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泽东忆父亲毛顺生,从不理解到深深怀念,少年时曾忽略许多深情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0-11-16 13:36:02     标题: 毛泽东忆父亲毛顺生,从不理解到深深怀念,少年时曾忽略许多深情

毛泽东忆父亲毛顺生,从不理解到深深怀念,少年时曾忽略许多深情                                                         2020-11-16 09:57                    
                          

1910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毛泽东告别父母前往湘乡求学。

图|1913年,毛泽东在长沙,这是迄今所见毛泽东最早的照片

在临走之前,毛泽东写下了一首诗《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一直反对毛泽东到外面念书。而走出韶山冲,是毛泽东少年时期坚持的梦想。

离别之际,毛顺生看着毛泽东和母亲文七妹、弟弟毛泽覃依依惜别,对老师毛麓钟似乎也有说不完的话。而对父亲毛顺生,毛泽东显得疏离而淡漠。

文七妹眼睛已经哭得通红,她拉着毛泽东的手,一遍一遍嘱咐着:"三伢子,装好的辣椒带上了没有?你是头一回出远门,在外面莫要吃冷的,莫喝凉的,要注意加衣服哟!到了学校就写信回来哦!"

毛顺生一直没有说话,这个时候才顺着母亲的话说了一句:"石三,你在外面要呷饱饭啰!钱用完了给我来信就是,我会带来的。"

毛泽东看看父亲,最后和家人道别:"爹、娘,先生,莫远送了,我走了。"他转过身就上路了,弟弟毛泽民挑着行李跟在他身后。

没走几步,毛泽民拉了拉毛泽东的衣袖,小声说:"哥哥,爹哭了!"

毛泽东这才慢慢转过去,看到毛顺生不苟言笑的脸上,满是泪水。

毛泽东突然跑回来,在父母面前"扑通"一下跪了下来,连磕了三个头。

毛泽东一生之中,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时间只有8岁到18岁之间的短短十年。在这十年之中,毛泽东从母亲身上得到了温情和慰藉,而父亲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独断和严格。

图|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在毛泽东的回忆之中,和父亲对立、斗争的情况比较多,很少有提到和父亲心平气和和谐相处的场景。那么这位表面上"自私"、"专断"、"刻薄"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真的是一位得不到儿子们肯定的父亲吗?

毛顺生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那时候毛家一贫如洗,毛泽东和弟弟们出生之后,家中更是揭不开锅。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毛顺生参加了湘军,以军饷贴补家用。

毛顺生年轻的时候也曾想过在军队之中混个一官半职,也可以光宗耀祖。然而在军中这么多年,毛顺生还是一个小兵,退伍回家之后,他彻底否定了这条路。这也是他后来一直要求毛泽东留在家中,阻止儿子外出求学的原因之一。

在军队里的经历并不是全然无用,毛顺生接触了中国沿海一带的商品经济,琢磨出一些从商之道。归乡之后,他开始尝试做大米的初加工生意,没想到赚了一大笔钱,毛家成了当地的富户。

毛顺生没有就此止步,为了把生意做大做强,他开始扩大大米的加工规模,将赚来的钱投入到当地几家大米店,又购置了大量的农田。毛顺生做生意能吃苦,讲信用,毛家的财富越积越多,毛顺生想要进一步扩大生意,走出韶山,决定发行了自家的股票——"毛义顺堂"股票。

图|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

股票发行的第一年,只有少部分乡邻购买,一年之后,股票增值了,持观望态度的人们纷纷购买。因为毛顺生的信誉好,"毛义顺堂"股票非常抢手,在当地可以直接当做工资、定金来使用,甚至可以直接代替现银。虽然别家也发行了股票,但人们普遍只认毛顺生的股票。

毛家亲戚文九铭曾经回忆说:"用'义顺堂'到别的地方买十头猪,不带一分钱都能赶得动。借上百块银元,走就是的,出谷没带钱,担起走就是的。"

二十年的时间之中,毛家的股票几乎掌控了韶山冲内外的经济命脉。人们无不夸赞毛顺生的勤劳、经营有道,推崇他的信誉。

20世纪初,毛顺生这样一位农民,竟然已经认识到了股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毛顺生勤劳、智慧、敢冲敢闯、眼界高远,他诚信和坚韧的性格深深影响着毛泽东三兄弟。

毛泽东和毛泽覃外出求学,一直跟在父亲身边学习经商的毛泽民,将父亲的才智和精神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首任行长,领导贸易、工矿等经济工作,在长征之中尽职尽责,保全了党的财产,促进了沿途群众对共产党和国家银行的认同。毛泽民利用父亲发行股票的经验发行了苏区的股票,促进了苏区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

图|毛泽民

毛泽东的心思不在工商业,他关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和前途。但在革命过程之中,毛泽东目光敏锐,勤劳节俭,精打细算,这无疑也受到了毛顺生的影响,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头脑。

毛顺生在生意上是精明的,但在家庭生活之中,他吝啬暴躁,和孩子们之间缺乏普通父子之间的温情。但这并不代表,毛顺生和毛泽东之间就没有父子之情,不存在让毛泽东难忘的温馨回忆。

毛顺生和文七妹结婚很早,在生毛泽东之前,已经有两个孩子先后夭折。文七妹在26岁生下了毛泽东,毛顺生那年23岁。对毛泽东的降生,毛顺生当然是喜悦的,毛家香火有了继承人,他生怕毛泽东和前面两个孩子一样夭折,抚养也很用心。

毛泽东8岁之前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8岁这年,毛家家境有些宽裕,毛泽东被毛顺生接回了家,终于有了机会可以上学。

毛顺生让毛泽东上学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文七妹的娘家是文化人,他多少也受到些影响;另一个原因,毛顺生有一次因一片山林和别人产生纠纷,对方是个读书人,和他理论时说得头头是道,毛顺生明明有理却说不出。他希望毛泽东将来不要吃这种哑巴亏,一定要给自己争口气。

去私塾的第一天,毛顺生让毛泽东换上了一身新衣服,见到邹春培先生,毛顺生对毛泽东说:"石三,快给邹先生磕头呀!"毛泽东乖乖给先生磕了三个头。

邹先生对毛泽东非常满意,慈爱得笑道:"快起来,令郎仪表不凡,礼节周全,有朝一日说不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到了那个时候,你这位老太爷自然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和皇上恩泽啰!"

图|影视剧作品中的毛顺生

而毛顺生却是一脸不以为然:"我这个种田人不稀罕什么功名利禄。我们种田人的子弟,只要算得几笔数,写得几句话就要得了!"

通过双手发家致富的毛顺生是实事求是的人,他不寄希望于考功名,不去指望"皇恩浩荡"让他们穷苦百姓翻身。

毛泽东的童年和父亲交集很少,毛顺生又以棍棒教育为主,让毛泽东很难服气。入学之后,毛泽东被老师打了,后来又被父亲打骂一顿。他心中不平,竟然直接离家出走。

小小的毛泽东离家三天才被家人找到,大半夜,毛顺生举着火把去接毛泽东,背着他在山沟沟里一步一步走着。

这次他终究没有对孩子发火,而是心疼地说:"你在外边过了三天三夜,累了!饿了!你身上还冷不冷呐?今后,你要听话!"毛顺生怕毛泽东冷着,将衣服脱了下来,披在毛泽东的身上,然后背着他继续走。而后,无论是父亲还是先生,都没有再打过毛泽东。

毛泽东这私塾一念就是6年多,韶山冲的私塾毛泽东几乎都念了个遍。毛顺生觉得他学也上够了,就想把毛泽东喊回来学务农、学着经商。

图|毛泽东故居

毛泽东白天下地劳动,晚上记账。毛顺生是个算盘高手,能够双手同时打算盘,他经常亲自教毛泽东打算盘,上屋场的横屋里,只要天一黑就能听到算盘的声音。

毛泽东并不习惯用两只手打算盘,毛顺生一看他一只手打就会斥责他偷懒。毛泽东委屈道:"爹,用两只手打,我不习惯嘞!"毛顺生严肃道:"不习惯也要习惯,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石三,你要好好学当家理财的本事啊!不然的话,等我眼睛一闭,哪个来管这份家当呀?"

毛泽东除了做农活和帮助父亲记账,还会挤出时间来看看书。他在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些小说的时候,都只能在晚上父亲睡觉之后,他常常用被单挡住窗户,就是不希望父亲看见灯光,过来责骂他。

斯诺的《西行漫记》之中有这样的记载:"毛顺生最看不惯的是毛泽东一旦读书就入了迷,看到田头垄上、饭前饭后,儿子都手不释卷,他心中窝了一肚子的火,认为儿子读书误了农活,父子俩常为此争吵不休。"

毛泽东十三岁那年,毛家来了很多客人,毛顺生却找了个由头和毛泽东争吵起来。毛顺生在众多客人面前骂儿子慵懒无用,毛泽东骂了父亲,转头就离开了家。母亲在身后追着毛泽东,毛顺生也赶了出来,母亲好言相劝,父亲却在旁边大骂命令他回家。

图|湖南省湘乡市东山学校,少年毛泽东雕像

毛泽东站在了一个池塘边,对父母大吼说要跳下去。毛顺生坚持让毛泽东磕头认错,毛泽东表示只要毛顺生不打他,他可以跪一条腿认错。一场闹剧才最终结束了。

毛泽东回忆这件事的时候,往往叹息道:"我认为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到头来是自招失败,我学会了恨他……"

毛顺生的吝啬也是毛泽东不满的地方。成了"富农"之后,毛顺生也会雇长工来帮忙干活,但妻子和孩子们还是要下地的。毛泽东从6岁开始就已经开始干农活,刚刚开始认字,毛顺生就让毛泽东学习记账,学着打算盘。

毛顺生看不得毛泽东闲着,在没有帐要记的时候,就催着毛泽东下田干活儿。毛顺生性子暴躁,孩子犯了点错,毛顺生直接打骂。毛泽东从小没有零花钱用,吃的也是最差的。每月十五,毛顺生会给雇工们加餐,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而毛泽东,蛋和肉都吃不到。

图|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堂使用过的算术书

穷人们"吃大户"的那年,父亲囤积粮食,但不愿平粜。毛泽东同情贫苦农民,他觉得父亲非常不仁道。

而在一年,毛顺生带着毛泽东去湘乡收账,他们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几个衣衫褴褛的穷人,向来将钱看得很重的父亲,却拿出一些钱分给了他们。这些毛泽东都看在眼里,年轻的他对父亲的感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毛顺生有着传统的"长子继承家业"的意识,刚开始这种期望寄托在毛泽东身上,所以对毛泽东非常严苛,干涉他的学业和事业。后来毛泽东离家求学,期望落在了毛泽民身上,毛泽民也有着同样的回忆,毛顺生从没有对他们笑过,毛泽东和毛泽民都对父亲敬而远之。而毛顺生对小儿子毛泽覃是非常疼爱的,从不训斥打骂,还时常听之任之。毛泽民说:"我们很羡慕三弟,有人疼有人爱,我和大哥就没有这样的待遇。"

毛顺生真的最喜欢小儿子毛泽覃吗?不一定。他只是固执得认为,能够顶得住压力的当家男人,绝对不是疼爱着长大,只有挫折才能让孩子迅速当家。他最看重的,还是毛泽东和毛泽民。然而在两个儿子的心中,父亲这种行为却是不公平和偏爱。

图|毛泽东辍学务农期间读过的《盛世危言》

毛泽东终究不能忍受辍学在家和父亲敌对的生活,他搬出了母亲、老师、文家的舅舅们向毛顺生说理,毛顺生只得继续支持孩子的学业,同意他前往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念书。

一年后,在老师的推荐之下,毛泽东又前往长沙。一直到1918年夏天,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毛顺生嘴上不同意,也常常在次子毛泽民面前抱怨毛泽东不愿继承家业,但他还是默默地供了儿子8年。后来小弟毛泽覃也跟着毛泽东去了长沙,毛顺生和毛泽民父子要供着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并不是轻松的事情。

毛顺生没有念过书,毛泽东的堂兄弟和表兄弟之中,也没有像他一样念了十几年书的孩子,毛顺生对毛泽东的选择无法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另外毛泽东刚刚到长沙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报考了肥皂学校、警政学校、商业学校,但权衡利弊,都没有念下去。

我们是知道了毛泽东后来的人生走向,知道毛泽东正在探索人生和尝试革命道路。但如果站在毛顺生的角度去看,毛泽东当时年纪已经不小了,对人生没有规划,在长沙很久都不能安定下来,作为父亲,毛顺生肯定是担忧的。毕竟20岁的毛顺生已经当家了,而20岁的毛泽东还在迷茫。

图|毛泽东三兄弟

毛顺生觉得儿子越来越任性,而且丝毫不听劝。和当时绝大多数父母一样,他觉得只要毛泽东娶了老婆成了家,心就定了,就懂事听话了。于是毛顺生就给毛泽东张罗了一个十八岁的媳妇儿罗氏。

毛泽东对父亲的这种做法十分反感,他从来没有承认过罗氏这个妻子,不愿和罗氏同居,对罗氏非常冷淡。毛顺生无奈又愧疚,对儿媳妇,他能做的就是写入毛氏的家谱之中。

上学、成家、立业,毛顺生都尝试为毛泽东安排过,全都被毛泽东否决了。

很显然,毛顺生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生活上,他让毛泽东兄弟几个吃粗茶淡饭,三兄弟吃得了生活上的苦,后来也就吃得了革命上的苦;学业上,毛顺生希望毛泽东学些"正经书",不要被"野史邪说"迷失了心智;在事业上,他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求毛泽东一心一意,供养父母,不被人欺负,继承刚刚起步的家族事业。

毛顺生的方式是有问题的,但一切的一切,都是希望儿子能够过好日子,千万不能变得好逸恶劳,无所事事。而当时毛泽东还年轻,他很难去体会父亲这种深沉的爱意,只是对父亲的专断越来越厌恶。

图|青年毛泽东

毛顺生的三个儿子,毛泽东的性子和父亲最像,也是冲突最强烈的。少年毛泽东性格好强,不愿受拘束,加上童年近8年和父亲的交流空缺,他未必能够体会到是父亲对于他的爱。而当后来他自己做了父亲,他对子女的要求同样也是"艰苦奋斗、勤劳务实"。他让刚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毛岸英下田劳动,希望他不要脱离群众,能吃得了苦,才能上得了战场。

和母亲性格最像的毛泽民自愿留在了家中,帮助父亲经商,包揽了家中的农活。毛泽民什么事儿都顺着毛顺生,毛顺生非常欣慰,父子联手,毛家的财富越积越厚。

可就在此时,接连的天灾人祸降临在毛家。1916年,毛家的房子突然着火;1917年,毛家被土匪残兵抢劫;1919年年底,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病逝……

毛顺生本就已经积劳成疾,接连的打击之下,他的病情日益加重。

毛泽民在毛顺生的培养之下已经可以独挡一面,支撑起毛家的家务和产业。一生勤俭节约的毛顺生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将眼光放到了公益事业之上。1919年,韶山韶河上修筑石拱桥,毛顺生参加了修桥的义务劳动之中,并且慷慨解囊,为修桥捐款。

图|毛泽东和毛岸英合影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去世之后,毛顺生陷于极度的悲伤之中,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毛泽东心疼父亲,请求伯父毛福生陪着父亲一同来到了长沙,在毛泽东的住所住了一阵子。

毛顺生五十大寿那天,毛泽东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并且请了几位挚友,给父亲热热闹闹地过了一次生日。这天,毛泽东还和弟弟毛泽覃陪着父亲、伯父到照相馆拍了唯一一张合影。

那时候的毛泽东没有想到,父亲能够陪伴他们已经越来越少了。

图|毛泽东、毛泽覃和父亲、伯父的唯一合影

在毛泽东兄弟的回忆之中,父亲毛顺生一辈子都没有得过什么大病,但文七妹去世之后,毛顺生一病不起。在毛泽东的回忆之中,父母之前也时常会有矛盾,但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足,毛顺生只有文七妹一位夫人。毛顺生不善于表达,但他对文七妹的感情是深厚的。

1920年1月23日,毛顺生在妻子文七妹去世3个半月之后,因患伤寒病突然去世了,享年50岁。

毛顺生去世之时,毛泽东正带领着湖南驱张代表团在北京从事革命活动,没有时间回家奔丧在毛顺生去世前几日,毛泽东的恩师、岳父杨昌济也病逝了。毛泽东一下子失去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两位男性。

毛泽民理解父亲和兄长之间的深情,他邀请毛泽东的私塾启蒙老师毛麓钟代替毛泽东写了一副挽联:

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

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一直到大半年之后,毛泽东才风尘仆仆赶了回来,祭拜父亲的灵位。他向毛泽民和亲戚乡邻询问了父亲病逝和葬礼操办的情况,对自己未能回乡参加父亲的葬礼表达了深切的歉疚之情。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了三十多年的故土。第一天,他因连日奔波而疲惫不堪,还彻夜未眠。第二天清晨,他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之下爬上了楠竹坨,来到了父母合葬墓前。

图|1959年,毛泽东回到韶山

他将一束用松柏枝条做成的花圈摆放在了父母的坟墓之前,深情默哀鞠躬。

经历了这许多年的革命生涯,他经历了丧妻之痛,两位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牺牲在了战场,儿子毛岸英前往朝鲜参加战斗,也没有回来……

站在父母的墓前,他轻声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有人问主席,要不要把墓地修葺一下,毛泽东摇摇头:"不要了,只要把洞补起来就行。"

下山后,他来到了故居,在父母亲的遗像之前久久伫立,眼眶含泪,对着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父亲得了伤寒病,母亲的颈上生出一个包,穿了一个眼。得的都不是难医的病,却都是过早去世。如果是现在,他们都不会死的。"

从前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毛泽东早就已经宽容和释然了。

图|毛顺生

毛泽东生活在中国农村的传统家庭,"严父慈母"是最常见的家庭结构。毛顺生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大家长,而文七妹则是一位温柔善良的慈母,毛泽东的父母感情很深。从这方面看,毛泽东的家庭是完整的,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是称职的。

毛顺生不是一个教育孩子的高手,他和孩子们交流的技巧和能力是匮乏的。但毛泽东在和父亲一次次抗争之中磨砺了精神,在父亲的身上学到了艰苦奋斗,不服输,不服软的个性。毛顺生对毛泽东和毛泽民,同样有着深沉的父爱,而毛泽东对父亲的深情其实也一直都在。




作者: 继红    时间: 2020-11-26 07:54:45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