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每天一点国学:《大学》的“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漠
时间:
2020-11-23 04:45:29
标题:
每天一点国学:《大学》的“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每天一点国学:《大学》的“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2020-11-22 23:09
中国人把
四书五经
挂在嘴边,但只有30%的人知道具体是哪些书。
这30%的之中,又只有10%不到的人完整读过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即便读过《大学》,知道这本书这本书开篇第一句话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然而……谁能说清楚什么是“明明德”吗?
这句话分为两部分,前一字“明”是动词,是通晓、明白、理解的含义,后二字“明德”是指极为完美的德性。放在一起,“明明德”就是能够明白理解人所具有的一种高尚完美的德性。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德性,才能美善光辉之德发扬光大。
世间之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孔子看来,“明德”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具备的,但却无形不可见,有灵而难以扑捉。
所谓众生平等,不管是贵人还是平民,生下来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但因为先天的差异,不光有相貌的区别,还是智商的高下,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的本性渐渐被物欲所蒙蔽,导致“明德”模糊,最终迷失心性。
一个人或好或坏,“明德”本性却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所谓“明明德”就是始终保持警惕,让自己处于清醒的认知状态,让本性一如既往保持清明的状态。
对于“明德”,儒家集大成者王守仁(王阳明)这样认为,“
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
”
在王守仁看来, “明德”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也在每个人的心中,虽然是生来具有的,但每个人都要努力保持本心的纯净,让其不断尽善、从而体会到人生的最高境地,“天人合一”。
大家要明白,“明明德”是一种精神境界,而不是一种道德标准,这不是做好人或者做坏人的问题,而是通晓万事万物的本性,继而达到“致知”的程度,把精神修养与认识活动统一结合在一起。
“明明德”说起来很容易,但正如所有的雄心壮志以及理想目标看起来美丽,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一般人能认识普通事物的道理就不错了,又如何明白圣人的绝学呢?
所以,说到最后,“明明德”不是一般的品德修养,而是圣人追求的一种形而上的完美精神境界,言简意赅,难以达到。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