书画、题跋唱和,甚至彻夜长谈不知倦意。
在长时间的交流、切磋中,曾熙、李瑞清的书学思想、观念无疑会对谭延闿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谭延闿书法作品
当然,除了有好的老师引导以及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谭延闿自身的天分与勤奋。
他的弟弟谭泽闿对谭延闿的学书之路十分清楚,提到谭延闿开始临习《麻姑仙坛记》是在1914年于青岛侍奉母亲之时,后来在上海、郴州等地也坚持笔耕不辍,称:“先三兄专临《麻姑坛记》,盖始于甲寅余兄弟奉母居青岛时。其后乙卯在沪,戊午在郴,书课尤勤。至辛酉买宅塘山,颇有宾从文燕之乐,偶朝起临写数纸,亦尽数十通。此则临成以贻叔平夫婿者,笔意充悦,盖其合作也。自壬戌于役海南,还都白下,政事日繁,遂无复日课。惟最后为过翁书屏八幅第二百廿通,生平临此碑殆止于是矣。叔平既精装成册,出以见示,并嘱题后,敬记如此。[12]
如果我们看《谭延闿日记》中的相关记载,将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1914年
五月三十日
午饭,饮一巡。复临《麻姑》两纸。
八月六日
归,临《麻姑》三纸,而吕满至。
十一月十五日
食粥后,临《麻姑》二纸。
十二月七日
余临《麻姑》一纸,《离堆记》一纸。《离堆》笔法与《画赞》相近,东坡即由此夺胎,甚不易学。盖用墨太丰,难于见好也。
十二月十日
食粥后,临《麻姑》二纸,墨浸,殊不惬意。
十二月二十三日
食粥后,临《麻姑》二纸,第十九通毕矣。凡八日,日二纸,百二十八字,中间缀课一日,都十五纸,实得字九百也。以旧临碑笔与淑女。
1915年
一月三日
八时起,临《麻姑》三纸,乃食粥
二月七日
临《李元靖》二纸,食粥。
二月八日
食荡饭后,临《李元靖》二纸……晚饭有称条面,饮数巡,取《西楼帖》看一过,坡书神奇,有不可到处,当时已訾其不悬腕,何耶。
四月四日
八时起,临《元次山碑》二纸,食粥。
五月十三日
临《麻姑》二纸……及散,同道士至汉古、古墨,遂至真赏斋看碑,有《张迁》、《礼器》,皆旧拓,而以《张猛龙》为最。
八月五日
七时起。临《麻姑》二纸。
八月二十日
七时起。余临《告身》二纸……出至赵表背、古墨轩,又入商务印书馆,看《天际乌云帖》印本,覃溪密行小字,前后十数题,于友朋有疑似者,辟之不遗余力,且引钱萚石为证。以余观之,不惟苏迹赝也,即元明诸跋亦如出一手,特董跋真耳。
八月二十七日
八时起。食粥。临《元靖碑》二纸。
十月二日
七时起。临《颜家庙》二纸,十日不作书,荆棘生矣。
十月十七日
七时起。临《麻姑》二纸。
十一月七日
八时起。临《李玄靖》二纸。
十一月十日
八时起。临《玄靖碑》二纸。食粥。
1916年
三月十六日
八时起。临《麻姑》五纸,平日作字太快,今力求慢,然不佳如故……与曾九谈书画,看碑帖数种,十时乃寝。
四月十日
七时后起。临《麻姑》五纸。
四月十九日
七时起。临南园五纸,墨凝殊不能有兴致。
五月十二日
六时后起。临《麻姑》九纸,第六十三通毕,食粥。
五月十三日
七时起。临《麻姑》三纸。
五月十五日
七时起。临《麻姑》五纸。
五月二十八日
七时起。临《金天王题字》及《麻姑坛》五纸。
六月二十四日
七时后起,临《麻姑》五纸。[13]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谭延闿对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用功之深令一般人望尘莫及,在临习《麻姑仙坛记》的同时还注意掺杂学习《颜家庙碑》、《李玄靖碑》、《自书告身帖》、钱沣楷书等等,加之他的天分卓越,从中获取的养分也非常人能及,因此称其为民国学颜书第一人当不为过。
谭延闿书法的成功在于他学综百家,除上文提到的翁同和、钱沣、刘墉、何绍基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边是宋代的米芾。
朱玖莹先生曾经收藏过一幅谭延闿所书米芾《蒸徒帖》,《蒸徒帖》是米芾训练新军之后,写给同僚的一封信。
信中报告了他提前三日完成了训练民众的任务,素质赶得上禁卫军,如果自己率领这十二万人,可在贺兰山勒石纪功。
谭延闿书此四屏时,显然是凭自己记忆信笔而书,而非普通意义上的临摹。谭延闿将米芾的尺牍写成大字,细腻精巧之处减省,厚重雄强之味增多,创作性的临摹写出了另一番滋味。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