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10:04:48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
采写丨徐悦东
(实习生吴俊燊对此文亦有贡献)
01
“忘掉艺术史,
才能与艺术素面相对”
新京报:在《局部》第三季,你去意大利讲文艺复兴湿壁画。为何《局部》第三季会讲文艺复兴?你在《局部》第三季里没有讲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又是为什么呢?02
“艺术史家们没有画过画,
不懂绘画的痛痒”
新京报:你做《局部》的时候,有参考哪些艺术节目吗?你有什么喜欢的艺术节目?03
“绘画自由之后,
社会就不需要那么多艺术家了”
新京报:你在《局部》第三季里讲到艺术和工匠的关系。文艺复兴大师仍属于工匠传统,但社会发展到后来,工匠传统没落了。现在,其实很多人也从事着类似工匠般职业,做着工匠般的活,大家可能会夸他们很有工匠精神,但是大众不会将他们所做的称为艺术。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工匠传统?又是如何看待工匠精神的?工匠能为现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什么样的养分?艺术家和工匠有什么样的关系?04
媒介的变迁,
为艺术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新京报:你曾多次提到,现在不是绘画的时代。这让我想到有作家偶尔会感叹“文学已死”。你觉得这是不是一种老媒介的相似命运?陈丹青
新京报:有人说你的“画册”系列有一种“绘画的末路感”在背后驱动着你。这也体现出一种媒介变化自觉性和反思性。所以,有人说在这个意义上你自嘲的“退步”也好,“荒废”也好,即使没有逃脱画框,但其实整个行为都挺当代艺术的。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观点?05
“一切深度都在表象里”
新京报:你说你现在画画重视皮相,要透过本质看现象。承载社会意义的深度刻画似乎不再流行。你能详细谈谈你所认为的表象与深度吗?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