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中国古代十大传奇状元 [打印本页]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4-5-3 10:25:12 标题: 中国古代十大传奇状元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5-10-30 19:13 编辑
中国古代十大传奇状元
[attach]22799[/attach]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现从中找出十大传奇状元如下: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
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士良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要!”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思谦说:“卑吏便是。”高锴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宗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16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attach]22797[/attach]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数第一。
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
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attach]22800[/attach]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150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看到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了。
[attach]22798[/attach]
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
当时浙江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清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最侥幸的状元——毕沅
毕沅中状元前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于4月26日举行的殿试。储、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明天的殿试,便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俩代劳吧。”清朝殿试的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毕沅的书法又的确不行,就答应了。当夜,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没想到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储重光中了榜眼,童凤则列二甲第六。当储、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后,无不嗟叹。
作者: 123 时间: 2014-5-3 12:55:52
本帖最后由 123 于 2015-10-30 19:46 编辑
好帖!学习、收藏。
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一年一度的高考到今年已是37年。每年的高考结束后,各地的文科、理科“状元”往往都会被热炒一番。其实,如今所谓的高考状元与古代的状元并不能同日而语。古代状元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一系列大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在紫禁城内举行的殿试中考取第一名的方可称状元。那么,状元的称谓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代共有多少士子“状元及第”?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有多少人? 状元原本称“状头”
状元最早称为“状头”,在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县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如今考试报名时填写的资料。科举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名列榜首者会被放在最前面,就叫作“状头”。“状头”,亦曰状元。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称鼎元。古代科举考试一直尊崇“学而优则仕”, 考中状元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所以也叫“大魁天下”,士子一旦考取状元,其地位马上会青云直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新进状元按惯例都将授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1300年间700多人考中状元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代,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唐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在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
年龄最大的状元70有余最小的年仅9岁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尹枢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考试中状元时年已71岁,尹枢也被称为“古稀状元”。尹枢应试还有段轶事。那年,主考官杜黄裳是第一次担任主考官,苦想选才公允之策,三场试毕后他对众举子道:“诸位学士都是当代才子,怎么就没有人帮我一把?”应试者计五百余人,大家面面相觑。尹枢上前问道:“不知您有什么吩咐?”杜黄裳道:“没有人写榜。”尹枢道:“我愿从命。”写到状头时,杜黄裳问:“写谁较好?”尹枢毫无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尹枢毛遂自荐做状元,一时间轰动朝野。
宋代的童子科武状元朱虎臣是古籍中记载的年龄最小的状元。朱虎臣,号武伯,浮梁人。《宋诗纪事》记载:绍兴年间(1131年至1162年),朱虎臣年仅9岁,参加了朝廷举行的武殿试,他射出十支箭,其中有九支射中目标。朝堂之上他面对群臣,从容镇定,滔滔不绝地讲评《孙子兵法》,推演《诸葛八阵图》,被朝中大臣赞誉为神童,皇帝特赐予他武状元,官封承信郎。
科举考试“连中三元”的有13人
在封建科举制度中,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三者合称为“三元”。乡试是在各省城举行的考试,经童试录取的生员方有资格应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会试在京城礼部举行,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每三年一次,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之为会试恩科。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或钦命大臣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应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中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应试者若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名列第一,即所谓“连中三元”。旧时戏曲和小说中常有连中三元的故事,其实考中状元已经很难,连中三元更可谓难上加难,历史上连中三元的只有13人。有据可考最早的连中三元的人是唐建中二年(781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
史上最有气节的状元文天祥
在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状元是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至1283年)是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年)赴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参加会试,对策集英殿。宋理宗赵昀以“天道人极”问,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他文思泉涌,运笔如飞,洋洋万言,其中除了部分针对试题作答而外,很多议论大胆独特,被宋理宗皇帝钦点为状元。文天祥考中状元之时,正好20岁,朝廷授以宁海军节度判官。后曾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元军南下,文天祥率兵抗元,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北京柴市从容就义,其著名的《正气歌》等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文天祥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的家乡吉安市也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
驸马状元只有唐代郑颢1人
中国自古以来,民间就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看成男人一生最大的喜事,于是民间文学便进一步将最风光的“洞房花烛”与最荣耀的“金榜题名”联系起来——既中状元又当驸马,后世还出现过不少关于状元驸马的戏剧,如京剧《秦香莲》,又名《铡美案》以及黄梅戏《女驸马》等。其实,舞台上的状元驸马几乎都是虚构的。比如《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剧中描写的是他北宋年间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被招为驸马。然而据考,陈世美虽实有其人,但他既不是状元,也不是驸马。《女驸马》中的主人公冯素贞女扮男装进京、冒名应试、高中状元并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故事,更是纯属虚构。在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状元郑颢。郑颢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年),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娶了万寿公主。

状元及第(清代雕刻局部)

铡美案

女驸马
作者: zxcvb 时间: 2014-5-4 03:20:24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10-30 19:40 编辑
好有趣的内容!
中状元着红袍,
帽插宫花好啊,
好新鲜哪!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照啊,
照婵娟哪!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5-10-30 19:10:40
123 发表于 2014-5-3 12:55 
好!收藏。
谢谢关注!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5-10-30 19:10:51
本帖最后由 浪淘沙 于 2015-10-30 19:13 编辑
zxcvb 发表于 2014-5-4 03:20 
好有趣的内容!
谢谢!
作者: 春水东流 时间: 2016-7-24 16:16:50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6-7-25 07:48:03
说得好!谢谢!
作者: 春水东流 时间: 2016-7-26 15:37:09
真是传奇状元!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