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首经典诗词,道尽人生三种境界(经典) 2021-06-09 09:02
文 | 有书不雨亦潇潇 · 来源 | 有书
叶嘉莹说:
“人生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真心性,心灵的一片清净洁白。而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不管年龄如何变化,遭遇怎样复杂,我们的心境总能用一首诗词来表达。
“傻瓜从不自嘲;聪明人嘲笑自己的失误;天才不仅嘲笑自己的失误,而且嘲笑自己的成功。”
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元丰五年,被贬黄州的苏轼来到城外的赤壁矶。
看到壮丽的风景时,他感慨万千:想当年,三国的周瑜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而如今的自己却被贬江湖,早生华发。
正当世人以为苏轼接下来会黯然神伤时,他却笔锋一转,写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神来之笔。
和永恒的江水、江月相比,短暂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善于自嘲的人最为洒脱,他们往往有着强大的自信与宽广的胸怀,也总能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一笑而过的态度应对苦难,最终将困窘的生活过成了诗。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孔子带着子贡、子路等弟子周游到郑国,由于一些突发情况,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
弟子们十分着急,分头寻找孔子。
后来,有位行人告诉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一个人,脑型有点像尧,眼睛有点像舜,嘴有点像皋陶,但从远处望去,却更像一条丧家之犬,这个人是不是你要找的老师呀?”
子贡来到东门外,果然找到了孔子,并把那人的描述告诉了他。
孔子听后不仅不生气,反而笑着说:“他的形容很贴切,我确实像一条丧家之犬。”
林语堂说: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生活不易,何必纠结,那些以洒脱为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中年通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梁实秋在《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中写道: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中年之际,得失与悲喜已不再是那么重要,保持一颗通透的心,去回味自我才可以活得通透。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人生如行舟,历经风雨依然从容的心境,便是人在中年时最好的压舱石。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人生自古多风雨,有谁相安过百年。
老年超然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陆游曾在《作雪寒甚有赋》一诗中写道:“老人别有超然处,一首清诗信笔成。”
人在老年,已是“满目青山夕照明”,唯有超然物外,方可领略这晚霞的美。
老年的苏轼生活十分淡泊,常与友人一起饮酒赋诗。
这一夜,苏轼夜饮醉归。
怎奈家童酣睡不醒,无法入门。但他并不气恼,而是转身拄杖临江,沐着明月清风,听闻涛声。
此时的苏轼感受到世间种种,浮浮沉沉,终究抵不过人心的超然物外。
一只小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也将苏轼的心绪带到了那无垠的江湖中,他也终于在江湖中抵达了恬淡自适的超然旷达佳境。
周国平在《悲观·执著·超脱》中写道: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老年,学会放下执念,不伤春悲秋,才能优雅地老去。
丰子恺说: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生命需要一份超然,光阴亦需要一份从容。
-end-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