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宋词有多美?李清照将初次相遇的美好写进词中,那是爱情的味道 [打印本页]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1-6-10 05:48:19     标题: 宋词有多美?李清照将初次相遇的美好写进词中,那是爱情的味道

宋词有多美?李清照将初次相遇的美好写进词中,那是爱情的味道                                                         2021-06-06 19:49                    

     说起宋词,那兼具音乐性与文学性的优美抒情的语言,总是能让人沉浸其中。宋词那美丽了时光、惊艳了岁月的语言,总让我们能找到心灵的归宿,那是一片慰藉心灵的港湾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到三重境界时,引用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出自晏殊、柳永、辛弃疾这三位宋词名家的名句。

王国维的深远暂且不说,就像我们现在要发一个下雨的朋友圈,我们不会再简单地说:哦,雨好大,下了一夜的雨。
宋词中许多写雨的句子,可以任由我们选择、采撷,如“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们可以顺手一键发送这样有意境的有内涵的朋友圈。
如果要说我想你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以让我们委婉地表达浪漫的思念。

宋词是感性的文字,总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当我们进入到宋词构建的情境中时,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深意。
这就是宋词之美,从总体上来说,宋词中虽然有浑厚、铿锵的豪放词,但婉约词始终是宋词的主题风格,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
说起宋词婉约的正宗与本色,李清照是不得不提的一位词人,这位被后世尊为“词家一大宗”、“婉约之宗”的女词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填词要素

她说,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这篇简短的词论中,李清照以生动准确的语言阐明了填词的标准和艺术性,以妙趣横生又不失揶揄的语言点评了前辈词人的得失与不足
她认为,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虽然一流,但他们填的词在音乐性上就相形见绌了;而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人的词作,才有一丝抒情的味道;李清照又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虽然学识渊博,但他们创作的歌词,往往不合音律,也就是说他们的歌词往往缺乏音乐性。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饱读诗书,博学多通,深得苏轼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母亲早逝,李格非再娶状元王拱辰之女王氏。
王氏知书达理,性情温婉,她对李清照呵护有加,关爱有加,她悉心照料李清照的饮食起居。李清照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快乐地成长着,优越的家庭环境也让她多了几分娇气、几许任性。

童年时代的李清照,在家中完成了学业,李清照的家庭能为她提供必要的教育条件,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言传身教,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接受启蒙教育。
随着年龄渐长,她喜欢上了诗词,以至于她后来写下“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的诗句,用来回忆少女时代这段难忘的学习经历
少女时代的学诗填词的经历,为她后来在歌词学上的建树打下坚实基础。李清照之所以能在后来取得非凡的成就,当然与她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她的李格非和当时的许多文化圈名人都有着交集,苏轼也就不用说了,苏门的其他几位学士,如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人,都是当时顶级流量的文化圈名人。
李格非与他们的交集,也为这个家庭增添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学术氛围,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讨论文学诗词,李清照耳濡目睹,自然受益匪浅,文学诗词修养也与日俱增。
加之李清照天赋聪颖,她在词学上的修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某种程度上竟然超越了他的这几位授业恩师,这在男性词人为主宋代词坛,不能不说是一个蔚为壮观的事件

闺阁的生活当然是有点单调,也有点枯燥的,小小的闺阁已不能困住这个满身诗书与才情的女孩子了。她要到闺阁之外的地方去开阔视野,去放任遨游,去体验生活,去陶冶情操。
她会约上闺蜜一起荡舟荷塘,畅游青春,在开满荷花的池塘里,她们尽情游玩。以至于词人后来回忆起少女时代的这段生活,他用难忘的笔触写下了《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们在远离闺阁、远离都市喧嚣的荷花塘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一点小酒或许还能为这样的出游带来不少的雅兴,她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品酒赏花。
少女时代的天真烂漫,少女时代的青春活力,以及她们出游的欢快趣味尽在这首《如梦令》中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也对爱情有了朦胧的认识。青春有多美好,爱情就有多么美好。赵明诚,是李清照后来将爱情托付的人,也是因为一次偶遇,赵明诚走进了李清照的心中,一次邂逅,赵明诚敲开了李清照的芳心。
难以忘记初次见面,和赵明诚初次见面的羞涩,都是令李清照无比怀念的事情。以至于她后来还专门写了一首词,以记录两人初次见面时的美好

这首词就是《点绛唇》,描写的正是她在院中荡秋千时,一位客人突然来到家中,自己惊慌失措却又难掩内心小鹿乱撞的情景。原词如下: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作就是从她荡完秋千开始写起的。为什么要荡秋千呢?因为这是一项有益身心的运动,闺阁的生活多多少少有些单调,刚写完诗词,来一场劳逸结合的户外活动,那就荡秋千吧。这样的游戏活动对身处闺阁的李清照来说,真是再好不过了。

荡秋千,是指人坐在秋千上做钟摆运动的一种游戏。秋千通常由一根绳索系上一块长木板做成,这样,人坐上去会比较舒服些。
荡秋千的游戏自晋代已开始流行。唐代将荡秋千称为“半仙之戏”,杜甫在诗中就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刘禹锡也有描写荡秋千的诗句:“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由此可见,荡秋千在那时已是一种流传很广,并且相当普及的游戏活动了。

到了宋代,荡秋千更加普及。李清照在词中虽然没有描写她是怎样荡秋千的,但我们依然能通过优美的文字想象到:随着秋千的上下翻飞和前后摇摆,秋千上那婀娜动人的少女身影和欢声笑语。
李清照的这首词一经写出之后,荡秋千几乎成了宋代女性的专有运动。可以说李清照的这首小词,既发展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秋千文化,也提升秋千文化的浓度。人们一提起荡秋千,或许就能想到北宋时,那个才情俱佳的少女在秋千上飞舞的身影。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描写的是少女快乐天真的心情,荡完秋千,她慵懒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其中“慵”字更是真切动人,用得也恰到好处。

“慵”这个词用得也很恰切,不仅体现了了荡完秋千时的慵懒心理,而且形象生动,意象无穷。这令人想到从秋千上下来后,她已经有些疲劳,两手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的微妙状态。
“露浓花瘦”一句,看似是闲来之笔,却又是词人的匠心独运。这一句大意是说:纤细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
这一句既点明了春天的早晨这一特定时间,也点明了荡秋千的地点,是自家的花园,同时也描绘了少女的娇弱美丽,真可谓是形神兼备的描写
“薄汗轻衣透”,由于荡秋千是一项户外运动,所以她穿着适合运动的便装。由于荡秋千时毕竟耗费了许多体力,她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细细的晶莹的汗珠。

因汗水也浸湿了便装,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一句非常传神地描写出了少女娇弱美丽的姿态。
李清照这闲来的一笔,看似是写花,其实是以花写人。“露浓花瘦”,她笔下的人与花合一,人与花同韵,她把自己对生活自然的热爱之情,融汇进这一行行灵动婉约的文字中。在纤弱的花枝上含有颗颗露珠的花朵不正是象征着青春少女“薄汗轻衣透”的形象吗?
这里,我也闲补一笔。“瘦”字在李清照词中频繁出现,她因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还得到了“李三瘦”的雅号。

下片写词人乍见来客人来时的种种情态。“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这两句是词人回避客人时的动作描写。她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头发松散,连金钗都滑坠到地上了,这一句将少女特有的矜持和娇羞刻画地淋漓尽致。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接下来词人反应中可以看出来,来客正是她心仪之人,李清照心中的白马王子。
这两句最能体现少女时期那烂漫天真的心理。这是紧张羞怯,还是来不及整理穿戴的意外呢?无论什么,它都是属于少女的清晨娱乐时间,属于青春年华的烂漫时光

“和羞走”三字,将词人的动作和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作了精确的描绘:面红耳赤,心跳加速,不知所措,急匆匆地回避。词人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鼓起勇气地去见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
然而最后她还是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的娇羞,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只见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这正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情思,也是朦胧的情感初体验。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小鹿乱撞的心理,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读到这几句,一位娇羞无限,但又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嗅青梅,正是词人嗅到了爱情的味道,青梅,不正是青涩的爱恋吗?谁说不是呢?那就是李清照朦胧的爱情意识和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这两句是少女那大胆而又羞涩,纯真而又顽皮的心理刻画得十分生动。她走走停停、边看边嗅,想停又不敢停,想看又不敢看,在少女李清照的身上都得到了最美的展现。
整个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矜持、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那是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的少女形象

下片都是写“动”,与上片正好成了对比。由此可见上片的“静”,不仅是静中见动,而且也是为了衬托下片的“动”。
清初学者沈谦《填词杂说》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的这首词可以说将少女情思和闺中生活的闲适乐趣表达地淋漓尽致。

因为这次美好的相遇,因为这次打开少女时代李清照心扉的邂逅,这位客人在此后的时日里与李清照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李清照在18岁时和21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妻,俩人志趣相投,举案齐眉,留下了传世之作《金石录后序》,这当然是后话。
当然这次美好的相遇也为宋词的花圃增添了一株芬芳的名花,也为婉约词的长河中注入了一条隽永的细流,名花的芬芳与细流的隽永都值得人反复去观澜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