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野战军领导合影
其中,一野是公认最能吃苦的,基本上都在大西北的贫瘠之地打仗,专啃胡宗南、二马这样的硬骨头。一野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晋绥野战军,再往前,是贺老总的120师,再往前,就是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不算是“中央军”,一直是贺老总带的,后来交给了彭老总带队。在四大野战军里面,一野的人数最少,大将只有一个许光达,还是十位大将里面资历最浅的一个,上将也只有6位:张宗逊、甘泗淇、王震、贺炳炎、彭绍辉、陶峙岳,后来,杨得志、周士第、李志民等人也调到了一野,上将的人数达到了13人。
邓小平、刘伯承合影
第二野战军,在八路军时期多是129师的底子。不说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在抗战时期,也是星光灿烂,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副主任是上将宋任穷,参谋处长是上将李达。下面的386旅更牛,旅长陈赓是大将,副旅长陈再道是上将,政训处主任王新亭是上将,参谋长李聚奎也是上将,团级干部还有谢富治上将、王近山中将。
二野和三野司令、政委合影。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有人说三野是“杂牌军”,为什么呢?从根子上说,这支队伍就不是红军时期的重要山头。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一些部队继续作战,就是南方游击队,人数很少,装备更是接近原始。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游击队改编成了新四军,总人数也就刚过一万人,而且分布在各个山区,很难统一起来。这样的部队,显然跟八路军没法比。如果论实力,三野无论是人数、战功,仅次于四野,比一野、二野都大得多,出的名将也是数不胜数,但在授衔时,三野却明显赶不上四野,也就能跟二野持平。
四野政委罗荣桓、司令林彪与高岗等四野将领合影
如果一定要说我军中的“中央军”(单指出身),那就是四野了。四野在八路军时期是115师,再往前就是红一方面军,毛主席、朱老总的部队,级别能低吗?
1955年开国授勋时十大元帅排名
1952年至1956年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的王中槐老将军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记得我刚到总政不久,在一次部务会上听罗荣桓主任说过:我们的干部工作一定要坚持任人唯贤,搞五湖四海,这要从总政做起。他说,从红军来讲,要照顾到几个方面军;从抗日战争来讲,要照顾到各个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从解放战争来讲,要照顾到各个军区和各个野战军。各个方面军、各个根据地、各个军区和野战军,都有不同的经验和工作作风,各方面的干部在起工作,可以广泛交流经验,便于从各个方面了解熟悉情况,有利于我军的建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负责组建总政和军委总干部管理部时,建议由原在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工作过的同志任总政副主任和总干部部副部长。后来,总政机关各部门的正副部长、正副处长和其他干部的配备,也是根据罗主任讲的原则,从各野战军选调来的。“五湖四海”的选配干部,这本身就体现了我军的大团结,显示了政治领率机关的高度党性原则,为全军做出了榜样。”可见,当时还是很注意平衡各"山头"间关系的。在评定军衔的时候,中央也充分考虑了各个山头,力争每个级别上都有各个山头的代表。比如陈毅,本来按道理,已经不再军队工作而转向外交,所以可授衔也可不授衔,但是由于他是新四军的代表,所以周恩来力推将陈毅授衔元帅,而如果陈毅不授衔,那么新四军的代表就必须是粟裕,也就是粟裕后来为何成为十大将之首的原因。
毛泽东、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与开国将帅合影
了解“四大野战军”的前身和历史,对于1955年授衔很有帮助,其实授衔是一件很劳力费神的事,战功虽然重要,但也不是完全按照这个来,既要“重点”突出,也要平衡资历、声望和兼顾各山头代表性等各方面因素。由于部队早期来自“五湖四海”,有各自的山头也不足为奇。
金一南将军呕心沥血之作——《苦难辉煌》
也正是由于这些将军不怕牺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有“小米➕步枪”打败国民党“飞机➕大炮”的人间奇迹,以及后来的新中国。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