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主席主持女儿婚礼,安置家具,晚年问李敏:你要经常来看我啊?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1-1-12 15:07:03     标题: 毛主席主持女儿婚礼,安置家具,晚年问李敏:你要经常来看我啊?

毛主席主持女儿婚礼,安置家具,晚年问李敏:你要经常来看我啊?                                                         2020-12-28 12:13                    
              1949年,女儿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
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
父亲带着喜悦与心酸回应了女儿。
"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
你一定长高长大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欢迎你来,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四岁就离开中国的女儿,整整九年没有见过父亲一面。
时间吹散了幼年时女儿脑中父亲的画面,却隔不断亲生父女的羁绊。
女儿在飞驰的火车中不断想象着父亲的音容笑貌。
她紧张而又急切地想要见到那个男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伟大的领袖,她的父亲——毛泽东。
1936年斯诺摄于延安

时间回溯到1936年。
这一年,脚步与车轮的较量结束了。
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为血与火的长征之路划上了句号。
陕北一个西北风呼啸的冬日里。
毛泽东的妻子贺子珍在四面透风的岗楼中生下了他们的女儿。
红军女战士康克清、邓颖超闻讯前来祝贺。
当她们问起毛主席,"孩子生了嘛?"
毛主席风趣地说:"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
邓颖超看着"大鸡蛋"一样瘦小的婴孩,生了爱怜之心,抱起婴儿连声说:"真是个小娇娃,一个小娇娇。"
毛主席听了这话,便说:"对,就叫娇娇!"
就这样,这个女孩有第了一个名字——毛娇娇
李敏和毛主席父女合照

娇娇四岁之前的生活是幸福的。
动荡的乱世中,她平安地降临在陕北这片热土,又有红军、合作社、保育院里的许多女战士当她的"妈妈"。
娇娇四岁前的生活也是有极大缺憾的。
妈妈贺子珍在她满月时就去了抗大学习,一周仅周六一天能见她一面,1937年时更是离开了陕北。
而父亲毛泽东忙于党和国家大事,又哪儿能担当起妈妈的责任呢?
毛娇娇就在老区人民的照顾下成长。
1937年7月7日,日寇全面侵华。1938年10月,长江沿线重镇武汉被占。
短短一年时间,半壁江山为日军所据。日寇所占之处,奸杀掳掠,骇人听闻。
百年丘墟,神州陆沉。
在敌后的八路军武装也面临着日寇一次又一次的扫荡
毛泽东不得已,决定将毛娇娇等孩子送去苏联,免受战火波及。
1940年的冬天。
吹过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西北风狂暴地抚摸着枯黄的杂草,飞机的引擎与风儿一起奏响了离别的乐章。
毛泽东在机场最后抱了抱娇娇,什么也没说。
随即头也不回地转身快步离去。
父爱似厚重的大山,只立在那里,不过多言语。
而年幼的毛娇娇也懵懂地带着父爱飞向寒冷的北方。
蔡畅抱着四岁的李敏在延安

毛娇娇顺利抵达苏联。
莫斯科的冬天异常寒冷,万幸的是娇娇的妈妈在这里,给了娇娇温暖。并在日后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贺子珍因故在1937年离开延安,先后辗转多地。
最终在1938年到苏联,打算做手术取出救人时留在身体里的17块弹片。
事与愿违,弹片已经和贺子珍的血肉融为一体,无法取出。
弹片见证着这个女红军的功勋,却也折磨着她,让她倍感痛苦。
毛泽东让娇娇去苏联,也有陪伴贺子珍的意思。
当贺子珍在家门口见到这个四岁小女孩的时候,眼泪流个不停。
她边哭边笑着问:
"你是谁啊?来干什么呀?"
"我是娇娇,来找妈妈呀。"
"你妈妈叫什么名字?"
"妈妈叫贺子珍。"
"你给妈妈带来了什么礼物啦?"
"我给妈妈带来娇娇。"
李敏和母亲贺子珍

娇娇与贺子珍互相温暖了对方,贺子珍也逐渐从一年之前儿子早夭的悲痛中走了出来。
娇娇不在儿童院的日子里都在贺子珍身边,享受着母女之乐。
娇娇在这里不仅收获了母爱也收获了两个兄长的爱。
毛岸英、毛岸青早在张学良的帮助下来到苏联,并与贺子珍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视贺子珍如母亲。
异国的土地上,四个人在节假日团聚在一起,孩子们都围在妈妈的身边,这是一个温馨快乐的家。
四个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娇娇最快乐的时光。
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风暴将至。
周恩来夫妇在苏联看望毛岸英、毛岸青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全面入侵苏联。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苏德战争拉开帷幕。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苏联进入战时状态导致食品、衣服、药品等物资极度缺乏。
娇娇等四人的伙食开始定量。
早餐变成了半片面包和一碗玉米面粥,午餐和晚餐也仅仅是一片面包和一盘盐土豆。
这样的伙食连娇娇都不够吃,何况她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哥哥。
贺子珍总想着孩子,把领到的伙食保留一部分带回家给孩子们。
不仅如此,贺子珍为了支援前线,必须和其他女人一样,一个月织一件毛衣,三双袜子。
还得拖着重伤的身体开荒种地,希望得以为家庭补充食物。
母爱似温暖的柴火,燃烧着自己,温暖着孩子。
但不幸还是来临了,贺子珍接到通知,娇娇得了肺炎,危在旦夕。
当贺子珍到医院打算探视时,医生已经把娇娇推到太平间去了。
贺子珍五内俱焚,不顾医务人员的阻拦,疾步跑到病危室,将孩子带走,对医生说愿付一切责任。
在贺子珍精心照顾下,娇娇奇迹般的复原了。
贺子珍给了娇娇第二次生命。
再往后的漫长岁月中,毛泽东总对娇娇说:"是妈妈救了娇娃咧。"
贺子珍本在家精心照顾娇娇。
但是,儿童院派了一个人到家里来叫娇娇返院。
那个苏联人态度蛮横,还侮辱贺子珍是"不愿意干活的懒虫"。
贺子珍无论是出于维护国家的、民族的、或是自己的尊严,都不能退缩。
她大声的和苏联人争吵起来。
"你是在胡说,我有双手,我是在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靠我自己的劳动。你懂吗!"
谁知道这一下得罪了此人,没过几天院方派几个人就以贺子珍精神分裂为由,强制将她送到了精神病院,度过了受尽折磨的日子。
娇娇只能返回儿童院,独自过了两年。
下一次见到妈妈时,要到整整两年以后了。
李敏和母亲贺子珍以及儿子孔继宁合影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
抗日战争是打完了,但国内局势已是风起云涌,波诡云谲。
此时的苏联却将宝压在国民党身上。
罗荣桓、王稼祥等人冲破了苏联的重重阻力,多次到访苏联,总算寻到了贺子珍的下落,并将其解救。
终于,在1947年贺子珍带着娇娇回到了哈尔滨。
彼时地娇娇已经是个大女孩了,她在广播上、报纸上到处都能听到"毛主席"这三个字。
长达9年的旅苏生活让她经常疑惑,这到底是不是她的爸爸?
在1948年的一天,在贺子珍的鼓励下,娇娇用俄文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即文章开头的信)
毛主席当即找来了俄文翻译,给娇娇回信。
娇娇听到信的内容后,立刻大笑了起来:"乌拉,我有爸爸了,我要去见爸爸了!"
转眼间到了1949年初。
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让毛主席开始思考远比战争复杂的课题。
如何治理这个四万万人的国家?"不当李自成""进京赶考"是毛主席在西柏坡时最常说的话。
李敏和父亲合照

1949年的一天,贺怡(贺子珍的妹妹)到了家里。
她就要带着娇娇和毛岸青去见他们的爸爸了。
娇娇坐着火车到了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
他见到了面前这个和照片里,报纸上一摸一样的人。
这就是娇娇的爸爸。
但面前的人又不像照片里的那样严肃,他穿着宽大的灰布中山装,脚上踩着一双平底黑色布鞋。
眼睛里的笑容止不住的向四周流淌。
"爸爸。"娇娇小声的用俄文说。
毛主席兴奋地一下子把娇娇抱了起来,喃喃地说:"娇娃,我的小娇娃!"接着,又用脸紧贴着娇娇的脸蛋亲了起来。"娇娃,我的小娇娃。"
当然了,此时尚不会中文的娇娇也听不懂她的爸爸到底在说什么。但是她确信了,这就是自己的爸爸。
李敏和毛主席父女感情甚佳

娇娇留在了北京,同她爸爸一起住进了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
这一住就是整整十四年
娇娇在苏联长大,回国之后才开始学中国话,写中国字。
对一个"洋娃娃"来说,方块字是有很大的难度。
毛主席不仅让娇娇写汉字,还让她写毛笔字。
毛主席给娇娇找了毛笔老师,并在百忙之中抽出固定的时间为娇娇指导。
第一次给娇娇写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的仿帖。第二次写了"毛娇娇学写字"的仿帖。
娇娇就在爸爸的爱护下,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生活。
转眼间,娇娇已经变成个13岁的大女孩,要上中学了。
李敏和爱亲人孔令华及子女合照

有一天, 毛主席把娇娇叫到跟前,很认真的说:
"我的娇娃要上中学了。成个大孩子了。成个大孩子就得有大名,爸爸给娇娃起个名字"
"我有名字啊!我不是叫毛娇娇嘛?"
"那是你的小名,我的娇娃就姓李,单字敏。"
娇娇疑惑不解,毛主席给他解释。
1947年时,胡宗南指挥20万大军进攻延安,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地论断。
为了安全,党中央撤离延安。毛泽东化名为李德胜,谐音"离得胜"。所以,"李"姓就从这里来了。
而毛主席的旧学功底而罕有人能匹敌,他从《论语》中抽出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敏""讷"两字,给了娇娇和妹妹。
从此,娇娇有了陪伴她终身的第二个名字——李敏
李敏和妹妹李讷(左)

毛主席对少年时期的李敏管教非常严格,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他要求孩子们不准有一点特殊。
毛主席的家人们在中南海的伙食极为"单调",和当时普通百姓的老三样没什么区别,就是稀粥、馒头加小咸菜。
有一回,有人给毛主席家里送来了一些可可、咖啡和奶粉。
早餐就变成了冲好的牛奶、抹了黄油的面包和一小锅新鲜的咖啡,对在苏联长大的李敏来说这可真是"久未谋面"的可口早饭啊。
但这事让毛主席知道了。
他把大家都叫来了,让全家一起开个家庭会。
毛主席先让大师傅报了伙食账,发现超过了每天的标准。
毛主席严肃地说:"伙食标准规定是多少就是多少,什么时候也不能超过。哪个随便超过都不行。"
大家都挨了批评,早餐也立马就恢复了老三样。
再后来,毛主席干脆就让大家都去机关食堂吃大灶了。
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交恶及持续数年的国内主要产粮区的旱灾导致了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
李敏在新疆时的留影

这时的李敏已经出落成了身材高挑的大女孩了,也是一名新中国的大学生。
毛主席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在上大学住校,只有周六那天一起回家吃晚饭。
大师傅为了让孩子们改善改善生活,每到周六时都会比平时多烧一个荤菜一个素菜,让全家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个团圆饭。
随着"三年困难时期"的到来,毛主席家里最丰盛、最让孩子们期待的团圆饭渐渐地"不见了"。
周六的这顿饭从大餐变得连油花也见不到几滴,甚至伙食水平还不如食堂里的大锅饭。
有一天, 大师傅端上一盘鱼。
毛主席爱吃鱼,爱吃炒辣椒,这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事情。
但这鱼在李敏眼里可实在是"难以言表"。
看样子只有半尺(一尺约有33厘米)来长的鱼,身子又扁又平,还没有她爸爸的手掌那么大。
都不够一人一口吃的。
李敏回家的时候听大师傅说毛主席也很久没吃鱼了,几个孩子都不动筷子,想把鱼留给他们爸爸吃。
毛主席奇怪地看着大家说:"吃啊,都吃鱼啊!"
望着爸爸消瘦的面庞,李敏的心里真不是滋味,想说什么但又说不出来。
还是毛主席先把筷子伸向盘子,"吃,我来带个头"。
李敏觉得吃在嘴里的饭总也咽不下去了,酸甜苦辣一起被眼前的一幕打翻,涌上心头。
这就是人民领袖毛主席和他的家人们的一顿饭。
毛主席和女儿李敏、李讷,侄子毛远新溜冰合影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牙牙学语的娇娇仿佛还在眼前。转眼间,李敏已经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纪了。
比起现在,当时的风气较为保守,许多情侣都是组织、亲友介绍而成的良缘。
而李敏是自己觅得的志同道合的战友、丈夫,她和同学孔令华从朋友的友谊发展到爱情。
李敏向爸爸公开了自己的秘密后。
毛主席便问李敏:"小孔的父亲是哪个?他在哪里工作?"
李敏答:"我没问过,他也没说过。"
毛主席说:"那你怎么和他交朋友呢?"
李敏:"八一学校收的都是军队干部子弟,我想他父亲可能是军队的干部吧!"
毛主席又说了一遍:"家长干什么你都不知道,怎么谈对象哟!"
李敏不解地问:"我是跟他交朋友,了解家长干吗?"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还是要问一下,了解情况嘛。"
毛主席,李敏,孔令华合照

李敏和孔令华两人一起相识多年,但他们从未详细说过自己家里的情况。
后来,孔令华详详细细地把家里情况告诉了李敏,李敏又转述给了她爸爸。
征得毛泽东、贺子珍同意后,李敏的婚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李敏的婚礼于1959年8月28日在中南海的家里举办。
要大操大办,那肯定是毛主席不允许的,简简单单地30多亲朋好友,也没有什么采买购物。
毛主席提前一日从外地到达北京,在27日晚上亲自同相关人员确定标准。
每桌八个菜,一共三桌酒席,除了零星的肉外都是素菜。
毛主席还把李敏的新房想到了,房间里安置了书柜、写字台、桌子、三四把靠背椅子,一张大床。
这些都是从仓库里搬来的旧家具,连褥子都是旧的。
毛主席从压在身上的繁重国事中抽出空来,亲自为李敏主持婚礼,并操办一部分事务,这是李敏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酒席间,毛主席风趣地对他的女婿说:"不用又来不用愁,二人心意两相投"。全席人哈哈大笑。
李敏和孔令华饱含深情地向他们的领袖爸爸举杯答谢。
毛主席在李敏婚礼上合影

1963年,因为江青的不待见,李敏被迫离开了整整生活了十四年的中南海。
李敏在走前曾想和他亲生父亲见一面,谈一谈的机会都没有。
随着李敏夫妇搬进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他们开始了完完全全的平民生活。
1972年在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和李敏都参加了,毛主席见到李敏,关怀的拉着手问她:“娇娇,你为什么不来看我了,你要经常来看我啊。”而李敏,只能含泪点点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敏得以见到了爸爸毛主席。
毛主席问了问李敏的生活、工作、孩子之外,很少再说话。
李敏和爸爸长时间地相坐无语。
“为什么要走?你为什么要搬走啊?”,毛泽东望着李敏,声音低低的传来。
李敏心头万千思绪,欲言又止。
她多想和爸爸说,自己从只会学习的大学生变成了洗衣、做饭、带孩子一肩挑的妈妈,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啊。
可李敏在当时的局面下,又什么也不能说。
她的爸爸,从烟盒里又抽出一支烟点着,深深地吸了一口。
烟雾越飘越远。

晚年的毛主席身边没有家人陪伴。
1972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这段时间内,李敏四年才见过毛主席三次。
1976年9月9日这天,李敏正在洗漱,电话铃响了。
李敏从早上起床开始,心里就一直不安定。她接了电话。
"快点,准备好,十分钟后中央办公厅有车来接!"
李敏愣了几十秒,没反应过来。
四周的声音寂静了下来,她意识到有些不好的预兆。
当汽车把她送进中南海。
当她看到了躺在床上的毛主席,李敏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她有太多委屈,她曾多次去看爸爸,但却被门卫拦下,这次她再也不用顾忌别人的感受,完全的发泄出来,这哭声是压抑多年的呐喊。
晚年李敏在韶山祭奠父亲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李敏的爸爸,毛泽东与世长辞。
李敏每每回想父亲,她一直记得父亲对自己说的话:
"你是我毛泽东的子女,处处、事事、时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


作者: 清梦    时间: 2021-1-13 06:49:02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