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配套题库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凤    时间: 2021-9-28 04:14:20     标题: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配套题库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配套题库                                                         2021-09-27 18:11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录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史前及先秦美术

 第2章 秦汉美术

 第3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第4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5章 明清美术

 第6章 近现代美术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新修订本)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本部分精选了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详细答案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彩陶[厦门大学2011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窖烧制,在橙红色的陶胚上呈现出用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绘制的几何图形、花卉、动物纹样等美丽图案,形成的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它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以仰韶文化(例“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马家窑文化(例“舞蹈纹彩陶盆”)的彩陶艺术最为杰出。

2舞蹈彩陶盆[厦门大学2005年研]

相关试题:舞蹈纹彩陶盆[中央美院2017年研]

答:舞蹈彩陶盆是指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甲区发掘第20号汉墓时发现的陶器。舞蹈画面简洁,线条明快,笔法酣畅。透过静止的画面,仍能让今人感受到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肢体扭动时强烈的节奏感的特点。彩陶盆的外壁用三道线装饰,它模拟着三道绳圈将陶盆紧紧地捆扎着。这是一件杰出的优秀彩陶工艺品,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彩陶盆的设计制作,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

3鼎[厦门大学2004年研]

答:鼎是指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它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更具禹铸九鼎的传说,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就是商代晚期时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

4马家窑文化[厦门大学2003年研]

答:马家窑文化是指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它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分成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5原始瓷器[华南师大2004年研]

答:原始瓷器是指“商周时期所出现的,以瓷石为制胎原料所制作的具有较低吸水性的带釉陶瓷产品”。它是相对于成熟期瓷器而言的。原始瓷器和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相比,有坚硬耐用,器表有釉不易污染及美观等优点。原始瓷器是商周时期所出现的,已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还处于原始阶段的瓷器。其器形有尊、豆、罐、瓮、钵等。

6“六齐”[华南师大2004年研]

答:“六齐”是指中国古代冶炼青铜的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六齐”的出现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对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认识。

7比德说[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

答:比德说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是儒家将自然物的属性特征与人的道德精神品质做形象比拟的学说,含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8毛公鼎[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

答:毛公鼎是指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整个器身形成优美、流畅而又富于变化的轮廓曲线。纹饰极其简洁,仅于口沿下饰两道弦纹,中填以重环纹,充分体现出西周艺术的时代特色。铭文497字,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厝事。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9马家窑文化彩陶[华南师大2004年研]

答: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指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类型。装饰花纹以点和螺旋形花纹最为出色,点之外,围有螺旋纹,具有强烈的动感,内彩特别发达,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体,有丰满繁缛之感。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三个特点:①满,纹样满饰;②内彩;③点和螺旋纹。因此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旋动、流畅的美感。

10原始瓷器[华南师大2004年研]

答:原始瓷器是指相对于成熟期瓷器而言的原始青瓷,它是瓷器的萌芽,在许多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原始青瓷器物和残片。这些器物都是以高岭土或瓷土为原料,烧成温度一般达到摄氏1100℃以上,器表施有薄釉,釉色青绿带褐黄,吸水率比陶器低,胎质比陶器更坚固。原始瓷器是商周制陶工艺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制陶业的转折点,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马踏匈奴》[厦门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分析“马踏匈奴”石刻的艺术特色。[论述题,山东大学2012年研]

(2)简述马踏匈奴的艺术特色。[简答题,云南师大2016年研]

答:马踏匈奴石刻是指霍去病墓石刻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雄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荡的处理。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虽是技术的局限,但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厚重感。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12画像石[厦门大学2006年研;湖北美术学院2005年研]

答:画像石是指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汉画像石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3长信宫灯[首都师大2017年研]

答:长信宫灯一般是指西汉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以汉代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灯身通体鎏金,有铭文“长信”二字。宫女作跪坐状,以左手持握灯座底部的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向下宽展如同倒置的喇叭,与体腔为空心相连,燃灯时起到烟道和消烟的功能。灯盘呈“豆”形,可以调节照度和照射方向。长信宫灯的设计,将功能性、科学性与灯的造型设计完美地统一起来。

14传神论[厦门大学2005年研]

答:“传神论”是指顾恺之的绘画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有关美学的一个命题,东晋画家顾恺之是已知画史上最早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历来传神论者,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类贵神贱形;另一类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一般文人写意画家为前者,宫廷、肖像画家为后者,从理论意义上看,彼此是相互补充的。前者并非完全否定形似,要求的不过是约形;后者也并非外形的酷似,而是要求更严。为达到传神的目的,对观察与描绘方法古代画家主张整体、运动地观察对象,反对孤立、静止的表现方法,这一原则在元代以后传神论述中取得一致认同。

15颜真卿[厦门大学2012年研]

答: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了“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行书遒劲郁勃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楷书代表作品有《东方画赞碑》《中兴颂》和《颜家庙碑》等。真书墨迹有《自书告身》,其行草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抑扬顿挫,上下气脉连属,信笔书来。通篇气势完足,皆无妩媚之态。

16《步辇图》[厦门大学2012年研]

答:《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贞观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谊事件。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身着小团花衣、拱手致意的禄东赞,他被典礼官引见给太宗皇帝。禄东赞及其随从的举止、相貌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容貌神情恰当地刻画出禄东赞睿智聪颖而又谦和的性格特征;唐太宗的形象表现则更为成功,在深沉谦和的外表中流露出深才大略和非凡气度。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的成功塑造也表达出肖像画创作的成就。

17曹衣出水[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曹衣出水”是指画家曹仲达的一种绘画风格。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为北齐重要画家,以画“梵像”著称。其画风以细劲的线描表现衣纹,犹如从水中出来,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有“曹衣出水”之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曹家样”的风格对佛教美术具有重要影响,并概括了佛教艺术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18《画品》[厦门大学2010年研]

答:《画品》是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的作品,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除对27位画家分品第高下外,其序中提出的“六法”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极大。所谓“六法”,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知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19“吴带当风”[厦门大学2009年研]

答:“吴带当风”是指唐朝画家吴道子的一种绘画风格。吴道子是古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被誉为“画圣”。他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便以“吴带当风”赞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吴道子结合内容的表现和形象的创作,在运用线条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中诸种表现因素的统一性,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20“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福建师大2019年研]

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指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是指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是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21六法[厦门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谢赫“六法论”

答:“六法”是中国绘画术语之一,出自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谢赫的绘画理论著作《画品》,这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六法”即:①“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②“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③“应物象形”,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④“随类赋彩”是指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⑤“经营位置”,是指绘画的构图。⑥“传移模写”,是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22洛神赋图[厦门大学2006年研]

答:《洛神赋图》是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依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此图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画中的洛神含情脉脉,若往若还,表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义,使人体验到顾恺之概括为“悟对通神”艺术主张的绘画表现。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23吴道子[厦门大学2005年研]

答: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早年孤贫喜欢作画,未及弱冠,便能“穷丹青之妙”。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素有“吴带当风”的美誉,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于世”。擅画佛道人物,远师南朝梁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曾在长安、洛阳等地寺观作佛道宗教壁画三百余间,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均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

24一笔画[厦门大学2004年研]

答:“一笔画”是指刘宋时期杰出画家陆探微的一种绘画笔法。陆探微,擅长人物画,画过帝王和当代功臣、名士肖像,也画有一些风俗画与佛教图像。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说他的绘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淡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造型。

25曹家样[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研]

答:“曹家样”是对曹仲达的画的称誉,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以画梵像著称,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26迁想妙得[云南大学2018年研]

答: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是画家把握生活的一种艺术方式,触及到在艺术方面主体表现和客观制约的辩证关系。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27以形写神[山东大学2007年研;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以形写神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论,其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且“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指明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

28吴带曹衣[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研]

答:“吴带曹衣”是指两种相对的衣服褶纹表现程式。相传唐代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举;而北齐曹仲达画佛像,笔法稠密重叠,衣服紧窄,后人因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这两种著名的描法也流行于古代造像。

29《历代名画记》[陕西师大2019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

答:《历代名画记》是指晚唐张彦远所著的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内容大致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370余名画家传记及作品。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30昙曜五窟[四川大学2019年研]

相关试题:云冈石窟[清华大学2018年研]

答: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5所,即今天的云冈16~20窟。主要造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像形体高大雄伟,充塞窟内空间,强调给朝拜者以无比威严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统一的象征。形象特点多是面形方圆,鼻梁直挺,衣纹简洁流畅,反映出中亚造像的特色。

31唐三彩[苏州大学2016年研]

答: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质彩釉陶器的概称,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因常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而得名“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具有绚丽多彩,富丽堂皇的特色。多作明器随葬,也用作生活器皿。

32雕漆[清华大学2010、2004年研]

答:雕漆,又称剔红,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和精华,与景泰蓝、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是唐代创造的漆器新产品,它是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这种做法现在通称剔红。

33“马一角,夏半边”[厦门大学2008年研;华南师大2004年研]

答:“马一角、夏半边”是指南宋四家中马远和夏圭在绘画中的构图风格。马远在构图时常取一角、半边的景致,被称作“马一角”。夏圭在构图上喜欢取半边之景,侧重一隅,意境开阔,被称为“夏半边”。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他们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有浓郁的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两人新的山水画风,左右了南宋150余年的画坛,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34元四家[厦门大学2007年研;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

答: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分别是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是江浙一带的文人,擅长水墨山水,又兼工竹石。他们生活于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及近况不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他们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而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如倪瓒“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文人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35山水画[厦门大学2005年研]

答:山水画是中国的一个有特色的分支,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它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山水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意向性,使中国画的情趣美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展示空间。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36徐黄异体[清华大学2008年研;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研]

答:徐黄异体是指徐熙、黄荃两位画家的画风不同。出身于名族的南唐士大夫徐熙,终身不仕,自命高雅,过着放达闲适的生活。黄筌继承唐代花鸟画的传统,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由于他所画的题材和由于装饰宫廷的特点,画中具有精记艳丽的富贵气息。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被来人称为“徐熙野逸”。黄筌、徐熙一在宫廷,一为处士,不同的生活环境、思乡情怀及不同的笔墨技巧,都使他们形成面貌迥异的风格。宋人谓:“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正是指的这一点。

37六要[陕西师大2019年研]

答:“六要”是五代画家荆浩在他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提出的山水画的六种笔法:“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荆浩“六要”中气、韵、思(也就是一种审美追求,创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同时他也重视山水画写生这个重要环节。

38三远法[清华大学2008年研]

答:三远法是指山水画的三种取景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由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法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对于构图、透视原理的三种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和绘画意境的诞生,对中国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39文人画[清华大学2006年研;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

答:文人画是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40翰林图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研]

相关试题:论述“翰林图画院”。[论述题,华东师大2019年研]

答:翰林图画院是宋代宫廷绘画机构。宋初建立,专为宫廷及皇室贵族服务,设有待招、画学正、艺学、祗侯、画学生等职位。宋徽宗赵佶时又增设画学以培养宫廷绘画人才,画院制度以此时最为完备,规模最为兴盛。画院要以描绘帝王贵族肖像与生活为主要任务。

41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华大学2018年研]

答:《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民俗画。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高度写实的技艺,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清明时节风貌的一幅绘画杰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42永乐宫壁画[清华大学2008年研]

答:永乐宫壁画是元代道教壁画的代表。永乐宫位于山西永济县(因建水库今迁芮城),为元代所建,其壁画规模宏伟,形象生动,线描作莼菜条,施以重彩,局部作堆金沥粉,华美异常,可见吴道子画风之影响。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43南吉北磁[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

答:南吉北磁是指宋代形成的北有磁州、南有吉州两大民窑体系。吉州窑以烧制黑瓷著称,独创了以剪纸及木叶贴花为装饰的手法。磁州窑以烧制白釉黑花瓷为主,装饰技法以画花、雕釉最为流行,器物黑白对比鲜明,富有强烈、明快的装饰效果。

44《太白行吟图》[湖北美术学院2006年研]

答:《太白行吟图》是南宋人物画大师梁楷的减笔画代表作品,以飘逸洒脱的用笔,简赅地勾画出诗人高洁超脱的气质,画面上没有任何背景,只用寥寥数笔画出李白飘飘欲仙,冉冉欲举的形象。梁楷在人物画艺术手法上的大胆变革,丰富了我国传统人物画的技巧。

45白描[厦门大学2013、2011年研]

答:白描是一种中国画技法的名称,是一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由宋代李公麟所创。在白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以不着色彩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而著称。白描既精密严谨又注重格法技巧,包含人文士大夫的审美情致。这一单纯洗练,朴素优美的艺术形式丰富了民族绘画的技巧。

46风俗画[厦门大学2012年研]

答: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它采取客观的视角,真实地描绘社会习俗的场景,并不带政治的、宗教的或伦理的价值判断。成功的风俗画,描绘的是健康自然的社会风俗,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画像石、画像砖、北宋张择端《清明上可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李嵩《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47《韩熙载夜宴图》[厦门大学2013年研]

答:《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夜宴图分为夜宴、观舞、休息、演乐、宾客酬应等五个场面,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画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该画构图严谨,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特别是韩熙载的形象富有肖像画特点,堪称中国画史上的名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8没骨法[中央美术学院2001年研]

答:没骨法是指中国画中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技法。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五代黄筌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绘花卉摒去墨线勾勒,只用色彩画成,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恽寿平亦用此法。

49缂丝[清华大学2004年研]

答:缂丝是丝织工艺的一种。它是用绕以不同色丝的各种小梭,根据花纹要求分块进行缀织,其纬丝不横贯全幅,因而俗称“通经断纬”。缂丝的色彩可以自由变化,丰富多彩;由于是断纬单织,所以织幅很薄,并且具有双面效果;又因为纬丝起头处不相连接,花纹轮廓产生空断,如同镂刻一样,故又称刻丝。缂丝在宋代的发展最大。

50浙派[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研]

答:浙派是指明初活跃于浙江地区的绘画流派。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明代中后期浙派衰弱,其优势位置被吴门画派取代。艺术上师承南宋院体风格,代表画家戴进、吴伟,二人均曾为宫廷画家。

51南陈北崔[山东大学2012年研]

答:南陈北崔是指晚明人物画大家陈洪绶和崔子忠。他俩的人物画题材多为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幻,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两人不仅以画,尤其是人物画名世,为人、处世、遭际、性情乃至画风也各有相通之处,画史经常将两人相提并论。

52扬州画派[四川大学2004年研]

答:扬州画派又称“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中期活动在扬州地区的一批画家,有郑燮、金农、黄慎等人。他们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冲击了当时流行的恽寿平正统花鸟画风,被称为“怪”。

53南北宗论[清华大学2008年研]

相关试题:山水画南北宗。[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南北宗论是指明末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论。他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流派。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则是利家(指职业画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虽然他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提倡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将文人水墨画推向高峰的同时,也限制了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和创造。

54“清初四王”[厦门大学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

答:“清初四王”是指中国清代绘画史上一个著名的绘画流派,其成员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因四人皆姓王,故称四王。“四王”一派的画家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董其昌的影响。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对古人的师承不遗余力,苦心精研宋元所谓南宗大家名迹。但较少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

55石涛[清华大学2004年研]

答:石涛是清初“四僧”之一,其山水画多写对自然观察体验之所得,极富创造性。作品构图新颖自然,笔墨纵横潇洒,意境生气勃勃。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提出了著名的“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主张,对当时被摹古风气笼罩着的沉闷画坛,起到振聋发聩的启示作用。

56明式家具[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明式家具是指在继承宋、元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则标准,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明式家具艺术特色可概括为:简、厚、精、雅。多用名贵硬木材料制造,以其坚硬细密的质地、典雅稳重的色调、变幻莫测的天然纹理、简洁优美的艺术造型,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作品内涵与外在美的协调统一。

57掐丝珐琅[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掐丝珐琅是景泰蓝的学名,它是明代著名的一种金属工艺品,尤以景泰年间制作最精。景泰蓝的制作大体有七道工序:①制胎。②掐丝。③烧焊。④点蓝。⑤烧蓝。⑥磨光。⑦镀金。其艺术特点可概括为:良好的造型、优美的装饰花纹、华丽的色彩和辉煌的光泽,是我国传统工艺中集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特种工艺品。

58顾绣[清华大学2006年研]

答:顾绣是明代名噪一时的刺绣类型,实际上是临摹字画的画绣,精巧生动,但又结合刺绣特点,富于装饰效果。明嘉靖时,进士顾名世一家几代都善于刺绣,因称为顾绣。顾绣脱离生活实际,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性工艺。

59二高一陈[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研]

答:“二高一陈”指岭南画派的代表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三人。他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方技法,注重写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绘画风格,他们共同倡导“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艺术主张。

60赵之谦[清华大学2005年研]

答:赵之谦是海派画家,书法篆刻造诣深厚,以此人大写意花卉画,变流布清末画坛的柔媚纤细作风为挺拔厚重,在色彩上吸收了民间绘画的特点,变清淡为艳丽。他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61岭南画派[福建师大2019年研;湖北美术学院2011年研]

答:岭南画派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熟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岭南画派以“二高一陈”,即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他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日本和西方技法,注重写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绘画风格。岭南画派的创作题材以花鸟和山水为主。其表现特点是写实性强,善用色彩和水墨渲染,将雄健泼辣的笔墨与水粉技法结合在一起,渲染出天光云影、月夜朦胧的气氛,画面真实而又诗意盎然。

62齐白石[厦门大学2008年研]

答: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原名齐纯芝,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书工篆隶,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主张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代表画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63林风眠[清华大学2005年研]

答:林风眠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从事油画创作,后致力于中国现代绘画的探索,采用水墨、水彩、水粉在纸上作画,题材多样。其画“调和”中西而能和谐统一,风格独树一帜。他融汇中西文化传统于一炉,创造出个人独特画风,蜚声国际艺坛。

64决澜社[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研]

答:“决澜社”是西洋画团体,1931年9月由庞薰琹、倪贻德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组织过多次展览,1935年自行解散。决澜社是中国最早主张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有宣言和纲领的学术性社团,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起步具有开创意义。

65笔墨[厦门大学2003年研]

答:笔墨就是指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语言体系中的关键和枢纽,具体表现在造型、传情和体现等上面。在技法上,笔指“钩、勒、皴、擦、点”等,墨为“烘、染、积、破、泼”等。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的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笔墨通人性,它们通过之间的相互转换、积渗,能将自然物象同自己的思维、意识状态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一种理想化的认识。

66海上画派[厦门大学2009年研]

答:海上画派是国画画派之一,又称“海派”或“沪派”,一般是指发生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张熊、朱熊、任熊为代表。任熊、任薰兄弟及其学生任颐又并称“海上三任”。晚期“海派”则以吴昌硕为巨擘。“海派”善于把诗、书、画、印一体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67徐悲鸿[厦门大学2009年研]

答: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并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代表作品有《奔马》《愚公移山》《九方皋》《田横五百士》等。

68李叔同[厦门大学2013年研]

答:李叔同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艺术家,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别度为僧,号弘一法师。李叔同早年的书法由篆入隶,致力于魏碑,颇得《张猛龙》《始平公造像》体势,体健潇洒,才情毕现。出家后皈依行书,字取长势间架单纯,线条稚拙藏锋,风格平淡、恬静、冲逸,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晚年之作愈加笔笔气舒,笔笔锋藏,笔笔神敛,具有敛神藏锋,定慧于心的气韵。音乐作品有《送别歌》、画作有《自画像》。其清净无为的艺术格调恐后人难以企及。

69写意画[厦门大学2004年研]

答:写意画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写意画偏重意韵与情趣的表达,并不拘泥于客观对象本质的外貌形态,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入。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多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弘博学习网————各类考试资料全收录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