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资治通鉴·魏纪》有言:“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之所难也。”在司马光看来,治国理政首要的任务便是选人用人,这甚至成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资治通鉴》开宗明义第一篇是三家分晋,司马光又进一步追溯到引发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更早的一个事件——智伯之亡。当时掌控晋国大权的有四大家族,除了韩、赵、魏,还有智氏一族,而尤以智氏家族的权势最为显赫。族长智宣子决意立智瑶也就是后来的智伯为继承人,而族人智果坚决反对,认为:“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其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但是智宣子不听劝告,执意立智伯为继承人,果不其然,不仁德的智伯最终导致智氏一族覆灭。而司马光将智伯身死族灭的悲剧归结为“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由此引发了司马光对于才与德辩证关系论述的一篇史论,也就是著名的《才德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资治通鉴》对于唐太宗的评价非常之高,称其为“千古一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用人策略。《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了唐太宗令大臣封德彝举贤的故事,“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大臣封德彝的意思是自己兢兢业业寻觅良久,但并未发现才能出众的奇才,而唐太宗则认为人才使用的关键在于知人识人,各取所长。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