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粟裕打仗爱冒险,五成把握也敢打!一场败仗伤亡1万,引咎检讨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1-8-28 20:55:23
标题:
粟裕打仗爱冒险,五成把握也敢打!一场败仗伤亡1万,引咎检讨
粟裕打仗爱冒险,五成把握也敢打!一场败仗伤亡1万,引咎检讨
2021-08-01 09:43
战神粟裕系列
3
作者:桅杆
粟裕是我军优秀高级指挥员之一,以敢打险仗著称。
另一位战神级人物林彪
,
曾对
参谋长
刘亚楼说:粟裕
尽打神仙仗
。
1946年9月12日,林彪
还
曾
专门致电
总部
,
甚盼吸收关内
各战略区的
作战经验,
希望
将苏北等地的作战经验
转告他们
研究
。
这里
所提到的
苏北作战经验
,
即为
当年
7月中旬到8月下旬
,
由
粟裕指挥的苏中
战役,又称苏中
七战七捷
。苏中战役
是在敌我兵力
比为
4:1的情况下打的,确实是神仙仗,
并且是
解放战争
爆发后的第一战,
带有很大的冒险性。
1934年7月
,
红七军团奉命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
。从此开始,粟裕长期在敌人重兵集团的包围下独立作战,
在
极其
险恶的
环境
下
艰难图存。也就是说,长期
在敌人围
困
的
环境下打仗
,
不冒险
只会被敌人消灭,
就无法生存
。环境的
逼迫和
锻炼
,
造就了
粟裕敢于冒险的作战和指挥风格。
也就是说,粟裕的“冒险主义”,并不是天生好冒险,而是被环境逼出来的。
纵观粟裕的军事生涯,打了不少险仗,比较有代表性,是孟良崮战役、
南麻战役、豫东战役等
,
其实还
包括淮海战役
。
险仗往往就是恶仗。
本文重点
剖
析
一下
孟良崮战役、南麻战役这一胜一负两个
险仗
战例
。
首先看孟良崮战役
。
1947年3月,
由于徐州
绥靖公署
主任薛岳连战连败,蒋校长
非常震怒,将薛岳撤职,改命
陆军总司令
顾祝同
前往徐州指挥,
设立
陆军总司令徐州司令部
。
顾祝同
到任后,
集中24个整编师
、60
旅
共
共45万人,即
重点进攻兵力的三分之二,开始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以其
五大主力中
的
3个
,即整编
74
师、
11
师和第
5
军为骨干,
共17个整编师(军)25万人,
编成3个机动兵团
(
汤恩伯兵团
、
王敬久兵团
、
欧震兵团
)
,
逐步
向鲁中山区
推进
。
另
将7
个整编师
、17
个旅
共20
万人配置在徐州、济南及鲁西南等地
,
担任守备和策应
。
顾祝同
坐镇徐州,
统筹
指挥
,
吸取全面进攻阶段屡遭歼灭的教训,确立
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
作战
方针
。
对此,粟裕的
应对方法是
或东或西
、
时南时北
,
或
进
或
退
、时打时
撤,
希望通过高
度机动
来
调动敌人
。但
经过
2个月的周旋,
一直寻找不到有利战机,处境
比较
被动
,粟裕也比较焦虑
。5月1
0
日,
粟裕发现
桂系第7军、整编48师
有
向沂水进攻
的
迹象
,态势
突出
,遂
下达作战命令
,准备歼灭此敌
,同时
密切注视着敌情
动态
。
11日
,
粟裕发现整编74师
从
垛庄
出发,有
经孟良崮西
侧
向坦埠
方向
推进
的
迹象
,态势稍形突出
。当晚,粟裕
从密息中
得知:
汤恩伯兵团
计划以
整编
74
师为
主攻
,
整编
25
师
及83
师为
两
翼
,
以整编
65
师
、
第七军
、
整编
48
师
为
翼侧
保障
,
进攻
华野总部所在地
坦埠。
粟裕遂改变
决心
,
调整部署,放过
第7军
和
整编48师
,
准备消灭
整编
74
师
。粟裕的
计划
是:
以5个纵队担负
围歼
任务,
由
1纵、8纵实施穿插
、
强行割裂整编74师与其友军联系
,
6纵强行军抢占垛庄
、
断其退路
,4纵、9纵参与围攻;
另以
2、3、7、10
共4个纵队
担任阻援任务
。
也就是说,当时整编74师态势突出并不明显,
粟裕
是
通过穿插、迂回等方式,
强行
将其
从敌人
5个整编师(军)的
重兵集团中挖出来
打的
。
其险可知
,更何况外围还有
蒋军
2
个机动兵团
、12个
整编
师
,相距也并不远
。
至14日晚,华野5个纵队完成了对整编74师战役合围。15日下午,华野
发动
总攻,但整编74师
不愧“五大主力”之首的称号,战斗力确实很强,并
顽强抵抗,攻击部队进展不如预期。
当
时
的态势是:
以孟良崮为中心,
华野5个纵队15万人围攻整编74师3万
多人
;在
蒋氏
和
顾祝同
的严令之下,
四周
10个整编师(或军)30多万
敌
军
在
全力
向心进攻,企图合围华野主力。
当时
整个战场
形势异常险峻,
气氛异常紧张
,可谓险象环生。
稍有不慎或某个环节
、尤其是阻援环节出现问题,
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对此,
粟裕
要求
各部队
要
不惜
一切
代价,
一方面
严令
主攻部队要迅猛攻击,
一方面
严令
阻援部队要坚决堵住援敌
。
激战至
16
日下午,
虽然最近的援军离
孟良崮
只有
5
公里
,炮弹
已经能够
打到孟良崮,
但
粟裕
笑到了最后,
险中取胜,蒋军
“
五大主力
”
之首的整编
74
师
终
被全歼
。
蒋
氏
期待的“中心开花”成
为
泡影,
并
痛心疾首:
“
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
孟良崮战役结束时,四周的
蒋军
也围了上来,但被我歼灭整编
74
师所震慑,不敢轻举妄动,华野部队从容撤出战场。应当说,孟良崮战役只是让华野暂时缓解了困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局面
,
蒋军
在山东战场仍处于优势地位。
【
从左至右:粟裕、张震、陈士榘
】
再看南麻战役
。
孟良崮
战役后,
蒋军
经
过
休整
之
后,调整部署,
集中11个整编师
、
32个旅
共
24万余人,
仍采取
“密集靠拢、稳扎稳打”的
作战
方针
,
自6月25日起
,
再次
向沂蒙山区
推进。在
重兵压境
面前
,
同时为配合
刘邓
大军挺
进大别山,
华野避实就虚,
于7月
兵
分三路:
以1纵
、
4
纵
进击
鲁南
,3纵
、
8纵、10
纵队
进
军
鲁西
, 2纵
、
6纵
、
7纵
、
9
纵队和特纵
留在内线与敌周旋。
华野5个纵队南下、西进后,蒋军
抽调
7
个整编师
尾随跟进
,留
下
四个整编师(整编
9
、
11、25、64
师)
留在原地,
构筑工事,控制要点
,与华野内线
兵团
对峙。
华野
通过分兵进击,调动了敌人,出现了各个击破
敌
人的战
机
。
粟裕决心集中内线兵团全部兵力
,
围歼
固守
南麻地区的整编
11
师,
力求在
孟良崮
之役后
,再创歼灭蒋军
“
五大主力
”
的战绩。
粟裕
的战役部署是:
以
3
个纵队
(2
纵
、6
纵
、9纵)
主攻南麻
,1
个纵队
(7纵)加
渤海军区
3
个团
阻
援。
这
是
与孟良崮战役相类似的
一个险仗:
一方面,
双方兵力相当,
华野
内线兵团
4个纵队全部投入进攻或阻援,
主
攻兵力3倍于敌,
优势并不明显(
孟良崮战役进攻兵力
5
倍于整编
74
师
),
且已经没有预备兵力;一方面
敌军4个整编师
相距不远
,
一旦整编11师被围,
另
3个整编师可供增援
,另外在相距不
很多
远的新泰、莱芜地区还有第5军等敌主力兵
团
。
此外,
整编
11
师
也是蒋军五大主力之一,
战斗力与整编74师相当,并于
7月8日占领南麻后,
按照“
固守南麻
”方针,构
筑了大量坚固工事
,可以说是在等待华野进攻
。
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
7月17日晚,南麻
战役正式
打响
。
与
孟良崮
战役
一样,此战的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歼灭整编11师。
战役
从
一开始
,整编11师就依托工事顽强抵抗,双方的争夺就
异常激烈
。不巧的是
天公不作美
,
进攻开始后,
连日大雨滂沱,山洪暴发,部队行动受阻,弹药受潮失效,
大大
增加了
进攻的难度
,进攻很不顺利。
南麻
战役一打响,
蒋氏
和
顾祝同
便严
令
附近的
整编
9、25、64
师
紧急增援,同时命令
整编
75
师
、第5军分别
由
新泰
、
莱芜
,迅速向南麻
推进
,
准备对华野内线兵团实施
反包围
。
蒋氏
命令极为严厉
:如果
整编
11
师
像
整编
74
师一般被解放军消灭,将对各师主官按军人
连坐法
严惩不贷。
严令之下
,各增援部队
十分
卖力
,尤其同属一个兵团的
整编
9、25、64
师
行动相当迅速,攻击也相当坚决
。
这样
,华野
内线兵团
就陷入
了
比较被动的境地:
一方面
进攻部队由于大雨
的
影响
及整编11师
的
顽强抵抗,攻击受阻
,进展很慢
;
一方面
阻援部队由于
兵力不足,
加之敌
增援部队拼命进攻,阻援
非常吃力
。战至21日
下午
,
敌
整编
25、64
师
先后
突破
华野
内线兵团的
阻援阵地
,
整编
8、9师和第5军
也
已
逼近南麻
。
战场形势已经无法挽回,
粟裕
遂
于21日黄昏
果断
下令撤
出战斗。
历时
4
天
的南麻战役结束,华野歼敌约9000
人,自身伤亡
1
万
多
人
,打了一场失利的消耗仗。
战后,粟裕
作为
战役指挥的主要负责人
,
“
引咎自责
”
,
并
于
8
月
4
日
专门
发电
报
向
总部
做
了检讨。
前文
说过
,孟良崮战役和
南麻战役
都
是险仗。
所谓的
险仗,
对精于计算的粟裕而言,
并非是盲目赌博
,
而是
胜算的把握大概在五成左右。
这样的仗,很多的
军事
将领是
下不了决心
的,林彪就曾说过
“
粟裕
打的
一些
仗
,
我
是
不敢下决心
的”。但既然是险仗
,
胜负只在两可之间,
一旦
战役过程中遇
到
较大的
外界因素干扰,
就
极有可能
影响战局的发展。
就南麻战役而言,突遇
大雨
致
部队行动受阻
及
弹药受潮
,对部队
的进攻
构成严重干扰,
无法迅速
歼灭
整编11师,
而阻援部队能够坚持的时间是有限的,
最终影响了战役结
果
。
也就是说,险
仗
最终的胜负,
是
存在一定的
运气成份
的
。
历史上的许多战例都证明了这个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战神也好,常胜将军也好,并不是说一生不打败仗,而是
打了
败仗后
敢于担当,
不消极颓废,
并
真正
从败仗中吸取教训,
从而
少打败仗,多打胜仗。
一生不打败仗的,肯定不是军人或是和
平
年代的军人。
历史上的战神
或
常胜将军
,无一不是在战场上总结胜
仗和败仗
正反两个方面
的经验和教训中炼成的。
粟裕就是这样的
战将
,
南麻
战役后,
迅速从
失利
中吸取教训,
9月上旬
指挥
沙土集
战役,
全歼
蒋军
整编第57师
。即在南麻失利
1个多月后
,就
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对于军事将领,这一点尤其可贵。
南麻战役后,粟裕的指挥再无败绩,仗越打越大,直到指挥淮海、渡江这样规模宏大的
战役
,
不愧“战神”称号。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