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高中学《孔乙己》,老师指着其中9字说:写得很好,但千万别模仿
[打印本页]
作者:
远山
时间:
2021-3-27 07:33:15
标题:
高中学《孔乙己》,老师指着其中9字说:写得很好,但千万别模仿
高中学《孔乙己》,老师指着其中9字说:写得很好,但千万别模仿
2021-03-26 12:34
说实话,笔者已经记不清中学时代,到底学了多少篇鲁迅的作品。据说曾有人统计过,数量最多的那几年,语文书上共有31篇。也难怪总会有人说: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
这么说没有任何对鲁迅先生不喜之意,事实上毕业多年后,再来读他的很多名句,笔者发现:讲得确实太有道理了。随便给大家举一个例子,鲁迅在自己的《随感录》中曾说过一句“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这话上学时我是真的不能理解。现在已为人母了,才发现这话太对了。
正如对这句话的感悟一样,鲁迅的许多表达都是人到中年后才发现,写得太牛了!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句子,它出自《孔乙己》。笔者还记得年高中时学此文时,老师曾指着这9个字说:这句写得很好,但你们千万别模仿。这9个字出自《孔乙己》的最后一句: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笔者还记得,当初我的语文老师这样说时,我们这些学生颇有意见。因为我们都知道:从字面上来看,这就是个病句。“大约”是一个无法肯定的猜测词,而“的确”是一个肯定词,除了鲁迅还真就没人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儿。如果这样的“病句”咱们放在当下的作文里,那注定是会被当成是病句扣分的,所以老师才建议我们千万不要模仿。
因此现代很多人总是质疑,认为:“我们写就是病句,鲁迅写就能入选课本,这是一种双标!”事实上,还真不是这样。
鲁迅是何等的文字高手,他怎么可能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他在这一句之前加了一个那么大的破折号,可谓是良苦用心。
在小说里,孔乙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对于他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中同情的成分是很多的。对于孔乙己最后的结局,鲁迅写到并没有人能告诉他确切的答案,因此只能是“大约”。但事实上,以他那种性格,想要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也不太可能了,因此是“的确”。这种矛盾一方面是环境下的矛盾,一方面是鲁迅自己内心的矛盾。
因此,放在小说《孔乙己》中,鲁迅这句话绝不是病句。事实上,像这种“病句式”的写法,还有很多。比如在散文《秋夜》中,他就曾写过: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单独拿出来,它似乎很啰嗦,老师也不建议我们平时写作文时这样写。但事实上,如果大家去读一读《秋夜》就会发现,放在文中这句话有很强的艺术效果,让人不得不折服于作者的高明!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鲁迅的文章不适合学生们模仿,那它们是不是应该慢慢退出语文课本?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敢苟同。
咱们的语文教学,主要有3个教学目的:一是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技巧;二是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三是让孩子分清是非善恶、学会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现当代文坛,再也没有比鲁迅的文章更合适的了。所以无法模仿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鲁迅的文章确实让孩子们学会思考了。
近些年,不少人也提出文言文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负担,学它们已经没有意义了。这一说法,完全忽视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周敦颐的《爱莲说》等文言作品,对孩子们人生观的形成有多重要。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