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装饰纹饰中有一种装饰内容非常多见,那就是“石头”。从瓷器有绘画装饰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多姿多态的“石头”影子。特别是从元代以后,景德镇瓷器绘画装饰中更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有“石头”纹饰的题材。“石头”的题材常常伴随与花鸟、庭院、山水的绘画内容出现,既有独立成画,也有辅助纹饰,这和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风格是相吻合的。客观上来说,无论何种绘画都少不了用石头来衬托,特别是宋代文人“米芾”的拜石风气影响了后世艺术审美情趣以后,“石头”纹饰更常见于各种艺术载体,特别是体现在了陶瓷器装饰的纹饰内容之中,“石头”成为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装饰“符号”,给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欣赏、鉴定的又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从元、明二代一直到晚清民国瓷器装饰绘画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石头”在各个时期的绘画形态和内容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也可以给我们鉴定瓷器的年代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对比作用,我在这里试着做一个粗略的归纳总结,希望能给广大瓷器鉴赏爱好者判断器物年代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从元代到明代洪武、永宣,这一阶段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蓬勃发展阶段,瓷器绘画装饰也从初始迅速发展至成熟。从各种器物绘画装饰风格来看,装饰绘画工匠基本就是陶瓷生产的从业者,装饰绘画简单的把纸本、绢本绘画直接移植到了瓷器上,所以器物上的绘画内容虽然精彩,但绘画技法相对简单。由于瓷画结合受到了当时权贵们及域外皇族的追捧,景德镇瓷器作为一种新的绘画载体而真正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并发展迅速。
首先我们来看明代早期的“石头”装饰纹饰。洪武多见于釉里红,一些器物上可以看到很多山石的描绘图案。这个时候的绘画技法还是延续宋元的传统绘画手法,线条以书写笔法为主要。单从用笔方式上来看,也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这个时候的“石头”画法,一般是就是那种平涂勾线留白的方式。石头外侧边缘可以明显看到一圈留白轮廓,内侧则再同样用线条留白来描绘“石头”质感、孔洞和褶皱,简单的留白线条内外遥相呼应,绘画风格相对抽象,石头边缘多见锋利棱角。这种用留白线条来表现“石头”质感的画法一直延续到明代中期,至成弘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一般来说“石头”的留白表现形式,明代早期“石头”边界和内里多可见以线条留白为主、“石头”形状很瘦很长,到了空白期外侧边界留白开始少见,后期就只有中间部分勾线留白,明代早期的“石头”画法大部分是这样的,特征很明显。空白期还有一种象“齿轮”状叠加的“石头”或者说像“仙人掌”形状的石头形态,时代特征明显,虽然不多见,但辨识度和年代的判断参考度很高,完全可以一锤定音。明代早期“石头”多见于抽象,形态“奇”、“怪”、“瘦”、“漏”,绘画风格接近于宋代大画家“米芾”的赏石标准,给人以怪诞的表现形式。到了空白期,“石头”那种独特的描绘形态,配合“刺毛”团状的云纹,愈加体现出器物场景中的那一股浓浓的“仙气”。
(洪武石头画法以外缘线条留白和内里留白相结合)
(永宣石头基本以内外线条留白为主来表现质感)
(空白期石头画法外缘线条留白已不见,以内侧线条留白为主,有仙人掌和齿轮状形状的石头出现,特征明显)
到了成化、弘治、正德,器物上的绘画还留有前朝的遗风,以至于会混淆年代的判断,但“石头”的以线条留白的画法已经不多见了,一般采用平涂和用墨彩的深淡来表现“石头”的质感。特别是成化,“石头”形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旗幡”式或者“钥匙”的样式,特征转变明显,如果其他特征难以判断器物的年代时,这些“石头”画法完全可以用作补充的鉴定要素而事半功倍。
(成化石头有“旗幡式”和“钥匙式”特殊形状出现,时代感强烈)
嘉靖、万历、天启“石头”的形态写实、抽象都有了新的变化。虽然还有前朝的风格在里面,但很多“石头”的画法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万历以后,“石头”外侧用类似竹叶状花草来装饰,特征明显,大洞孔石头的画法开始多见,简单的平面大孔石头立体感较差是这个时期的特征。这个时候的“洞孔”画法,石头外缘除了多见花草装饰,洞孔内基本不见任何装饰笔触,这种“孔洞”画法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晚清才有了明显变化。
(嘉靖一朝石头画法还留有前朝遗风,孔洞的画法变化明显)
(嘉万天启石头外侧弧度增大,外缘由花草装饰为主,孔洞增大,形态抽象,立体感不强)
单从“石头”绘画风格的辨识度来说,崇祯到康熙可以作为又一个具有特点的时代,崇祯的“石头”画法更加写实,绘画技法更加接近于当时的其他载体的绘画种类,也渐渐的受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这和许多贸易瓷的生产有关联。各种“石头”皱法都能在陶瓷器上看的到。崇祯“石头”画法多见单独的团状堆砌,每一堆石头的排列基本有“三层”左右,这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也可作为鉴定时代的一个佐证。顺治时期石头画法既有晚明的风格,但康熙时期的特点也慢慢显露出来了,基本就是晚明康熙之间的结合体。
(崇祯石头画法更加写实,石头多见堆状构图,每一堆石头纵向排列有三层左右,特征明显。可以借以区分前后年代的特点 )
(崇祯山石的画法也呈现出团状堆砌,前后纵列数层)
(顺治石头画法虽然有崇祯石头风格,但已经有康熙特点出现。呈拳状形态,石头突兀、中间留白、淡墨渲染明显 )
康熙时期有一种斧劈皱的分水画法,成为了康熙一朝所特有的标志性的风格,成为了铁一样的标识特征。而且这类“石头”画法往往和青花“翠毛蓝”的发色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康熙一朝一个有趣的现象。康熙“石头”画法还有就是那种“大孔洞”的画法也很普遍,只是通过青花浓淡变化而有了立体感,“米芾皴”、“长披麻”(铁线描)也是康熙瓷器上“石头”纹饰的显著特征,鉴定参考度很高。康熙一朝,如果不是清仿明的器物,明代“石头”的各种画法已经基本消失不见了,清代一朝的特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康熙石头画法以多孔形态为主,相对独立成画,孔洞内没有多余的笔触)
(同一康熙笔筒上石头画法同时具有风格强烈的“米芾皴”和“大孔洞”出现,时代特征强烈 )
(斧劈皴和铁线披麻皴也为康熙一朝石头画法所常见 )
雍正、乾隆有一种“石头”呈现方块叠加式的画法,形状“方楞出角”辨识度也很高,值得学习把握。清代乾隆以后“石头”画法总体以写实为主,更接近于纸本、绢本当时的绘画风格。除了一些外销风格的器物“石头”绘画还有夸张的表现外,其他已经和现代绘画审美要求比较接近了,笔法具象而显得波澜不惊。
(雍正乾隆时期这种方块叠加“折带皴”画法比较特殊,时代感较强)
到了晚清,特别是光绪一朝,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各种绘画技法又一次呈现出多样性的表现。特别是模仿康熙一朝的器物层出不穷,不仅器物型制上进行模仿,而且在绘画风格上也刻意模仿,以至于许多初学者往往会迷失“老康”还是“小康”,但恰恰这个时期的许多“石头”画法往往会不经意的露出破绽。特别要提到的是,一些“石头”孔洞里面描绘了一些十字形的花草,有画蛇添足之嫌,破坏了“石头”的整体美感,成为了败笔之作,这给我们判断年代提供了依据,也是我们要掌握的鉴定要点之一。
(乾隆以后各朝石头外缘更加圆滑,各种皴法齐全,形态以写实为主)
(晚清民国石头孔洞内可见多余线条填充)
“石头”的身影无时不刻的出现在陶瓷器的装饰纹饰中,我们熟视无睹,但越简单的要素往往更会体现出那些不经意的特点,窥一斑而知全豹。希望简单的总结能够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发。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