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大佛寺第四窟窟顶,图源:望云沙
数量众多的造像碑、单独造像、石窟与彩塑,历经劫难遗留至今,使我们得以追溯在千百年的沧海桑田中曾经有过的宁静、明激、深邃、博大和永恒。
北朝造像碑、隋代菩萨像、北宋涅槃浮雕
北朝时期兼容并蓄,隋、唐时期华贵而气势恢宏的皇家色彩,宋、金时期与战争环境紧密相关、风格精致而凝重的陕北地方流派,以及元、明时期浓郁的民间文化趣味。
大雁塔,图源:硕果
陕西历代的佛教遗存,都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不说隋唐长安城中那些早已消失殆尽的佛教胜景曾是何等恢弘,仅现存的北朝至宋金时期的石窟寺和佛寺遗址出土的造像碑与各类造像就能让你大饱眼福。01
馆藏造像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历代造像碑,图源: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中,除了数不胜数的历代名碑,其收藏的佛教艺术也极为耀眼。有雕凿精湛的北朝造像碑,有宽博端庄的北周五佛,有唐安国寺遗址出土的唐密造像。在它的佛教头像造像区展出北朝至宋代各类佛、菩萨头像30余件。其表情含蓄,神态传神,堪称雕刻艺术中的珍品。
碑林馆藏北朝、唐代造像(碑),图源:西安碑林博物馆
150余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通过系统的陈列,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佛教造像展厅,图源: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佛教造像展,更是为我们完整的展示了十六国北朝时期至宋元明清西安及周边地发现、出土的造像碑、石雕造像及金属造像等。
西安博物院藏北朝造像碑,图源: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藏唐代铁佛,图源:西安博物院
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具有浓厚外来特征的早期造像,也能看到不断融入中国传统审美意识,逐渐由早期的端庄凝重,中期的秀骨清像,到后期面型趋于丰满、配饰繁缛的佛教造像艺术。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得到长安地区佛教艺术自北朝向隋唐过渡的过程。02
北魏至宋金的石窟寺
北魏:宜君花石岩石窟
宜君花石岩石窟,图源:海天一色_海平
花石岩石窟位于陕西宜君,是宜君北朝石窟的代表作之一。东西横列有3个窟,现存造像数量为175尊,保存较为完好。各窟尺寸相同,窟内三壁各造一龛,为一佛二菩萨。供养人像刻于门道,力士像刻在窟外两侧,力士动作奇特,束发高髻。洞外壁还刻有供养人骑马像以及侍者。估计时代在北朝后期。
宜君花石岩石窟,图源:海天一色_海平
这些造像体型清瘦、头颈较长、斜肩,所表现的特征正是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造像样式。西魏:安塞大佛寺
安塞大佛寺,图源:望云沙
安塞大佛寺现存6个洞窟,根据石刻的风格,其年代当为北魏晚期至西魏早期,还有少量唐宋时期的造像。北周:彭村石窟
彭村石窟所在的位置正是在长安至陕北的古道上。该窟为方形穹隆顶,三壁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顶刻有飞天二十九尊。飞天无帔帛,体微曲,着胡服,如挂于天空。龛下刻三十尊供养人立像,均着胡服。从风格和供养人样式看,应为北周至隋初之作。隋唐:彬县大佛寺、麟游慈善寺、药王山
隋唐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在石窟寺的开凿和造像形式上体现了当时的皇家权贵风范。关中地区现存诸多唐代开凿的石窟寺,其中不乏建筑规模宏大的石窟建筑。其中,尤以彬县大佛寺、麟游慈善寺、耀县药王山最为出众。
彬县大佛寺外景,图源:文心雕龙
彬县大佛寺是陕西现存最大的一处石窟,地处古代长安通往兰州的交通要道,即陕西境内丝绸之路的北道。开窟造像年代自北周至北宋,唐代最盛。
彬县大佛寺大佛,图源:孟凡
全寺共有一百零七个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个佛龛,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像,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慈善寺石窟,图源:孟凡
慈善寺石窟位于陕西麟游县城东六公里的漆水河畔,始开凿于隋文帝时期,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续凿,并对过去的庙堂继续扩修。石窟总面积不大,只有两座庙,但特别可贵的是,这尊大佛因未经后代装修,仍保持了初盛唐时代原有雕刻特点,无不反映了初盛唐雕刻造像的雄浑而又精美细致的高超手法,并且成为唐代雕像在刀法上的一种典范。宋金:子长钟山石窟
陕北,是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地。行走丝路的人们,离开黄土高原、进入大漠戈壁前,多会在此捐助功德,或修造佛像,或助绘彩画,愿佛保佑以求旅途平安。陕北安定(今子长市)的钟山石窟,从西晋起,便开始了丝路与佛教艺术的传奇。-END-
编辑|超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旅文化是一家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专注在文化游学、城市走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座、博物馆导览、文化体验、文化课程、青少年研学、文化创意产品等方面的文化艺术综合服务机构。 我们跨界在文化、艺术、旅行之间,让文化活起来,让生活更有趣。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