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兵荒马乱”四个字,在这乱世中,各界能人志士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革命,最不缺的是人才,最缺的也是人才。
郭化若,算是毛泽东的第一军事高参,虽然最后只被授予中将军衔,但是郭化若在一众中将里算得上老资历的前辈了。
图|郭化若
1925年,郭化若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蒋介石抽空检查学生作业的时候,突然翻到一本字迹工整、行列整齐的“字帖”,蒋介石好奇地问道:“怎么把字帖混在一起?”
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这是郭化若的作业本,不是字帖。”
听完,蒋介石哈哈大笑,赞不绝口,对教官说道:“字写得太好了!明天叫他来见我!”
中国人一向信奉“字如其人”,从一个人的字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与态度,蒋介石认为郭化若的字写得这么工整严谨,其为人一定差不了,所以想要郭化若来给自己做秘书。
没想到郭化若却婉拒了蒋介石的要求,只是说道:“军人应当战死疆场!”蒋介石听完只能作罢。
图|郭化若书法
1926年的毕业典礼上,成绩优异的郭化若被选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入学成绩是第一的郭化若,毕业成绩也是第一,与他同期的有张灵甫、林彪、刘志丹、胡琏等,称得上是人才济济,但是郭化若是众多人才中成绩最优秀的人才。
因为郭化若的优秀,蒋介石舍不得这样的人才流失,第二次点名邀请郭化若来给自己做秘书,这一次,依旧被郭化若拒绝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身为中国共产党员的郭化若知道,自己和蒋介石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不论蒋先生如何盛情邀请、重金许诺,郭化若始终不为所动。
图|少年时期的郭化若
和中共众多的同志一样,郭化若的出身极其平凡。
1911年8月10日,郭化若出生于福建福州市的郭氏长房老屋之中,父亲早逝,母亲姚氏靠着织布养活孩子们。因为家贫,郭化若的姐姐早早就被卖出去当了童养媳,没多久,家中的祖屋也被变卖。
在郭化若的童年时光中,忍饥挨饿是常态,能吃饱饭成为了郭化若最大的愿望。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郭化若感慨万分,记得儿时最困难的时候,连顿年夜饭都吃不上,郭化若典当了一床旧棉絮,只当了4角钱,买了粗米、一把菜、一点煤油和一点虾酱,这就是一家人的“年夜饭”了。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郭化若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十分用功刻苦。家里没有像样的书桌,郭化若就用门板当书桌,在上面写作业、练字。直到14岁,郭化若才终于有条件进入小学读书。
图|郭化若书法
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郭化若进入小学后,学习十分认真,深得老师喜爱。老师也十分爱才,尽可能地帮助郭化若学习、生活。由于郭化若的字写得太漂亮,老师经常把他的书法作品挂在墙上展览。
后来为了补贴家用,郭化若在福州东北郊一处小菜市摆摊写春联,倒也吸引来一波客人,赚些外快补贴家用。
郑秉诚是郭化若的恩师,在得知郭化若家境困难后,他四处奔走,最终成功申请学校为郭化若免除学费,担心郭化若在家里吃不饱,经常把郭化若叫来自己家里吃饭。对于郑秉诚的关照,郭化若终身难忘,直到晚年,依旧铭记师恩。
图|莫斯科炮兵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郭化若被组织送往莫斯科炮兵学院学习,在校学习期间,郭化若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动态,在得知国内形势巨变后,郭化若二话不说决定回国。
回国的路上,郭化若一心向往井冈山,下定决心要上井冈山上去,要参加毛泽东、朱德的红军。
对于早期的中共来说,十分缺少郭化若这样出过国、文化成绩又优秀的人才,虽然没有太多的实际斗争经验,但是求贤若渴的朱德直接任命郭化若为第二纵队参谋长。
黄埔高材生、喝过洋墨水的留学生,郭化若的起点就很高。回来后郭化若只打了一仗,就被朱德提拔为二纵队司令,而一纵队司令就是林彪,此时的郭化若就已和林彪平级。
图|郭化若书法
朱德和毛泽东都十分欣赏郭化若,尤其是郭化若的那一手好字,使人一看便为之震惊。朱德和毛泽东两人都希望郭化若能担任自己的秘书,为此两人经常争论,最终,郭化若既担任红四军参谋处长,又担任毛泽东的军事秘书,两人这才作罢。
古田会议前夕,毛泽东交给郭化若一个任务,希望郭化若就红四军中存在的问题写一个材料,分析一下原因,最好能提出几点解决办法来。
郭化若知道毛泽东这是在考验自己,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郭化若熬了几个通宵,将自己的切身体会全部写了进去,还列举了红4军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建议军队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随队办教导班或学校,培训出更多的骨干干部。
毛泽东看完之后赞不绝口,竖起大拇指对郭化若说道:“见解很好,当个师长不成问题。”郭化若听到毛泽东这样夸奖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图|朱德和毛泽东
蒋介石两次点名邀请郭化若做秘书,但是都被郭化若拒绝,如今郭化若却成为了毛泽东的秘书,选择,对于人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受“左倾”错误影响,毛泽东逐渐被边缘化,郭化若也因此受到影响,被降级为红军大学教员。其实从1931年开始,郭化若就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
在被贬为红军大学的教员后,郭化若还被别有用心者诬陷,被开除了党籍。直到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郭化若才再一次站上了历史舞台。
图|郭化若与战友合影
当时刚回国的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钟伟剑为郭化若作保,郭化若才出现在了长征名单之中。毛泽东担心郭化若被留下来,还亲自找到负责人陈赓,对陈赓说道:“郭化若是难得的军事人才,让他跟大部队行动,可以发挥他的才干!”陈赓告诉毛泽东郭化若已经在名单上了,毛泽东这才放了心。
后来郭化若从陈赓等人那里得知了毛泽东为了自己四处奔波,深受感动。其实在长征之前,郭化若和毛泽东相处的几年时间中,郭化若一直留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掌握着他的机密和作战计划,但是从没有发生泄密事件,因此,毛泽东十分信任郭化若。
鉴于郭化若此前的经历,陈赓没有重用郭化若,只是让他担任一个团部的作战参谋,从事一些基层的工作。陈赓还特意找到了郭化若,满怀歉意地说道:“分配你来做团参谋,委屈你了。”
郭化若连声否认,表达了自己对陈赓的谢意,在当时的形势下,像郭化若这样被开除了党籍的人,是很难再次得到器重的。
图|陈赓
郭化若是带着脚伤上路的,在发放服装的时候,郭化若的衣服被落下,就连一双布鞋都没分到,穿着草鞋长征,导致郭化若的脚旧伤未好,又添新伤,脚底板上的脓包磨破了,化了脓,又有些感染溃烂,每走一步都是钻心地疼,但是郭化若都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不愿意给组织多添一点麻烦。
长征队伍快到贵州黎平的时候,遇到了一小股敌人的阻击,陈庚决定派一个人带一个营迎击这一股敌人,但是在选择派谁去的时候众人却沉默了。
郭化若站出来自告奋勇,陈庚别有深意地看着郭化若,他知道郭化若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当时的郭化若虽然再次回到了队伍中,但是有一些人不信任他,郭化若此举便是为了证明自己。
这一战,郭化若打得相当漂亮,巧妙利用地形指挥队伍从敌侧迂回,前后夹攻,没多久敌人就逃跑了,郭化若又带着队伍回来继续赶路。此战过后,确实没人再特意“留意”郭化若了。
图|郭化若
1935年9月,毛泽东等领导和红一方面军决定离开张国焘继续北上,当时张国焘想要搞“分裂”,为了保护中央领导的安全,只能选择暂时分开。
郭化若跟在毛泽东等人后面默默走着,突然,毛泽东喊郭化若的名字,要郭化若过去。郭化若来到毛泽东身边,只见毛泽东掏出一封信,郑重地递到郭化若手上,说道:“化若同志,等下红四方面军工兵营的营长来了,就交给他!”
郭化若虽然不知道全部原因,但是也大概猜到革命遇到了危险,在这个关头,毛泽东依旧坚定地选择相信郭化若,并且派遣郭化若去完成送信任务,郭化若深受感动。
郭化若站直身子,向毛泽东敬礼,大声说道:“坚决完成任务!”
图|毛泽东和人民群众亲切交谈
毛泽东等人走后,郭化若隐蔽在原地等待,没多久工兵营就过来了,郭化若赶紧找到营长,交出了这封信,这封信原来就是党中央下达的《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这封信件的地位在当时的特殊形势里十分重要,甚至干涉到了整体方针的部署,由此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郭化若的信任。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十分欣赏郭化若。1941年,郭化若接任红军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在校工作期间,郭化若兢兢业业,倾囊相授,将自己在黄埔军校和莫斯科所见所学全部教授给了战士们,深受学员喜爱。
图|红军大学旧址
延安炮兵学校,凝聚了艰苦岁月中毛泽东、朱德的巨大心血。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有了在延安创建炮兵学校的想法,但是延安这些年处于持续的困境,一直无法实现这个梦想。
直到1944年,延安炮兵学校的创建才被提上日程。
时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的贺龙找到了毛泽东,希望毛泽东可以和郭化若谈谈,由郭化若来担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毛泽东十分同意贺龙的想法,郭化若确实很适合炮兵学校校长一职。
图|贺龙
毛泽东和郭化若说了此事,郭化若思索再三,的确,自己很适合担任炮兵校长,自己既上过系统的炮兵学校,还有过当校长的经验,于是郭化若接下了这个任务,向毛主席保证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完成此次任务!
贺龙本来打算半年之内开课,但是郭化若坚定地表示:“3个月之内开课!”
炮兵学校的创建远不同于一个炮兵团的创建,从教学到生活,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大家抱定“宁可自己瘦几圈,也不让工作受损失”的决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筹建工作之中。
图|延安炮兵学校
为了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给战士们讲授理论知识,郭化若亲自动手制作教学模型,加班加点工作。在郭化若的辛劳付出下,炮兵学校迅速组建了起来,从领任务到延安炮兵学校组建,只用了1个月的时间。
而正式开课,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郭化若完美地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可惜的是,由于工作太过劳累,没多久郭化若就病倒了,病好之后又被委以其他重任,此后便再也没有回到炮兵学校了。但是延安炮校为我军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更成为了东北炮兵的基础,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
图|延安炮兵学校学员
1937年12月,郭化若从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就被毛泽东留在了身边,负责军委编译工作。为了让郭化若写作的时候更舒心,毛泽东亲自给郭化若安排住处,并且对郭化若说道:“我们要向全国宣传抗日,你要多写一点文章。”
抗日前期延安的环境很艰苦,郭化若的生活条件甚至比毛泽东还要优越一些,毛泽东的关心也让郭化若受宠若惊,暗自下决心要更加出色地完成任务!
从这个时期开始,毛泽东就开始培养郭化若的军事指挥思想。在一次座谈会上,毛泽东要郭化若整理一下大家在会上的发言。当夜,毛泽东又让叶子龙送信给郭化若,交给了郭化若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专注于战略问题的研究,务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来。
接到了毛主席的任务后,郭化若内心澎湃不已,为了更有把握地完成任务,郭化若饭都顾不上吃,跑遍了延安的学校和图书馆找来相关资料,迫不及待地展开了思考。
当时中共主要采用游击作战的方式,郭化若认为,中共领导的游击战不仅仅要配合正规军作战,更要考虑外线独立作战,要从战略上进行一个战局的整体部署。
除此以外,游击战要做到独立自主,只能从战略上配合正规战,这样才能保证游击作战的灵活性,还要适时建立根据地,解决好各级指挥的关系,这些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好问题。
毛泽东十分赞赏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说道:“用唯物辩证法来说明军事问题,大有文章可做。”郭化若成为了我军研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第一人!
图|《军事统帅毛泽东》
除此以外,郭化若还是研究《孙子兵法》的泰斗。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马列与中国古代优秀军事文化遗产的结合,还有实践经验做核心,《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第一兵书,里面记载的军事指挥知识十分丰富,毛泽东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军事理论营养。
但是毛泽东走上历史舞台中央后,工作越来越繁忙,用以研究的时间越来越少,作为毛泽东第一军事高参的郭化若就承担起了研究的任务。
忻(xīn)口战役失败后,毛泽东感慨地说道:“国民党中的顽固派,花岗岩脑袋,能不打败仗吗?”为了让这些迂腐死板的国民党军官有所进益,毛泽东让郭化若结合古代兵法,宣传运动战思想。
图|忻口战役
讲马列、唯物辩证法这些国民党军官压根听不进,为此,郭化若深刻地研究了《孙子兵法》,最后结合赤壁之战与即墨之战写出两篇论文发表在杂志上,宣传了团结抗战、转败为胜的战例,这下子,这些国民党将领终于看进去了。
此后,郭化若决定好好研究研究《孙子兵法》,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和评价《孙子兵法》,没想到颇有收获。郭化若本身对马列研究极深,再加上其身后的文化修养,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
图|郭化若译注的《孙子兵法》
郭化若跟随毛主席近十年,1946年,郭化若决定离开毛主席,前往硝烟弥漫的职场,实现自己好男儿战死疆场的伟大理想!
1947年郭化若担任鲁东军区副司令,指挥了鲁南战役,在这次战役中,郭化若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指挥部队攻占了敌人的根据地。1948年郭化若又担任第四纵队党委书记,参与了淮海战役。
1949年郭化若担任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政委、党委书记,后来又进入了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期间,助手吴如嵩提交了一篇材料请郭化若过目,郭化若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认真阅读、修改,能回到吴如嵩手里的时候,几乎整篇稿子都修改了。
吴如嵩看到笑着说:“郭副院长,稿子几乎都修改了,何必勾来划去留几个字,您老多费事啊!”
郭化若听完笑着说:“这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我曾看到毛主席修改别人一篇文章,有一页改得只剩一个字还保留着!”
图|左一郭化若
1953年时任华东军区公安部司令的郭化若回到了福州休养,一回到家乡郭化若就迫不及待地交代工作人员去寻找一个60多岁的老者,家住保定巷,名字叫做郑秉诚。
没错,不论过去多少年,尊师重道的郭化若依旧时刻铭记着当初有恩于自己的恩师郑秉诚。
工作人员循着郭化若给的线索一路来到保定巷,看到一所小学旁边有一座红砖双层楼民居,一位精神精神矍、身材清瘦的老者刚好走出来,工作人员上前询问,这位老者就是郭化若阔别大半辈子的恩师郑秉诚。
图|福州保定巷
工作人员笑着说:“老先生,30年前你教的一个学生,现在是解放军的一位首长,他路过福州,托我打听您的情况。”
郑秉诚皱着眉头回忆,工作人员又补充道:“这位贫苦学生您对他还有过很多接济呢!”
听完这句话,郑秉诚连忙回屋上楼取下一叠旧相片,利落地找出其中一张泛黄的大照片,指着照片上一位身材消瘦,穿着不合身衣服的少年说道:“可能就是他,郭可彬!”
工作人员笑着说:“您这位学生现在叫郭化若,是华东军区的一个司令员,他很快就来看望您!”
郑秉诚听完这句话动容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颤抖着嘴唇久久说不出话。
图|郭化若
次日晚上,郭化若和自己共同休养的刘先胜司令一同驱车前往保定巷。出发前,郭化若穿上了全套的军装,好像要参加什么阅兵式一样,挺直了腰板,来回整理了几遍仪容。
来到保定巷口后,郭化若下了车,来到了郑秉诚先生家门口,工作人员进去通报,之后郑秉诚拉着妻子激动地从楼上下来,在门口的台阶上站定,红了眼眶,颤抖着手打量阔别几十年的学生。
当年那个身材消瘦、内向低调的少年,此时已经成为了饱经战火洗礼、思想成熟深刻的优秀军人!
郭化若一步跨进大门,立正,敬礼!
郑秉诚激动得老泪纵横,郭化若也十分激动地拥抱老师,旁的人虽然没有参与二人的经历,但也被感动得红了眼眶。
图|右一郭化若
之后郑秉诚擦了擦眼泪,向郭化若介绍了自己的妻子,郭化若又一个标准的敬礼,恭敬地说道:“师母!”
之后郭化若又向郑秉诚介绍了身后的刘司令,寒暄过后,众人进入屋内叙旧。郑秉诚拿出自己珍藏了大半辈子的照片,和大家说起了当年的趣事,怀念幼时的师友,众人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又感慨颇多,聊得十分热络!
郭化若离开福州的时候,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一笔钱,托工作人员买些礼物送给郑秉诚,余下的钱留给郑秉诚老人使用,以报老师当年照顾之恩。
郭化若福州探师一事在军中迅速传开,沦为美谈,引得后辈反省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图|郭化若
直到1974年郑秉诚去世前,郭化若还和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郭化若晚年,一直从事于战史编写工作,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了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工作之中,直到1982年才退休。退休后,闲不下来的郭化若又写了一大批军史文章。
1995年11月26日,一代儒将、毛泽东的第一军事高参郭化若在北京因病逝世。物是人非,然美德千古流传,烈士英魂,当万世不忘不朽!
谨以此文献给郭化若将军,这盛世,如您所愿!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