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粟裕回忆录,为什么偏偏不写淮海战役?战神留下一大遗憾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1-8-4 18:05:25
标题:
粟裕回忆录,为什么偏偏不写淮海战役?战神留下一大遗憾
粟裕回忆录,为什么偏偏不写淮海战役?战神留下一大遗憾
2021-08-03 10:25
战神粟裕系列5
作者:桅杆
淮海战役
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也是
我方
唯一
在
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打的。作为主要谋划者和指挥者,淮海战役
无疑是粟裕军事生涯的巅峰
,也是他
谋划
和指挥的经典战役
。
可令人费解的是:
粟裕晚年
口
述
、由其夫人楚青等
记录整理
的回忆录,偏偏
不谈
淮海战役这一重要内容,令人无
比
遗憾。
粟裕
在
生前
也
没有系统地谈
论
过淮海战役,只是
零星
回答过
一些
具体问题
。后来
,
粟裕
的
夫人楚青将这些
零星
谈话
内容
整理
出来,在
《粟裕回忆录》再版
时
作为最后一章。但很不完整,更不系统。
作为一
位
军事家,对其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粟裕为什么不愿意
谈
呢?
本文试对这一问题
作一
探讨。
首先,淮海战役是粟裕和主席共同谋划的
三大战役中,辽沈和平津两大战役都是主席一手谋划的,而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
来自
粟裕
建议的
“小淮海”
,
主席
从中
洞察战机,
战役规模一再升级,最终发展成为
战役
规模宏大的
“大
淮海
”
。
在此过程中,粟裕有
过
三次重要建议。
第一次是
1948年9月24日
。当时
济南战役
仍在激战
,粟裕
(华野代司令员兼政委)在思考华野下步作战行动
的过程中,
致电
总部
,
建议
举行
淮海战役
。其战役构想是:
第一阶段以
4
个纵队攻占两淮(淮安、淮阴)
、
宝应
和
高邮;第二阶段以
3
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等地。这
个
建议
中的
淮海战役
,
规模较小,
仅
动
用华野小部分
兵力
,以攻占两淮和海州、连云港等地为目标,
作战对象
也是分散之敌。
主席
接电后
,敏锐发现更大战机,于次日(25日)回电
华东
饶
书记
和
粟
裕
,
认为举行淮海战役
“
甚为必要”
。
随即
,主席
分析了战场形势后,要求
华野
除留一个纵队于鲁西南外,
全军
南下,
明确
第一个作战
目标
为
歼灭黄百韬
。
也就是说,主席立即同意“举行淮海战役”,
但将战役规模大大
升级
,一是
要求华野全军南下作战,
二是
将第一个作战目标
调整为
蒋军精锐重兵集团
。
第二次是
1948年
10月31日
。
10月22,主席致电陈
、
邓
,
并告饶粟谭
(震林)
,要求中原野战军“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速全军东进”,以保障华野在
即将进行的
淮海战役
中取得
胜利
。23日
,主席
再次明确
,
刘
邓东进
的
第一个目标是歼灭孙元良,第二个目标是攻占宿蚌
。
这
两
份
电
报
表明,主席
已
在谋划
并
决心调中野主力加入淮海战场。战役尚未开打,战役构想
已经
几度升级,
且
不再是华野独立作战,而是两大野战军联合作战。为此,粟裕于10月31日致电主席,
建议请陈、邓统一指挥
,
主席同意
此建议
,
两大野战军
确定
协同。
说明一下:此时中野刘伯承司令员
正
率3个纵队在豫西作战,与陈邓不在一起。所以,与中野的往来电报只注陈邓。
第三次是
1948年
11月8日
(齐辰日)。淮海战役于11月6日正式开战。两天后,
粟裕致电
总部
,在分析了
蒋氏
“
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
”和“
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
”两种可能后,提出:
如果
各老解放区
尚能
支持
战争
的话,
则将
敌抑留于徐州周围
加以歼灭
更
为
有利
;并建议
在歼灭黄
百韬
兵团后,不必
进攻
两淮
,
而
以主力
转向徐州
和
固镇
一带作战
。
主席于次日回电粟裕并告华东局、陈邓
和
中原局
,要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敌主力,
并要求
华东、华北
和
中原
三大战略区
全力保证
作战
供给
。
这样,“大淮海”的战役构想和布局至此形成。
粟裕的第三个建议,
把
作战目标升级为全歼徐州
和
蚌埠之间
的
蒋军
重兵集团。
由上可见,淮海战役粟裕和主席
联手
谋划和布局的。
其次,粟裕是淮海战役最主要的指挥者
针对粟裕10月31日关于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的建
议
电,主席于
11月1日回电粟裕、陈邓并华东局、中原局:“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陈邓于
次
日复电
总部
:“本次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信工具太弱,故请
总部
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
11月16日,
总部
决定成立总前委,
考虑到淮海战役预计
作战
时间要3-5
个月,
“
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常委统筹解决
……
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
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
邓
为总前委书记。”
总部
电报
的意思很明确
:总前委
“统筹一切”
的重点是后勤
保障
,而不是战役指挥。
因此,
淮海战役主要是主席统筹部署
,
具体指挥
是
由两大野战军按战役分工各自负责。
笔者查阅淮海战役的
往来电文,也证明了这
一
事实
:
在
整个战役期间,凡是华野
的重大行动
方案
,
大多
由
粟裕等
华野
指挥员
提出
并
报
总部
批准
,少数由
总部
直接布置
;
而中野的
重大
行动
方案
,有三种情况,
一
是
主席直接布置
(如攻取宿县及时机等)
,
二
是粟裕提出建议
并得到
总部
批准
(如战役第二阶段部署等)
;三是中野
指挥员
提出方案报
总部
批准。
几乎没有见到刘陈邓
或
以
总前委名义
指挥华野
作战行动
的电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淮海战役虽是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但在参战的51万野战部队中,
华野占70%,中野占30%,华野是战役主力,中野是配合作战
。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
黄
百韬兵团、第三阶段歼灭杜聿明集团的邱清泉和李弥兵团都是华野打的,第二阶段歼灭
黄维兵团
是华野协助中野打的。
在淮海战役中,
七成的
战役任务是粟裕指挥华野独立完成的
,八成的敌军是由华野歼灭的
。
但基于粟裕的建议
和
总部
“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这一决定
,粟裕
有关重大战役
方案及
行动的电报,都是同时发给刘陈邓和
总部
。
需要说明一下
:
中野在
一
年多前挺进大别山,部队减员很大,此时刚刚恢复元气
。
相对
华野而言,中野的
兵力较少,重武器更少
,但其
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
重
大的
作用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
事实上
,
总前委成立后,直到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
1948年12月16日
,
刘陈邓
到达
华野指挥部驻地萧县蔡洼村
,
与
粟裕
会合
,次日
早上
谭震林
赶来
,
总前委
才
第一次
、
也是淮海战役
期间
的
唯
一
一
次聚
会
,共同
商讨战事
。
但
商讨
的
议题
已经不是淮海战役,而是
渡江作战
。
毫无疑问,粟裕是淮海战役
发起
的建议人
,是
战役布局
的谋划人之一,也
是战役最主要的指挥者。
第三,粟裕为什么不愿意
谈
淮海战役?
建国后,粟裕1951
年
底任副总长,1954
年
10月任总长。
1958年,
刘伯承、
粟裕、
萧克
等人
受到打击,各戴“帽子”
。
实际上,按
杨
政委
后来的话
说:
“
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
。
”
当年9月
,粟裕
被免去总
长职务,任
军
科院
副院长
兼
副书记
,从此
淡出
。
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刘伯承、萧克
均摘了“帽子”
。
蹊跷的是,
粟裕却
没有。
1994年12月25日,刘华清、张震
在
发表纪念粟裕的文章
中
,
明确说
1958
年
粟裕
戴帽之事是
错误的
,
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
有人说是通过这篇文章为粟裕
“摘了帽”,
但
这
并
不是
正式文件
,
严格地说
至今
没有
给战神正式摘帽
。
笔者分析,建国后粟裕之所以长期
落难
,有
战神脱离了战场不适应的原因,有
本身
性格的原因,
也和
他
的
资历与
功劳不相称
所导致
的人际关系冲突所致。
性情刚毅、
长期远离中枢、资历浅却功劳
大
,
这样的
战将是很
容易
遭忌的
。
《粟裕回忆录》
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口述
完成
的。
粟裕曾对夫人楚青
说
过,
淮海战役
的
“
文章我不读,书我不写,戏我不看
”
。
这个时期,粟裕谈论淮海战役
存在
很大
顾虑,
处
于
两难境地:不实事求是吧,不符合粟裕的性格;实事求是吧,当时的环境又不允许。
尤其是淮海战役由谁指挥的
问题
,这
涉及多位首长
的权威,
是一个重大又极
为
敏感的问题。所以
在
当时
的
条件下,最好的处理办法是不谈。
当然,
淮海战役的电文资料都在,仔细做一番研究,很多
疑问都不难解释。只是
粟裕
本人
没有把他的战役思想系统地留下来,
颇为
遗憾。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