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老家在韶山,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了,他的家庭不过是一个很简单的农民家庭。直到1910年早秋的一天,毛泽东才第一次离开韶山,在这里有他的亲人,他童年的各种记忆,尽管他割舍不下,但是,他知道,在外面的世界有他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
此后很多年,毛泽东一直在外面奔波,很少回家。或许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回家不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而毛泽东要做的事情不一样,他心系国家,心系黎民,他看不得那些可怜的没有反抗能力的农民受苦,他立志要改变这个社会。
尽管毛泽东很少回家,但是他对老家的情感,不比任何人差,不管是故乡的人或物,都能引起毛泽东的无限思绪。父母在半年内相继离世,对毛泽东的打击还是非常大的,从此他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是老大哥,却没办法在家里操持一切,他只能在外面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特别是父母刚去世那几年,家里过得并不好。他努力同反动势力作斗争,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一番大事业,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改变家里贫瘠的现状,改变农民被压迫的局面,改变无数的不平等。
而我们都知道,毛泽东的六位亲人,先后为了革命事业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对毛泽东来说,他只是个普通的人,他又怎么不会伤心呢?所以,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了对故乡的期盼中,从下面这句诗就可以看出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1966年时,毛泽东的女儿李敏去长沙参加活动。可是,事后毛泽东却得知一件事,那就是李敏回了湖南,但是并没有去韶山,这对毛泽东来说,是不能接受的。等李敏回到北京后,毛泽东就大发雷霆,他说:“你叔叔连饭都吃不饱,你怎么能不回家看一看?”
那时候,毛泽东已经73岁了,晚年的他,对家乡更多了一份向往。更何况,在韶山冲那里,还有一个健在的亲人。
在韶山,毛主席建在的亲人,就是毛泽连了。毛泽连是毛主席的堂弟,他一辈子都是农民,这一点或许很多人觉得奇怪吧。毕竟,按照我们的理解,毛泽连跟毛泽东的关系非常亲,而且毛泽东任主席后,毛泽连可以称得上是“皇亲国戚”了,这么好的关系,肯定会来到北京生活、工作。
可是,事实刚好与我们想的不一样。毛泽连生活很普通,他没有什么特殊照顾,过着普通老百姓的小日子,为了家庭操劳奔波,为了生活而努力。或许,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并不能体会到毛泽连的那种生活。而农村来的孩子,才会真正明白。因为毛泽连就是那种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本来他身材高大,但是因为长期务农,岁月早已压垮了这位男子汉大丈夫。
在那个时候,毛泽连的眼睛已经不行了,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但是即便这样,他表现出来的自信、乐观,还是能让人眼前一亮。通过他的相貌,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经历了什么,但是,这就是广大劳苦大众都经历过的事情,毛泽连并没有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堂弟,就去追求特殊照顾,他过着自己轻轻松松的小日子,有饭吃有酒喝,就够了。
或许这也是毛泽东对自己很多亲人的态度吧,不是特殊情况,不会让他们来到北京。毛泽东不想因为自己的关系,让更多的领导干部有了这样的“习惯”,毕竟,毛泽东一直倡导的就是艰苦朴素的劳动精神。
即便如此,毛泽东对亲人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非常想念这位堂弟,当毛泽东知道毛泽连还建在,他特别高兴,于是很快就邀请了毛泽连到北京相聚。
毛泽东见到毛泽连后,并没有任何架子,他们就像是小时候在一起玩乐那样,感情异常深厚,聊了很多小时候的事情。特别是对毛泽连的生活状态,毛泽东也是非常关心,当毛泽东知道毛泽连的眼睛受伤之后,还亲自联系了北京最好的医院,为毛泽连治疗眼疾,还让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去照顾毛泽连的饮食起居。
对毛泽连来说,他在北京生活的那一段时间,感受到了亲人的关怀和温暖。随后,毛泽连又回到了韶山冲,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却很满意这种生活状态,因为这些都是毛泽东教他的。
有的时候,尽管家里生活得非常困难,但是毛泽连依然坚持咬紧牙关,不会去找毛泽东要钱。因为当时,毛泽连除了要养三个孩子之外,还有一个年龄很大的老母亲,有的时候生活揭不开锅,别人劝他去找政府补助,或者找毛主席要钱,但是他都拒绝了。
最后,有一位韶山的同志知道了这一情况,他把这些事上报给了毛主席,希望毛主席能出面,让政府帮一下毛泽连。毛主席知道后,亲切而又严肃地回复了他。
“泽连的困难我知道,但是绝不能因为他是我的亲人就可以享受特殊照顾!有困难,要钱用,我可以尽力帮助他。如果要凭我的关系去找公家的麻烦,那是不行的!”
听到这些话,这位韶山的老乡,也是非常感动。对我们而言,毛主席的伟大人格,怎能不令人心生敬仰呢?毛主席的高风亮节,怎能不让人爱戴呢?难怪当女儿李敏没去韶山时,毛泽东会如此生气,或许,他这样做,不仅仅是在教育女儿要当个有孝心的人,更是告诫女儿,以后不管过得再好,也一定不要忘记生你养你的地方。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