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纸本设色《转战陕北》|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1-5-22 05:29:18
标题:
纸本设色《转战陕北》|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纸本设色《转战陕北》|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2021-05-20 16:37
纸本设色《转战陕北》
石鲁 《转战陕北》 纸本设色 233×216cm
1959年 国家博物馆藏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挑起全面内战。1947年春,蒋介石给胡宗南下达命令,调集百余架飞机和二十多万军队等精锐围攻陕甘宁解放区,不惜一切代价要占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当时敌我力量的对比是10:1,而在陕北的人民解放军只有二万多人,且大多分散在陇东、山西等地作战。
为诱敌深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毛泽东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的战略决策。然而,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共的革命圣地,主动撤离,还是与敌决战,都可谓两难的困境抉择。
关键时刻,毛泽东用了十六字——“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成功解开了大家思想上的结,也化解了情感上的困扰。在毛泽东看来,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1947年3月18日晚,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告别了居住十年左右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在严峻的斗争形势下,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中央纵队的八百余人开始了转战陕北的历程。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图
在转战的371天里,部队走了一千余公里,行军难、吃饭难、住宿难。所走之地,沟壑纵横,山锚林立。然而,就是在这样极端艰险的转战环境中,毛泽东依然以蘑菇战术紧紧吸引住胡宗南的二十多万精兵,同时,毛主席还在指挥着全国解放战争,在小地方干大事情,“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关于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为主轴的中央突破,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互为起脚的战略部署即在此逐步完成。转战陕北是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入进攻的关键,也是走向最后胜利的关键。
连环画《转战陕北》 张永新、张洪文等编绘
石鲁根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为背景所画的大景山水革命历史画《转战陕北》,描绘了毛主席站立于雄浑壮阔的山巅迎风伫立,面对壮美黄土高原凝思的神情,仿佛山沟中隐藏着千军万马,唤起观者的联想。画面中大面积的崇山峻岭,气势磅礴,毛主席被置于巍峨的群山之中。
人物形神兼备,十分突出,真实再现了毛主席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指挥若定的泰然气派和伟人风采。他以中国传统笔墨为艺术语言,画面中山石的章法、皴法、色彩均围绕主题而有所推陈出新,成为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画典型代表。
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县人。他自幼喜好绘画,上学期间曾瞒着家人骑自行车翻越秦岭到西安,直到第二年(1940年),才艰难到达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因十分敬慕石涛和鲁迅,遂改名为石鲁。
在黄土高原的十多年里,石鲁经常背着自制的画板,为当地人民以及老红军画素描和速写。延安生活不仅有助于石鲁提高绘画技巧,更有助于其绘画风格的成熟。同时,由于对陕北的战斗生活也十分熟悉,这对他之后创作《转战陕北》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条件。
1959年初春,石鲁接到一项创作任务,要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画作《转战陕北》。在创作过程中,画家石鲁遭遇了诸多困扰。其中比较凸显的是如何构图的问题。最初的构图场面宏大,人物繁杂,但呈现效果并不大理想。
后来,石鲁先生把人物全部去掉,只剩下了毛主席,删繁就简,反而更突出了伟人的伟岸。最后,画中留下了毛泽东旁边的两个人物和马匹,给人以缓冲的空间,进而变得自然而不突兀。
石鲁 《转战陕北》初版草图 钢笔 国家博物馆藏
除此之外,为了把主席的形象刻画得更加逼真,与他同来北京参加首都十大建筑美术创作活动的雕塑家马改户先后为他借来一尊毛主席半身石膏像和一块主席侧面浮雕像,最后又为石鲁做了一个十几公分的泥塑。石鲁以此泥塑为模板,反复临摹并多次默写,才最终成稿。此外,由于最初是以主席背影为原稿,本在两手之间握一拐杖,但有人提议“拐杖”的视觉效果并不太理想。而当时距离画作交稿的时间已十分紧迫,为了让这幅画能够顺利参展,画家罗工柳和石鲁便将“拐杖”去掉。当我们今时今日欣赏这幅原作时,依旧能看见这道若隐若现的痕迹。
石鲁 《转战陕北》草稿之毛泽东像 国家博物馆藏
作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石鲁先生的艺术特点为“求新”、“求险”、“求奇”,其构图往往打破了中国传统国画的常态。他在这幅画中借用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远法”。近处的山体采用了“高远”的形式,而远处的高原则使用了“平远”,把两种方法融入同一幅作品之中,十分具有开创性。
此外,在这幅画中,“人物”与“山水”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做了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中国山水画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宋以后,人物在山水画中是补衬、点缀的存在。而在这幅作品中,石鲁先生则反其道而行之,将人物作为重点,山体成为人物的衬托,描绘了主席运筹帷幄于沟壑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伟人风采。
《转战陕北》中“平远”与“高远”构图
石鲁力求在构图立意上新颖、丰富、含蓄,用笔则奇崛劲健,赋予了《转战陕北》这幅作品革命史诗般的恢弘壮丽和纵恣雄豪。
来源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央视网
出品 | 安徽卫视融媒发展部
点亮小
让更多人看到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