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大道行思,写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1-3-27 15:44:49     标题: 大道行思,写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21-3-27 15:46 编辑

大道行思,写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              2021-03-24 16:11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像一个悟道的苦行僧,一边忍受着诸国列强刀刀见血的俎肉之痛,一边在救国与革命的招展旗帜下热血激昂。煌煌华夏,五岳神州,一半是战争和屠刀的满目疮痍,一半是暗流涌动的红色地火。
没有哪一个世纪像这个世纪让如此众多的思想、历史人物、社会潮流激情碰撞。大浪淘沙始见金,涤荡了污浊,清澈了山河。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最终坻柱于中国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的中流。十月革命使中国奔腾运行的地火找到了突破口。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领导。


但是,真正让马列主义在中国盛开出花朵的,却不在“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列——没有出过国,接受过系统马列理论教育的毛泽东。
斯大林看好的是中国的罗伯斯庇尔蒋介石,而不是农家子弟毛泽东,毛泽东也不是共产国际钦定的领导者。在第五次“反围剿”败退路上遗失的那部与共产国际联系的电台,却给了中国革命一个契机。
博古和李德没有了共产国际的金批令箭,就再无法在党的常委会上颐指气使。下台后的陈独秀反躬自省,经常念叨一句话: “中国革命应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不幸中的万幸,中国革命由此走上正轨。


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决定自己路线方针的遵义会议之后,一条红色铁流,蜿蜒逶迤二万五千里,任敌人围追堵截,始终不灭。
中国有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还应补充一句;“英雄仍须识时势。”蒋介石办杂志,毛泽东办报纸,皆由笔杆到枪杆。蒋介石以黄埔起家,毛泽东以井冈山起家。
毛泽东通过枪杆子认识了蒋介石,蒋介石也通过枪杆子认识了毛泽东。

一个1926年的“三二零”中山舰事件,一个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事变,蒋介石在共产党人面前把枪杆子的威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说: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第一个上山搞起工农武装割据、在井冈山游刃有余的毛泽东,用武器的批判给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最有力的批判的武器——开创了“毛泽东道路”。

毛泽东在长征即将来临之前写下一首《清平乐》:“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此时的毛泽东还不是后来那个集建党、建军、建国之誉于一身的开国领袖,他在被“三人团”排挤出核心领导圈的革命低潮期,透过眼前的重重迷雾,看到了革命的中国,革命的火种必将星火燎原。
中国革命中最惊心动魄的搏击,莫过于蒋介石的“围剿”与毛泽东的反“围剿”,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的“围剿”,以至于连“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都无暇顾及,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先安内而后攘外”。
“剿共”不成,对蒋来说确实是痛惜之情溢于言表——蒋介石最终败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去世前说他一生办了两件事,头一件便是把蒋老先生赶到了一座海岛。为何而败?是败于主义,还是败于枪杆?是败于对历史的把握,还是败于对未来的规划?蒋终生不解。
蒋介石为他的党提供了意志,提供思想的是孙中山;毛泽东为他的党既提供了意志,也提供了思想。仅就此点而言,蒋也不敌。
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的最好的是王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高才生在中共常委会的高谈阔论,引经据典,辩的中国土生土长的革命家们哑口无言。
不得不说,王明是一个优秀的理论家,但是中国的问题却在马克思主义里找不到生搬硬套的样板。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岳麓书院的成德堂上悬一块匾额,上书“实事求是”。什么是“实事求是”,就是求中国国情之真,悟中国国情之实。
马列主义里没有农村包围城市,没有武装割据,没有枪杆子里出政权。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了中国革命的地气。实现了斯大林“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论断的,不是孙中山也不是蒋介石,而是一直不被看好的毛泽东。
“星火燎原”是俄国十二月党人写给希普金的一句诗。毛泽东在回答林彪关于“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困惑信里,讲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他一套完整的革命武装斗争理论。
蒋介石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国民党人虽然不情愿,也不得不开始直面星火燎原的中国革命局面。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仅凭这点,他无愧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其功,在千秋。
毛泽东日后也把“实事求是”作为中央党校的校训,时刻训诫中国执政的高层们。
中国共产党的涅槃经历过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突破蒋介石的天罗地网,进而北上长征;一个是在抗日战争中,在敌后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大做强了人民革命武装力量。
蒋介石要“围剿”到底,但历史的决心从来不属于个人。中国共产党不是石达开!成就中国共产党的也不是老蒋。
陈嘉庚在重庆和延安往返走了一圈,不禁发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感慨。
淮海战役中,父老乡亲们亲手把自己的骨肉送上前线,又盆装瓦载,用推车、用犁车把物资一批一批运往前线,去支援自己的子弟兵。
历史最无情,历史也最有情。老百姓不仅把命交给了共产党,也把心交给了共产党。这样的军队,百战百胜。这样的党,当引领中华。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新中国的中心在北京,北京的中心在天安门,而天安门的中心又是那幅巨额的毛泽东画像。
晚清风云激荡的天空,响彻着何以救亡、何以图存的呼号!谭嗣同在戊戌政变中血溅菜市口,唯有仰天长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孙中山在军阀割据的时代里,弥留之际痛心疾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只有一个人,带领着一群人,领导着一个国家的人,干成了这件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人说,那高悬的画像是个人崇拜,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情愫,他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这个民族对那个用热血染红的时代,一种思想的寄托,一种精神的抒发,一种信仰的延续——不畏艰险的革命军队,视死如生的共产党人,苦难辉煌的解放事业,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会有中国共产党吗?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会有毛泽东吗?如果没有毛泽东,会有中国革命吗?这是一个富含严肃历史逻辑的问题。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
历史的冷峻,又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置于假设。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沧海横流间,转眼即桑田。
嘉兴的蒙蒙细雨映衬着南湖清静优雅的江南书生气,湖光山色的诗情画意尽情挥洒出今日江山万里的气壮山河,湖中逐波的画舫划开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苦难辉煌。
没有退路,只有一路向前,开拓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建党一百周年——建设小康社会,建国一百周年——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国度。天道乾乾,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大道行思。
▌作者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十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林志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