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专家提议将《出师表》移出教材,那杜甫这首诗呢?是否也该删除? [打印本页]

作者: 远山    时间: 2021-8-20 06:28:21     标题: 专家提议将《出师表》移出教材,那杜甫这首诗呢?是否也该删除?

专家提议将《出师表》移出教材,那杜甫这首诗呢?是否也该删除?                                                         2021-08-20 00:59                    
                          近年来,教材因为改革变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我们熟悉的篇目,都已消失不见。
都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是有些经典篇目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
之前甚至还有专家提议,要将诸葛亮的《出师表》移出教材,
原因是这篇文章弘扬的是一种“愚忠精神”,不值得提倡。
此建议一出,便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在如今我们很多人眼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尤其是经过了《三国演义》的美化后,他的智谋更是上升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态度。
但其实诸葛亮最为后世所称道的不是他的智商,而是他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在后世很多,尤其是壮志难酬的文人心中,诸葛亮就是他们的楷模,榜样,他们穷极一生都想成为像诸葛亮那样的人。
所以《出师表》不仅仅代表着诸葛亮的精神,而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的精神。
这样的文章怎能被删除?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为这篇《出师表》所倾倒,写下了一首首赞歌。
其中
最为经典的当属诗圣杜甫的《蜀相》,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戳中了多少英雄的痛处。
如果《出师表》要移出教材,那么这首诗是否也该删除?
答案当然是: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他在蜀中的时候探访了武侯祠,写下了很多名作,例如《八阵图》、《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庙》等等,这首《蜀相》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入选《唐诗三百首》,千年来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

诗歌首联是环境描写,开头一个问句引人入胜。
最值得玩味的是“寻”字,表面上看,诗人是因为初来乍到,不熟悉地形,所以要寻“丞相祠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看出诗人对诸葛亮仰慕已久,故而才会“寻寻觅觅”。
“柏森森”
三字是对丞相祠堂环境总的概括。
很多人因为“鬼气森森”、“阴森森”这些词而对“森森”有误解,其实它的本意是“茂盛的样子”。
而“柏树”又象征着正义、高尚、坚强的品质,丞相祠堂被这茂密的柏树所包围,呈现出一种肃穆又静谧的氛围,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可见诗人之匠心独运。

颔联两句既是写景,也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情感。
祠堂内碧草青青,环绕着台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树枝,欢快地鸣叫着。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明媚的春光图。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连接这些景物的“自”和“空”,这两个字无形中便让眼前明媚的春光大打折扣。
诗人为什么会用这两个字呢?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诗人写这首诗时大概是公元760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即使诗人身处蜀中,远离战乱,过着悠闲的生活,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但他依然是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
他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了诗中,所以便有了“自春色”和“空好音”。

接着颈联诗人开始进入主题,短短14字,概括了诸葛亮不平凡的一生。
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便为刘备制定了逐鹿天下的蓝图,后来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再到匡扶刘禅,诸葛亮可以说是为刘氏奉献了一生,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像陆游所说的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原本按照诸葛亮最初的规划,是要夺取中原,所以他才会多次北伐,然而在理想还未实现之前,他便病逝于五丈原,留下了无限的遗恨。
所以杜甫才会在尾联发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感叹,从诸葛亮的遗恨延伸到千百年来无数英雄的痛,既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精神,又引起了千年共鸣。

全诗从写景到写人抒情,情景交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最后一联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
无论是从写作手法、韵律、意境还是哪个方面来看,杜甫的这首诗无疑是七律中的精品。
这样的经典之作若是被移出教科书,绝对是一大遗憾。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