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谈写生的目的与自然的色彩 2021-03-04 15:38
▌邱皓,全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美国肖像画协会会员,北京中国 画研究院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 会会员。因痴迷中国画,多年来 一直致力研究创作新工笔画
中西方艺术文明史都出现过“写生”这个词。在中国,“写生”从五代“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的腾昌祐到宋代“写生赵昌”的绘画发展中获得了意义。此后,凡国画临摹花果、草木、禽兽等实物都叫写生;摹画人物肖像则叫写真。
那么,写生的意义何在呢?
写生,就是要写物象的本来面目。说到本来面目,我们会想到拍照片。实际上,照片尽管可以如实反映物象,但相机一瞬间的成像只留下了形体,而关于形体的内涵却往往不易捕捉。写生则不然。
写生首先需要以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并解读出物象的形态内涵,这是写生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观察、解读到,你表现得很可能还不如相机。然后是表现力。解读后的激情促使表现能力挥发,往往最重要的表达就在一个细小的弯曲或跳动的块、面中。再然后是整理力。整理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藏在长期写生的构成中。整理不仅包括物象本身,还包括物象对作者心绪影响力。
再然后是创作力。在相应的自然状态下,有绘画描述能力的?心灵一旦被物象碰触,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愿望。表达的内容,多为触景生情的物象。这样的物象无法在相机里呈现,只有一个出口——写生创作。
科学告诉我们,万物不仅有形体,还有色彩,但这色彩不只为物象固有,还有周围一切因素所导致的色彩变化,即自然条件下的色彩。固有色只是人们对某一物象颜色的基本概念。那么,写生如何来实现对物象的观察呢?
宋代的赵昌有一幅著名的《写生蛱蝶图》。这幅图便写出了秋天野外的风物。图中野菊、霜叶、荆棘和偃伏的芦苇,这些植物的描述符合秋日的野外情形,无论是用色,还是造型,都是“秋的样子”。
秋是什么样子?
▌宋 赵昌 《写生蛱蝶图》
我们脑中闪现的,可能会是秋收、果实,也可能会是“萧杀”。秋,有着悲喜参半的味道:喜者,万物成熟,所有丰厚;悲者,秋风萧瑟,万物调零。这让我想起弘一大师“悲喜交集”四字。这是自然的规律,更是自然的点悟。
赵昌在野外的秋色中撷取了饱含秋意的物象,从表达效 果来探求“秋”之意蕴:一只蚱蜢正在向上观望,属于它的秋日显然不多,和上面那三只彩蝶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情享受着秋日里的幸福。
这幅宋代的写生,写生的目地已经达到。现下《老子出关》也设定在函谷关的一个秋日。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这样的地理环境,每到秋日,自是天高云阔。此时有“金色”缀之于“秋”,那是高大胡杨的秋日色彩。
天的高阔来自胡杨金色树冠的仰视角度,以及多株树冠枝叶层层交叠带来的空间变化。画面中,云与光线、光圈交织的亮点,繁复而多重。在做描绘时,我们不能放过树冠、树枝的交叉和摆动,并且要画出这些摆动所发出的声响,这些就是此时自然树木的内涵本相。
▌局部
穿插在树冠间的蓝色与树冠的黄系色彩遥为呼应,让环境色、固有色表现得科学而自然。然后,再用形体和自然的色彩细细描述所有树枝的明暗、转折………画面由此产生了主题所需要表达的自然维度。
▌局部
同样,水也是绘画的难点,因为它是活的,有性格、有声音,又无色无形,那要如何写画自然的水呢?我们表达山谷的秋水, 让它寻路而行,或平或缓、或急 或落,描绘水的形态变化以及水与地势的相搏,包括带着水痕的 石头,半干的石头,还有在水中 始终被冲刷着的石头,这些都在诉说着水的性格、声音。我们还描绘了带着紫气的树林——多树种交杂的层叠密林带着神秘,在秋日特有的阳光下,云气闪着紫光。尹喜在城头 上看见紫气时正是秋天。在这样 一个秋天,我们的老子写下《道德经》后隐身远遁。眼为外见,心为内寻。
我们运用自然提供的三种原色,变幻 出万物的万千色彩。“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心中有情、有景、有物、有神,我们便要尽可能在画面表达,表达物象的本来面目,并最终带给我们激动。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