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借酒消愁李清照:真知音小她56岁,和丈夫赵明诚最多算凑合 [打印本页]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1-1-30 05:56:41     标题: 借酒消愁李清照:真知音小她56岁,和丈夫赵明诚最多算凑合

本帖最后由 兰天 于 2021-1-30 05:59 编辑

借酒消愁李清照:真知音小她56岁,和丈夫赵明诚最多算凑合                                                         

2021-01-29 22:17                    
    爱诗词者,大约都是喜欢李清照的,她实在是一个格外明丽的存在,在一片青史留名俱为糙老爷们的文人里,看她“绣面芙蓉,眼波才动”,想她“一面风情深有韵”,写尽女性无限娇美婉转。一句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再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恨不能令人生出穿越之奢望。

这该是怎样美丽又美好的女性呢?在宋词这一方天地,因为有了李清照,让人感到就连那个时代,都多出了几分温柔,连笔者都遐想遥思宋朝的风都自带韵感吧。
文字是有力量的,尤其是美丽而又才华横溢的女子的示弱和情韵,有谁能招架得住呢?
李清照家世极好,她的父亲李格非31岁就中进士,是大学士韩琦的门下生,后又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所以在李清照的身上,不光有着学霸的基因,借用一句曹雪芹写元春的话——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这话贾政说主要为颂圣拍马,于李清照的文思才学,才更为贴切。
李清照很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少女时代,赵明诚来到李家,她偷偷去看,大胆又害羞,被人发现,故作镇定,说“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我哪里是在偷看你啊,不过是这青梅吸引了我!大家闺秀式的端庄多少给人一种无趣感,但李清照多了份调皮可爱。

后来李清照嫁给了家世相当太学生赵明诚,一个醉心金石,一个抬手皆锦绣,琴瑟和鸣,新婚是幸福又醉人的,李清照写得更好: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覃凉。——《丑奴儿》
将闺房小夫妻私生活写得很是香艳,在一个女性属于依附地位的大环境中,年轻的词人大胆而主动,怕今夜覃枕凉,这样的要温暖真是好直白。难怪时人见到李的这首词要骂她太轻薄。还有: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玉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藏字木兰花》
重点在最后一句,李清照将一枝春玉放插到鬓上,笑问丈夫:你看看,我和这花谁更好看?这一问的背后是李清照的自信,更是对夫妻感情甚笃的满意。

作品是作者生命状态的写真,欢快、明媚、调皮而和谐跃然纸上。可惜,这类作品占比并不多,仅限于她的少女和新婚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李清照的作品,更对的情绪是愁,是孤单,是凄凉,而与这种情绪相伴最多的,是酒。借酒消愁,才她是作品里的常态。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看看,这就独寝了,也没人暖被窝了。只好借酒消愁,人比那黄花都瘦。没别的,感情上是空的,孤单寂寞冷。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
心情低落到,连头都懒得梳了,没说话,眼泪就止不住留下,真是愁断了肠。和当初和花儿比美的心境差了十万八千里。
看见雁飞过,就会引来伤感;小雨打在梧桐上,她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听一首《阳关》看楼前流水,她会说:“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文人多思又多情,精神上的需求往往比常人要多出许多,在李清照中后期的作品里,再也不见了旧时景象。
归根结底,是心情落寞了,生活不如意了,李清照经历了家族的政治风暴,国家动荡,又相当一段时间颠沛流离。但她不同于一般的百姓离乱意味着衣食不周,甚至是人伦惨剧,李清照就算到了晚年,她在经济上一直都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她近50岁时嫁30多岁的张汝舟,后来证明张不过是贪李清照的财物罢了。这些的确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太过曲高和寡,没有真正的知音,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李清照和长她八岁的赵明诚,门第相当,二人也曾度过一段美满的生活,但后来诸多的因素,导致二人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矛盾甚至对立。
一是二人一直无嗣,这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压力不仅仅出现在夫妻二人身上,还需要面临公婆和家族的质疑。后来赵明诚纳妾,两个人之间只会更淡漠了。
二是李家和赵家政治上的矛盾分歧。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也是李清照婚后第二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以元祐党籍的罪名离京,李家倒霉的同时,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一路升官,仕途得意,李清照曾请求公公救自己的父亲,不知是赵挺之不愿救还是救不了,总之无果。
李清照受父亲的连累,朝廷有不和元祐党籍子女联姻的诏令,而且这些人也不得在京居留。也就是说,如果赵明诚和李清照离婚,算是依诏行事,而李清照,就算不被赵家扫地出门,她也没有资格再留在京城了。李清照回了原籍,夫妻只好分居了。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二人的感情。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仅仅三年后,赵挺之受蔡京势力的打击,被罢官,又过半年,蔡京下台,赵又官复原职。这时朝廷为元祐党人平反,李清照得以返京和赵明诚团聚。不过才一年时间,蔡京再次上台,赵挺之第二次被罢官,不久赵挺之就去世了,但死了也不行,对赵家的打击并没有结束,先是全家入狱被关押了一段时间,释放后,赵明诚的封荫被剥夺,京城没有了立锥之地,李清照随赵家离京回到老家青州,这一回,就是13年。

三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根本在精神和追求上分属两种境界。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夏日绝句》一改李清照一贯的婉约、纤柔和温贤,她的内心是有一股大丈夫气的。人们常常从这个角度称赞李清具有巾帼的豪气。这自然没问题,只是,了解一下她做此诗的背景,就不得不对她产生一种悲哀了。
1129年初,仅仅做了一年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就被罢了官。原来是所辖御营统制叛乱,这事赵明诚也早就得到消息,可他没当回事。到了夜里叛乱发生,他慌了,连夜翻城墙逃走,天亮后大家找赵大人,哪里还能见到个人影?这样的知府不被罢官,难道留着过年?
这件事后,赵明诚被任命到了湖州,这个时候天下局势是乱的,李清照对当了逃兵的赵明诚发自内心地失望,对他的将来也不再抱有什么期许,在他们逃亡兼赴任途中,夫妻二人一路没有什么言语,当行至乌江,联想当年西楚霸王自刎不肯过江,李清照感慨万千、心情激荡,她脱口做这首《夏日绝句》,这首诗的核心是说一个人的气节,李清照这哪里是在思项羽?她分明是在表达对丈夫偷生和不负责任的鄙视。赵明诚就在她旁边,听的面红耳赤。夫妻俩是妥妥地三观不同,一个女性爱一个男性,至少是需要一些欣赏的,可是丈夫赵明诚,显然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一般的女性还好,李清照这样的女性,赵明诚明显hold不住。
这件事之后不久,不过一个小感冒,赵明诚就病倒了,急速严重而不治,这一年赵明诚49岁,李清照41岁。笔者一直猜测,赵明诚的病或许原本不至于致命,可不愉快的心情,和与妻子缺乏关爱的互动,应该是病情加重的原因吧。

李清照这样的女子,放在她的时代,已经不能仅仅用鹤立鸡群来形容了,就算是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女性这个群体里,也鲜能找到一人比肩李清照的,加上中国社会和中国的男性历来物化女性,对于女性的文化和思想从来不认可价值。就算是宣扬性别平等的今天,女博士同样是一个令人感到意味深长的词语。李清照这样的女性,在她那个时代,更加不能很好地体现个人价值,而赵明诚个人的节操、精神,甚而能力上,都距离李清照甚远,这样的女性,是孤独的,她活着,没有人能与她对话,这算是李清照一生最大的悲哀吧!
李清照56岁那年,在遥远的北国,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男孩儿祖籍也是山东,他在北国长大,苦读诗书,成长为一代文豪,比起中原家境优渥的读书人,在他的身上,多出的是燕赵滋养出来的侠义之风。此人就是辛弃疾。辛弃疾出生在北宋沦陷之后,自小他就看多了汉人被金人奴役,所以他一生都怀有驱逐外敌、收复中原的志向,他心系国家统一,忧虑关切民族的命运。学问上,他是有宋一代的翘楚,因为风格豪迈,人们将他与苏轼并列称之为“苏辛”,其实辛弃疾有许多诗作不失柔美细腻,感情的释放格外的敏感。比如这首《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眸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还有一首《丑奴儿》,若不说是辛作,许多读者恐怕会认为这是李清照的作品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说一个男人的温柔最动人,尤其是辛弃疾这样的儒将。辛弃疾的婉约只是一个侧面,他展示更多的,是他作为男儿的血性和责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样的男子才堪配李清照啊!也只有这样的男子才能让李清照仰慕和敬爱,就算不能成眷侣,人生中,也只有这样的灵魂才让人生出欢喜,才会感到生命中至少还有一束光,能照进心田,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安慰吧。

将易安居士和幼安居士强行做这样的链接,纯属屏山个人的一厢情愿。可是我愿意做这样的链接,李清照的后半生精神上太孤独了,猜想如果辛弃疾可以和她出生在同一个时代,应该可以成为她的知音吧。

后来李清照嫁给了家世相当太学生赵明诚,一个醉心金石,一个抬手皆锦绣,琴瑟和鸣,新婚是幸福又醉人的,李清照写得更好: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覃凉。——《丑奴儿》
将闺房小夫妻私生活写得很是香艳,在一个女性属于依附地位的大环境中,年轻的词人大胆而主动,怕今夜覃枕凉,这样的要温暖真是好直白。难怪时人见到李的这首词要骂她太轻薄。还有: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玉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藏字木兰花》
重点在最后一句,李清照将一枝春玉放插到鬓上,笑问丈夫:你看看,我和这花谁更好看?这一问的背后是李清照的自信,更是对夫妻感情甚笃的满意。

作品是作者生命状态的写真,欢快、明媚、调皮而和谐跃然纸上。可惜,这类作品占比并不多,仅限于她的少女和新婚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李清照的作品,更对的情绪是愁,是孤单,是凄凉,而与这种情绪相伴最多的,是酒。借酒消愁,才她是作品里的常态。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看看,这就独寝了,也没人暖被窝了。只好借酒消愁,人比那黄花都瘦。没别的,感情上是空的,孤单寂寞冷。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
心情低落到,连头都懒得梳了,没说话,眼泪就止不住留下,真是愁断了肠。和当初和花儿比美的心境差了十万八千里。
看见雁飞过,就会引来伤感;小雨打在梧桐上,她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听一首《阳关》看楼前流水,她会说:“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文人多思又多情,精神上的需求往往比常人要多出许多,在李清照中后期的作品里,再也不见了旧时景象。
归根结底,是心情落寞了,生活不如意了,李清照经历了家族的政治风暴,国家动荡,又相当一段时间颠沛流离。但她不同于一般的百姓离乱意味着衣食不周,甚至是人伦惨剧,李清照就算到了晚年,她在经济上一直都还是比较好的,比如她近50岁时嫁30多岁的张汝舟,后来证明张不过是贪李清照的财物罢了。这些的确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太过曲高和寡,没有真正的知音,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李清照和长她八岁的赵明诚,门第相当,二人也曾度过一段美满的生活,但后来诸多的因素,导致二人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矛盾甚至对立。
一是二人一直无嗣,这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压力不仅仅出现在夫妻二人身上,还需要面临公婆和家族的质疑。后来赵明诚纳妾,两个人之间只会更淡漠了。
二是李家和赵家政治上的矛盾分歧。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也是李清照婚后第二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以元祐党籍的罪名离京,李家倒霉的同时,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一路升官,仕途得意,李清照曾请求公公救自己的父亲,不知是赵挺之不愿救还是救不了,总之无果。
李清照受父亲的连累,朝廷有不和元祐党籍子女联姻的诏令,而且这些人也不得在京居留。也就是说,如果赵明诚和李清照离婚,算是依诏行事,而李清照,就算不被赵家扫地出门,她也没有资格再留在京城了。李清照回了原籍,夫妻只好分居了。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二人的感情。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仅仅三年后,赵挺之受蔡京势力的打击,被罢官,又过半年,蔡京下台,赵又官复原职。这时朝廷为元祐党人平反,李清照得以返京和赵明诚团聚。不过才一年时间,蔡京再次上台,赵挺之第二次被罢官,不久赵挺之就去世了,但死了也不行,对赵家的打击并没有结束,先是全家入狱被关押了一段时间,释放后,赵明诚的封荫被剥夺,京城没有了立锥之地,李清照随赵家离京回到老家青州,这一回,就是13年。

三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根本在精神和追求上分属两种境界。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夏日绝句》一改李清照一贯的婉约、纤柔和温贤,她的内心是有一股大丈夫气的。人们常常从这个角度称赞李清具有巾帼的豪气。这自然没问题,只是,了解一下她做此诗的背景,就不得不对她产生一种悲哀了。
1129年初,仅仅做了一年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就被罢了官。原来是所辖御营统制叛乱,这事赵明诚也早就得到消息,可他没当回事。到了夜里叛乱发生,他慌了,连夜翻城墙逃走,天亮后大家找赵大人,哪里还能见到个人影?这样的知府不被罢官,难道留着过年?
这件事后,赵明诚被任命到了湖州,这个时候天下局势是乱的,李清照对当了逃兵的赵明诚发自内心地失望,对他的将来也不再抱有什么期许,在他们逃亡兼赴任途中,夫妻二人一路没有什么言语,当行至乌江,联想当年西楚霸王自刎不肯过江,李清照感慨万千、心情激荡,她脱口做这首《夏日绝句》,这首诗的核心是说一个人的气节,李清照这哪里是在思项羽?她分明是在表达对丈夫偷生和不负责任的鄙视。赵明诚就在她旁边,听的面红耳赤。夫妻俩是妥妥地三观不同,一个女性爱一个男性,至少是需要一些欣赏的,可是丈夫赵明诚,显然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一般的女性还好,李清照这样的女性,赵明诚明显hold不住。
这件事之后不久,不过一个小感冒,赵明诚就病倒了,急速严重而不治,这一年赵明诚49岁,李清照41岁。笔者一直猜测,赵明诚的病或许原本不至于致命,可不愉快的心情,和与妻子缺乏关爱的互动,应该是病情加重的原因吧。

李清照这样的女子,放在她的时代,已经不能仅仅用鹤立鸡群来形容了,就算是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女性这个群体里,也鲜能找到一人比肩李清照的,加上中国社会和中国的男性历来物化女性,对于女性的文化和思想从来不认可价值。就算是宣扬性别平等的今天,女博士同样是一个令人感到意味深长的词语。李清照这样的女性,在她那个时代,更加不能很好地体现个人价值,而赵明诚个人的节操、精神,甚而能力上,都距离李清照甚远,这样的女性,是孤独的,她活着,没有人能与她对话,这算是李清照一生最大的悲哀吧!
李清照56岁那年,在遥远的北国,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个男孩儿祖籍也是山东,他在北国长大,苦读诗书,成长为一代文豪,比起中原家境优渥的读书人,在他的身上,多出的是燕赵滋养出来的侠义之风。此人就是辛弃疾。辛弃疾出生在北宋沦陷之后,自小他就看多了汉人被金人奴役,所以他一生都怀有驱逐外敌、收复中原的志向,他心系国家统一,忧虑关切民族的命运。学问上,他是有宋一代的翘楚,因为风格豪迈,人们将他与苏轼并列称之为“苏辛”,其实辛弃疾有许多诗作不失柔美细腻,感情的释放格外的敏感。比如这首《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眸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还有一首《丑奴儿》,若不说是辛作,许多读者恐怕会认为这是李清照的作品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说一个男人的温柔最动人,尤其是辛弃疾这样的儒将。辛弃疾的婉约只是一个侧面,他展示更多的,是他作为男儿的血性和责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样的男子才堪配李清照啊!也只有这样的男子才能让李清照仰慕和敬爱,就算不能成眷侣,人生中,也只有这样的灵魂才让人生出欢喜,才会感到生命中至少还有一束光,能照进心田,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安慰吧。

将易安居士和幼安居士强行做这样的链接,纯属屏山个人的一厢情愿。可是我愿意做这样的链接,李清照的后半生精神上太孤独了,猜想如果辛弃疾可以和她出生在同一个时代,应该可以成为她的知音吧。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