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傅连璋:未上过战场的共和国中将,保住陈赓的腿救过毛主席的命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1-3-16 07:23:43
标题:
傅连璋:未上过战场的共和国中将,保住陈赓的腿救过毛主席的命
傅连璋:未上过战场的共和国中将,保住陈赓的腿救过毛主席的命
2021-03-15 20:41
1927年8月,汀州地下党的一名负责人秘密来到福音医院,拜访了院长傅连璋。南昌起义的部队已经达到了江西瑞金,将士们即将面临一场恶仗。这位负责人请求傅院长在起义爆发后能够全力救治伤病员们。
傅连璋连连点头:“医生当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我一定尽全力挽救伤病员的生命。”
这位地下党员道谢后转身离开,傅连璋看着他的背影,不禁心潮澎湃。他们虽早就已经相识,但没想到他会将如此重要的机密告知,这是对他的莫大的信任。
图|傅连璋
没过多久,南昌起义军和国民党军队在瑞金和会昌打了两场大仗,300多名伤员被送到了福音医院。天气炎热,很多伤病员的伤口已经感染化脓,在磺胺和青霉素还没有问世的年代,这些伤口很可能带走战士们的性命。
傅连璋和医护人员们不分昼夜地为他们做手术,门外是整齐的军队步伐声、群众的欢呼声,他们不能离开手术室,不敢向窗外看上一眼。
这时候,一位年轻的营长被送了过来。他的左腿两处中弹,膝盖筋骨被打断,股骨骨折,面色蜡黄,腿部浮肿,因为失血过多显得很虚弱。傅连璋仔细检查伤口,为他治疗,这位营长一声不吭,还宽慰傅连璋:“你尽管治,不要紧,我能忍受。”
按照以前的治疗方案,这种伤势必定是要截肢保命。而傅连璋看到他忍受着剧痛还在和同病房的战友们开玩笑的样子,他犹豫了,最终尝试了保守治疗的方案。
傅连璋为他接上断骨,每天清理消毒,用夹板固定,他把自己订购的牛奶送给这位年轻人,在复健的过程之中细心指导。这位营长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
因为保住了腿,他能够再次前往战场杀敌,他创造了战场上的诸多奇迹,也以乐观精神鼓舞了无数的战友,他就是享有“ 名将之鹰”美称的陈赓大将。
图|陈赓
陈赓的腿尚未痊愈,便和傅连璋匆匆道别,奔赴前线。傅连璋的救命之恩,他从没有忘记。而陈赓和无数官兵救国为民、前赴后继的精神,也深深铭记在傅连璋心中,也为他后来从基督教医生转变为红色军医奠定了思想基础。
傅连璋的老家在福建省伯公岭村,父母都是贫苦农民,一家人为了维持生计流落到了汀州。当时英国人办的教会为了吸引老百姓入会,承诺他们入教之后可以给他们提供生活补贴,并且保证他们的孩子有书可以念,傅连璋一家就这样成为了基督教徒。
傅连璋完成学业之后在汀州红十字会做过主任医师,他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对忍饿挨冻的乡亲们十分同情,经常减免他们的医疗费用。
战乱年代,民不聊生,傅连璋一边行医救人,一边关注着大革命的进展,参加反帝爱国游行。那时候汀州福音医院的院长担心受到波及,带着外国医生们全部出逃,31岁的傅连璋被选举为新院长。
1926年,傅连璋第一次看到翟秋白主编的《新社会观》,革命的种子在他心中播下,他积极接触进步革命人士。1927年南昌起义后的热血相助不是偶然,这是他上下求索的必然相逢和惺惺相惜。
图|毛泽东和徐特立,徐老是目前有名字可考的南昌起义参加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除了保住了陈赓的一条腿,傅连璋还照顾了是年过半百,患上急性肠胃炎的徐特立老前辈。陈赓和徐特立走后,他无尽感慨:“
我治好了他们的病,他们治好了我的心。
”
这是傅连璋第一次投身革命,周恩来因此战役与他相识,并且和他促膝深谈。傅连璋原本以为,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人道主义精神就是他行医的精神。
周恩来摇摇头,语气坚定而又温和:“人道主义也要为革命,给同胞治病是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给强盗和刽子手治病,就是对同胞的残忍。”
周恩来的见解是傅连璋从未想到过的,在将来的行医生涯之中,他亦渐渐领悟,走出了自己狭小的天地。
1929年春,傅连璋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和朱德。
他对毛泽东崇拜非常,一直无缘相见。这一次,毛泽东和朱德同时来到了福音医院,傅连璋为他们检查身体后,向毛泽东建议为红军将士们接种牛痘,以避免军中天花传染。毛泽东欣然同意,朱德还带头接种。傅连璋用了半个月的时候,就为全体指战员们接种了牛痘。
初次见面,毛泽东和朱德便把自己和红军将士的“命”交给了傅连璋,这让傅连璋极为感动。
汀州并非世外桃源,在接下来两年之中时红时白,傅连璋一直保留着福音医院的名称,为的就是能够顺利前往白区购买药物,订购报纸,再通过地下党员传递给毛泽东。
图|汀州福音医院旧址,中央苏区红色医院的前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天,国民党金汉鼎部包围了傅家,洗劫一空后扬长而去。傅连璋的侄子、红军战士唐维彬,和堂弟、中共地下党员傅连标接连牺牲在国民党刽子手的屠刀之下,这让傅连璋坚定了加入共产党的决心。
1931年,汀州成为了中共苏区重要经济中心,许多中央领导人和红军干部都在福音医院看病治疗。
1932年10月,由于长期行军打仗,毛泽东劳累过度住进了福音医院,在这里疗养了3个多月。傅连璋除了给毛泽东打针服药之外,每天傍晚5点还会邀请毛泽东到附近的北山散步聊天。傅连璋也在和毛泽东的对话之中了解了诸多他从前不知道的革命真理。
红军太需要护士和医生了,在毛泽东的建议之下,傅连璋开始计划培养红军医护人员,以适应革命的需要。
傅连璋创办了红军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之中央看护学校”,亲自编写教材,亲自授课;后又在毛泽东的建议之下开办了“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兼任校长和教员,为中国红军培养了一批医术精湛的医生。
此时的福音医院已经是一所红色医院,基督教的外壳只是方便医护人员活动采办的保护色。毛泽东康复后,和傅连璋说:“我们要有个自己的医院,还是不要叫福音医院了吧。福音医院是基督教会医院的名字,我们要把它改为中央红色医院,你说怎么样?”
图|福音医院的诊室和病床
傅连璋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毛泽东又问:“要是蒋介石的军队打过来了,你们怎么样?”
傅连璋大笑着回答:“我们把医院搬到瑞金去。我们全家人一起搬过去!”
毛泽东赞同傅连璋的想法,并且对他说:“我回到瑞金之后会尽快派人来商量医院搬迁的事宜,你也和医院所有的人说明情况,愿意去根据地的我们都很欢迎,不愿意去的就留下,最好还能替他们找到另外的工作。”
过了两天,毛泽东从长汀返回瑞金。一个星期之后,临时中央政府办公厅的傅公侠来到了长汀,帮助傅连璋制定搬迁医院的具体事宜。
长汀距离瑞金虽然只有几十里路,但全都是崎岖的山道,交通非常不便,傅公侠在瑞金组织了100多人的运输队,整整搬运了半个月才将整个医院的东西全部搬完。傅连璋真是一块纱布一片药都不愿留给国民党,医院的全体人员在傅连璋的带领之下全部前往瑞金,没有一个人留下来。
傅连璋这次是第四次和毛泽东见面,竟然愿意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毁家纾难铁了心跟着共产党走,后来经历九死一生也无怨无悔。
这所傅连璋经营多年的医院他毫无保留地送给了红军,其中的部分设备和医药还是他的私人财产。傅连璋行医多年,积攒了4000多块大洋,他全部捐给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对他既钦佩又感激,称他为“苏区第一模范”。
就这样,中央红色医院正式成立,与傅连璋主持的中央红色医务学校合并,傅连璋仍旧为院长。医院不仅可以收容300多名病人,也是中央苏区设施最好、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手术,也拥有X光和比较先进的化验设备。
图|《红色华佗傅连璋》,漆画,福建省美术馆藏
医院正式运营第一天就安置了80多名红军伤病员,老百姓们络绎不绝来看病。傅连璋身为院长,却时常不在医院之中,他奔波在山间的小路上,给驻地分散的红军战士们和老百姓们看病。
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成立,傅连璋被任命为院长。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毛泽东忧郁沉积,操劳过度,高烧不退。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给他打针服药,但他的体温一直没有降下来,几天下来不吃不喝,只能勉强喝一点米汤。
傅连璋收到消息之后从瑞金马上赶往于都,他骑着骡子日夜兼程,走了180里山路。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到达,他看到毛泽东整个人憔悴不堪,眼窝下陷,心中不禁心酸不已。
为毛泽东仔细检查之后,傅连璋判断他患的是恶性疟疾。傅连璋不顾连夜赶路的疲倦,和警卫员们守在毛泽东身边,一夜基本都没有合眼。三天之后,在傅连璋的精心照顾之下,毛泽东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
毛泽东不顾傅连璋的劝说,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之时就着急工作。傅连璋不放心,在于都留了10天,第5天的时候,傅连璋的午餐多了一罐鸡汤。这是毛泽东用自己钱给傅连璋买的,让他好好补补身体。
傅连璋知道毛泽东和其他的领导干部们一年到头吃不到几只鸡,他坚决推辞。毛泽东亲自过来劝他,说这只鸡只能傅连璋吃,而且他要一个人慢慢吃。他含泪吃了一些,这一只鸡,他是一点点吃了三天才吃完。
图|傅连璋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傅连璋身体不好,毛泽东想要他留下来。傅连璋几次申请,坚决要求,组织才批准他跟随队伍长征。
傅连璋辞别了老母亲和妻儿,和医院的同志们装上了八大箱子的药品,毅然走上了长征之路。
长征途中,傅连璋和家人完全失去了联系,在遵义之时,傅连璋曾经给妻子刘赐福写过一封信,但一直都没有收到回信。他在国民党的报纸之上看到了通缉他的消息,还听说他的妻子已经牺牲,孩子们下落不明。
他心中焦急,但这一路上战士们伤亡惨重,他必须沉下心来救治伤员。8大箱子的药很快就用完了,他凭着过去的行医经验,采用民间的偏方,寻找草药医治同志们。
在红军从扎西向赤水河行进之时,贺子珍即将分娩。她担心毛泽东担心,只叫几个女同志把她扶到了一个老婆婆的茅草屋里面,傅连璋看护着她生下了一个儿子。
由于敌人的追击,他们必须马上赶路。贺子珍含着泪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拿出了身上仅有的四块大洋,裹好孩子交给老婆婆抚养。身边的女同志们也解下了自己的干粮袋子,交给了老婆婆,抬起担架扛着贺子珍追赶队伍。
傅连璋看着贺子珍这样,心中难过极了。这是他为贺子珍接生的第二个孩子了,孩子都很健康,但生下没多久就要离开母亲,从此之后生死未卜。
傅连璋一路上救人无数,自己也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他曾经在寒冷的冬日连人带马掉进了河中,河水湍急,马和行李都被冲走了,他从河里艰难地爬上来,没有衣服换,只能穿着湿衣服跟着大部队走。
到了营地之后,他总算是烘干了衣服,没有棉被的他只能和衣而卧。这个时候,毛泽东的警卫员送了条被子来,原来毛泽东听说他坠入河中之后很是关心,叫警卫员把自己唯一一条被子给他。傅连璋知道毛泽东只有一条被子一条毯子,他坚决不收,警卫员丢下被子赶紧走了,只说这是毛主席的命令。几天后,蔡畅又派人给傅连璋送来一头骡子。
在翻越5000米高海拔的雪山党岭山之时,傅连璋因为身体虚弱晕了过去,是战士们将他一步一步背下山来。领导们和同志们的关怀让傅连璋对这支队伍有了归属感,他治病救人,白天行军,晚上授课,长征结束之时,也培养了不少医护人员。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傅连璋被分配到了左路军,担任朱德的保健医生,和毛泽东一年多都没有相见。
左路军暂时驻扎在甘孜,女战士陈真仁和一些同志们都患上了红眼病,需要治疗。
这一天,后勤部长让陈真仁等同志们搞好卫生,说第二天傅连璋要给同志们看病。陈真仁笑道:“副连长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这儿连长也有不少呢。”后勤部长没好气得回答“是傅连璋不是副连长!他医术高超,名气大得很呢!”
第二天傅连璋果然来了,他和陈真仁有缘分,第一次见面就很聊得来。因为前一天晚上的趣事儿,同志们都在起哄。
陈真仁15岁就参加了红军,一家三代11人参加长征,是红军队伍中的女中豪杰。朱德听说之后主动做起了红娘,两人在长征途中结缘,结为了革命伉俪,朱德还送了两只羊作为贺礼。
1936年11月,傅连璋跟随部队来到了陕北保安,在保安街头一眼看到了毛泽东的保健医生钟福昌,喜不自胜。傅连璋迫不及待地让钟福昌带他去见一见毛泽东,两人结伴来到毛泽东所住的窑洞之中,毛泽东一见到他就从办公桌旁站了起来。
图|傅连璋的夫人陈真仁
这一年来毛泽东没有打听到傅连璋的消息,一直担心得很,这一相见,他仔细询问了傅连璋这一年的情况,还让警卫员赶紧煮一碗面条来。看到傅连璋身上的衣服单薄了,他又叫人给他送了棉衣和棉被,留他和妻子陈真仁吃了晚饭。
在保安,傅连璋继续负责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工作,还办了一个卫生所为同志们看病。一天,傅连璋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问起了他在瑞金的家人们。傅连璋说妻子刘赐福可能已经牺牲,子女不知所踪,毛泽东建议他写封信回家,说不定能和家人联系上。
原来,刘赐福在敌人的轰炸之中侥幸活了下来,可惜70多岁的老母亲因为惊吓过度病重逝世,女儿和女婿也因“左”倾路线迫害牺牲。一个月后,刘赐福的回信送到了傅连璋手中,傅连璋心中五味俱杂,毛泽东一边宽慰他一边给中央组织写了一封信,请他们每三个月给刘赐福寄一些钱,帮助他们生活下去。
图|1944年,延安中央医院院长傅连璋和苏联外科医生安德烈·阿洛夫在延安合影
傅连璋从1927年开始就为红军服务,从前考虑到福音医院在白区的作用,需要傅连璋基督教徒的身份作为掩护。现在傅连璋已经跟随着红军十多年,又参与了长征,毛泽东笑着对傅连璋建议:“我看你可以申请入党了,你去找陈云同志,向他提出申请。”
傅连璋高兴坏了,还没和毛泽东道别就急忙去找陈云,第二天就在陈云的安排下前往干部培训班听党课。这是他参加革命以来最系统的一次理论学习,1938年9月7日,傅连璋正式入党。
此时的傅连璋已经44岁了,入党之后的他干劲更大,继续挖窑洞建医院,培养医护工作者,邀请当地的老中医、土医生坐诊,开展陕北边区的医疗卫生工作。他每次出诊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戴着一顶黑色的帽子,穿着一袭黑衣服,骑着一匹黑骡子,走过了延安的沟沟坎坎,跋山涉水给乡亲们看病。
红军刚刚到延安的时候遇到了天花,傅连璋立刻组织人力给老百姓们接种牛痘,将天花的蔓延遏制住了;侯家沟村多年来生育率很低,当地村民找不到原因,傅连璋调查了很久,最终发现了村子里的饮用水有问题,率人治水,让这个村子人丁兴旺起来……当地老百姓们都说:“得了病有傅医生看,死了也不冤枉。”
医院渐渐有了规模,官兵们和老百姓有地方看病了,傅连璋却始终放不下一件事。革命队伍之中很多孩子刚刚出生就交给了群众抚养,其中有不少是他亲自接生的,这些孩子的爸爸妈妈有的是中央领导,有的是已经牺牲的烈士,有的是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傅连璋向毛泽东提议,希望能建立一个保育院,将孩子们集中起来照顾。毛泽东欣然同意。
保育院的成立保护了几十个可爱孩子的生命,贺子珍的女儿娇娇(李敏)便是在保育院之中长大的,也是贺子珍的6个孩子之中唯一一个留在身边的女儿。
图|傅连璋和保育院的孩子们
1944年中秋节是傅连璋50岁的生日,党中央破例给他办了祝寿会,周恩来夫妇、任弼时、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领导人都来参加,感谢他在这些年为同志们所做的一切。
毛泽东当天因为有事没有到场,第二天他一见到傅连璋的时候马上上前和他握手,向他祝贺。傅连璋一直觉得自己只是在做着分内的事情,这次祝寿会如此隆重,他又兴奋又感到不安。
在延安时期,傅连璋是除了毛泽东等领导人之外备受外国记者关注的人物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独特的经历——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体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傅连璋第一次给南昌起义的伤病员们治病,这些年轻人大多出身贫苦,穿着破烂,但是纪律严整,这让他坚信,这样的队伍一定会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他对美国记者说:“等我同红军和共产党领袖接触后,我这才知道他们有真正的救世精神,因此我决定加入他们。”
建国初期,傅连璋巧遇了福建同乡、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说起当年他从基督教徒转变为革命战士的经历,他感慨道:“是毛主席把我带上了革命道路!”
解放后,傅连璋身体越来越不好,胃病严重的时候只能吃一点稀粥和菜汤,毛泽东亲自批示让他休息两个月。待他身体稍有好转,便马上担任了军委卫生部副部长的职务,并且继续负责中央领导的保健工作。
图|傅连璋戎装照
1955年,中央授予傅连璋中将军衔,一级解放勋章。傅连璋并非行伍出身,没有带兵打过仗,他的手几乎没有摸过枪,但救死扶伤的手术刀他从没有放下过。他是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毛泽东称赞为“红色华佗”。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