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
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
《求是》杂志编辑部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新成果,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指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历史反复证明,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此前,在宪法草案公布后,全国共有1.5亿人参与了讨论,提出意见118万多条。图为1954年6月15日,北京国营第一棉纺织厂工人们获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公布的消息后,立刻出版黑板报宣传。 新华社记者 吴化学/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用“十一个坚持”精辟概括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既是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根本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工作布局、重点任务,凝聚着我们党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坚持法治中国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2020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民法院党员法官和人民陪审员等组成的“宪法宣传周暨民法典进乡村”宣传小分队,来到渠县李馥镇凤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宣讲宪法。 人民图片 邓良奎/摄二是坚定自信。实践充分证明,我国政治制度和法治体系是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自信、有底气、有定力。”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各环节全面发力,为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事实教育了我们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越来越自信。”
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把握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个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在“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浙江省诸暨市,当地积极推动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进中心“找个说法”。图为2020年7月16日群众在诸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综合受理窗口咨询。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摄第四,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总书记强调,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我国有14亿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负!总书记要求,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更加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层的作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法治建设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督法等多个环节。其中,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迫切需要。2020年9月11日,重庆市云阳县人民法院第五人民法庭法官来到双土镇保证村6组,巡回审理一件民事侵权纠纷,把巡回法庭搬到农家院坝化解民生矛盾。图为巡回法庭审理现场。 中新社发 饶国君/摄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就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作出部署:一是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二是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三是引导企业、公民在走出去过程中更加自觉地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运用法治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注重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把涉外法治保障和服务工作做得更有成效;五是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六是对不公正不合理、不符合国际格局演变大势的国际规则、国际机制提出改革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保障法律有效实施,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只有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才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任务。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