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他从国外偷来一根“藤条”,使当时人口翻了4倍,至今被人们敬仰
[打印本页]
作者:
如云
时间:
2021-6-19 16:47:26
标题:
他从国外偷来一根“藤条”,使当时人口翻了4倍,至今被人们敬仰
他从国外偷来一根“藤条”,使当时人口翻了4倍,至今被人们敬仰
2021-06-19 09:52
引言
任何时候任何朝代都以“民本”作为统治和发展基础,古人很早就明白了“民本”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现实意义,而“民本”的核心则是日常的衣食住行,“吃”则成为了所有一切人类社会活动最为根本和简单的行为活动,但是,即便是如此简单的行为,由于古人发现自然、改变自然的能力过于低下,以至于在发生特殊事件时甚至连吃饭也成为了一大难题。
01
吃,关系着人类生存繁衍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没有吃,人类只能坐以待毙。旱灾、洪水以及战争都是直接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诸多原因,所以,在古代想要取得国家和社会长远、平稳的进步,就必须首先保证广大下层人民的吃喝问题,只有先妥善解决了这一问题,才有可能让“富国强兵,国泰平安”的盛世早日到来。
在明朝时期,许多国外“舶来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中国并经过一代又一代农民的培育成功实现了本土种植,说起明朝引进的各种作物,那可真是可以列一个冗长的清单,有向日葵、辣椒、番薯、凉薯……
番薯的成功引入,毫无疑问对于当时中国是巨大极为明显的意义的,而实现这一历史成就的人,其实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就是“番薯引进者”陈振龙。
说起陈振龙引入番薯的经历,几乎可以写入一段传奇。
陈振龙早年也曾是一个地地道道、老实本分的读书人,曾在20岁那年考上秀才,但可惜在随后的乡试里铩羽而归,之后在家人的影响下,他果断弃笔投商,跟随家人来到了吕宋岛。
由于当时中原对出海限制把控并不严厉,所以广东、福建以及浙江的商人和渔民经常出海从商。在当时,东南亚则是最大的国人聚集地,在吕宋岛陈振龙除了见到本土人之外,还能看到许许多多的西班牙人、葡萄人和荷兰人等白种人,不仅如此从日本、苏门答腊、琉球以及中国内地来的黄种人也在这里落地生户,逐渐成为一大势力。
02
16世纪,西班牙人通过武力征服了吕宋岛,在西班牙人的治理下,许多新奇物种从地球另一端的殖民地中美洲进入了吕宋岛,这当然也包括了番薯,只不过那时候从中美洲引入到吕宋岛的番薯,还远远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般模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陈振龙接触到了一种红色的作物,其实,这就是早期番薯的样子,在当时这种被称为“朱薯”的作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培育,陈振龙很快就掌握了朱薯的生长原理和环境。
由于早年在国内经历了饥荒,陈振龙深知朱薯的出现将很大程度上解决饥荒年人们的吃饭问题,于是,他试图将这种耐旱作物带回国内进行大规模试育。
但遗憾的是,他的做法很快引起了西班牙殖民当局的警觉,西班牙人严厉禁止黄种人和本地人将朱薯带出大海。
此后,陈振龙想出了将朱薯带回国内的方式,一方面他向西班牙人许诺自己决不会将朱薯带走,另一方面他将朱薯的藤蔓藏在麻绳之中,躲过了西班牙的层层检查并成功出海。
虽然朱薯藤被带出来,但是陈振龙的回国之路并不安稳,这一路上他冒着了风暴、触礁以及海盗的危险,历经磨难终于踏进中原。
陈振龙将朱薯带回国时并未引起多大关注,直到1593年一场席卷全国的饥荒的到来,陈振龙向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朱薯可以很好代替粮食作为备用食物,才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饥荒对人们的危害,由于朱薯的推广,饥荒对于人们的伤害被降到最低。
结语
陈振龙引进朱薯在当时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朱薯的出现和推广不仅仅是丰富了我国农作物那么简单,在饥荒年和其他特殊情况下,朱薯很好的成为了粮食的代替品继续发挥其作用。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朱薯进入中国前,明朝统治下的人口不过1亿人左右,朱薯引入后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中国人口有了很大幅度上升,到了明朝晚期,中国人口上升到了4亿,即便是在战争频发,疾病肆虐的混乱年代,中国也没有因为粮食短缺问题而出现较大的社会退步,不得不说,陈振龙引入不起眼的朱薯发挥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用。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