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中共一大纪念馆“镇馆之宝”:72种《共产党宣言》首次全部展出 [打印本页]

作者: 远航    时间: 2021-6-3 20:15:06     标题: 中共一大纪念馆“镇馆之宝”:72种《共产党宣言》首次全部展出

中共一大纪念馆“镇馆之宝”:72种《共产党宣言》首次全部展出                                                         2021-06-03 12:27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建设,毗邻中共一大会址的中共一大纪念馆终于揭开面纱。纪念馆内,《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也一同亮相。纪念馆及其展陈有哪些亮点和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来到“真理的味道”展项前,你会找到答案。正前方的玻璃柜内,有两册泛黄的小本子,其封面分别为蓝色和红色,均印有马克思半身肖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也是馆藏一级文物。
该译本由陈望道翻译,1920年8月,由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正前方的展柜内,展出的是1920年8月、9月的第一、第二版。如果仔细观看,会发现红色的那一版封面上,因排版疏漏,书名被错印成了《共党产宣言》。

蓝色的那版封面左上角,盖有一枚长方形印章,“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字迹仍可辨认。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危急关头,共产党人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一批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从上海秘密带到浙江宁波镇海乡下,由其父放在衣冠冢里默默守护二十多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其中就有这册珍贵的《共产党宣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真理的味道”将馆藏镇馆之宝72种《共产党宣言》全部展出,一册册铺开在观众面前,这在纪念馆的展出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书籍背后,则有一道三折的LED屏幕,以视频方式讲述了翻译、印刷并守护《共产党宣言》的三则故事。
得益于上海发达的出版业,马克思主义得以进一步传播。当记者来到“主义的抉择”展项前,一面顶到天花板的大型立体式视觉置景矗立在眼前,极为震撼。玻璃柜内,陈列着100件五四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报刊杂志,它们由细线串起,呈悬空状,静默地回答着历史的命题。

在该展项正前方的玻璃展柜内,一册单独陈列的馆藏一级文物《新青年》杂志原件颇为珍贵。1919年,李大钊把《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分两期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标志着李大钊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该刊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广泛传播阶段。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在展柜中,还有一架李大钊使用过的“CORONA”牌英文打字机,据说李大钊曾亲自用这架打字机打印过不少秘密文件。
关于这台打字机的来历,还有一段往事: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创立中国同盟会,出版了机关刊物《民报》,当时在《民报》社担任孙中山秘书的吴弱男,曾用这架打字机为孙中山打印了不少函件。1925年秋,李大钊在北京为了开展革命工作,向吴弱男借用这架打字机长达一个月。后来,吴弱男将这架打字机长期保存下来。1964年7月,纪念馆通过上海市政协向吴弱男征集到这架打字机。
发达的文化事业、便利的交通、五方杂居的城市格局等因素,令上海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者的大本营。而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便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展项前,摆放着这两位先驱的雕塑,后方一侧还细心地布置了上海老渔阳里2号的石库门门头。
这里不仅是陈独秀的寓所,还曾是《新青年》的编辑部和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地。1920年4月,陈独秀搬入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在这里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初名“社会共产党”,8月,正式定名为“共产党”。

记者看到,在该展项不远处,“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场景”展项以场景还原的方式,情景再现了这幢老房子当年的面貌:木制书桌上堆着各类稿纸和书页,莲花叶边的吊灯采用当年的复古造型,一旁的圆桌上摆着几盏茶杯,依稀可见当年那群先进知识分子在这里激昂讨论的场面。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积极推动成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从1920年秋天到1921年春天,共有另外7个地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宣告成立。步行至此,一幅今年4月刚创作完成的名为《星火》的大型油画作品占据了整面墙壁,它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50余名成员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加入党的队伍,领导工人运动,开展建党活动的精神面貌,先驱者如星火燎原,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崭新的篇章。
(顾杰 张骏)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