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慈禧喊外卖,光绪饿肚子,母子齐喷御膳房:“连个食堂都不如!” [打印本页]

作者: 如云    时间: 2021-10-2 19:17:17     标题: 慈禧喊外卖,光绪饿肚子,母子齐喷御膳房:“连个食堂都不如!”

慈禧喊外卖,光绪饿肚子,母子齐喷御膳房:“连个食堂都不如!”                                                         2021-09-08 14:56                    
                          近几年很流行清宫剧,看剧的人多,讨论的人自然多。但问题是,电视上的情节都是真的吗?还是编剧、导演为了收视率而艺术加工创造出一些奇幻的,不符合历史的情节呢?
当然大部分的观众都能分辨出那些男欢女爱的古装剧情都是假的,把它当作古装版的八点档偶像剧看看就好。但是,除了令人发笑的剧情之外,道具场景是不是也符合史实,这就考验观众的智慧了。
以清宫剧常见的皇帝与后妃吃饭这个情节来说,常见到皇帝或后妃围在一起吃饭,桌上摆满了玉盘珍馐的盘盘碗碗,盛装了形形色色、令人食指大动的饕餮盛宴,一副辉煌灿烂的皇家气派,令我们这些只能一边啃排骨盒饭一边看电视的百姓们自叹不如。但是,小岩要说这些个剧情不是真实的清宫场景,而是出自编剧们挖空心思,无止尽的幻想而创造出来的异次元空间情节。

御膳房五局四十八道菜品?
事实上,清宫饮食不但难吃,而且还难以下咽,虽然不能说连猪看了都掉眼泪的程度,连跟在皇帝后妃身边的太监宫女都看不下去,这却是事实。
根据清宫档案与回忆录记载,皇帝的御膳房分为“外膳”与“内膳”两组人马,两边的厨役编制就有300人之多。
这人数听起来吓人,但实际上这300人是专备皇帝请大臣吃饭的年节大宴才派得上用场,而且这些人也都是各宫派来的支援人力,至于一般日常饮食的准备,加上有顶戴的首领与掌厨太监也大概就50多口人而已,而且还得负责5个不同的部门,称为“五局”。
所谓的五局是「荤局、素局、点心局、饭局、百合局」,前面4个局顾名而思义很容易理解,而所谓的「百合局」名称好听,但与百合花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专管咸菜、酱菜的单位,有时也兼管腊肉熏肉之类的腊味。

外膳与内膳都有五局,但是为什么又要区分为外膳内膳呢?
这是因为紫禁城地方大,而清宫饮食向来只吃早晚两餐正餐,掌灯后睡觉前有时会再加个简单的面食点心,但这点心并没有定例,可有可无专看主子的习惯而定。
早膳有定时,晚膳通常是下午,不过吃饭时间没有个准,而且清宫中也没有像现在家里的餐厅或餐桌这种固定吃饭的地方,随主子高兴爱在哪吃就在哪吃,这也是为何要区分为内外膳房的原因。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外膳房是做初阶食材准备的,他们先把食物预先准备个大概的样子,然后用挑盒送进内膳房。内膳房再加工调理,不过此时大部分的工作是把菜放在预热好的铁板上,利用炭箱保温加热以预备随时传膳。
不见天日的菜色会好吃吗??
由于御膳房的厨工都是太监中遴选或指派,他们的厨艺都是先前在膳房工作的前辈传授,而且清宫规矩严厉,一切都得按照规矩来,所以前辈怎教后辈就照着做,一步路也不许走,也不许多问,所以菜色一成不变沿袭了百年。
所以,时鱼时珍时蔬大火快炒也就别想了,夏天庶民美食的竹笋不可能出现,顶多先晒成笋干,这样才可以随时备用,再加上食物放在炭箱上烘烤多时,反覆加热后再好吃的菜都已经糊烂成一团了。
而且为了方便,随时随地都可能传膳,所以菜色大多都是蒸笼炖煮菜,用菜碗装着黏糊糊黑乎乎的一大坨,连食物原本的形状都看不到了。

《红楼梦》里贾母曾经形容这个叫做:“不见天日的菜。”
以海鲜类来说,每当产季到来,清宫比一般的民间更晚吃到鱼虾,因为这些海鲜的供货不稳定,所以一定得等到大量上市有足够的量买办才敢采买,而且大部分都是已经曝晒过的干货,新鲜的鱼虾贝类能不用就不用,尽量用这些干货做菜,要不然主子一时兴起说要吃什么特殊的口味,如果御膳房做不来,这可是很难交代的。
这也是为何清宫食谱的食材种类都是一年四季都有的鸡、鸭、猪肉、羊肉的主要理由。
而且清宫饮食讲究清淡,所以油盐加得少,大火旺炒是不会出现的,葱姜蒜辣也几乎不用。肉类大多只是白水煮或是直接烧烤,菜品都是炖煮一锅锅等着备用。曾伺候过主子的太监回忆:“膳食虽有四十八品,味皆不咸不淡,毫无滋味,令人生腻。皇上(光绪帝)总说不好吃,依然不改。”
至于菜色依惯例有48种,看似数量虽多,但这是包含上述5局的各类食物,光是「饭局」准备的米饭与粥品就占掉其中的7种,包含紫米、白米、豇豆白米粥、薏仁米粥、百合莲子粥、棒子面粥、高粱米粥。而各色面食饽饽(面饼)还有7种,所以光是主食类的就占掉其中的14种。
与电视电影演的完全不一样,皇帝向来是一个人吃饭的,用膳时由于吃饭地点并不固定,所以桌椅要临时由值班太监扛来摆开,堂屋里先铺油纸,免得不小心菜油污地,屋子正中摆出吃饭的膳桌,靠墙再摆两张桌子用来放置各式备用的菜色点心粥罐等,屋子外再摆四张桌子,用来放主子一向不爱吃但又按照惯例得做出来的各种菜色点心。
当然啦,这48种御膳一个人哪吃得下这么多?一个家族的长辈先吃,然后再分派给家族的其他成员,这是满洲人早在东北时的吃饭习惯。
所以这些御膳是要等皇帝用膳后,再分给各宫殿的后妃皇子皇女甚至是各大臣与首领太监的,到最后大家分一分,其实也没有多少了。
通常皇帝用膳的时候,饭菜都还是温热的,但等他吃完再到送到各宫,通常菜也冷了、饭也凉了,炖煮菜都结了厚厚一层白腻腻的油,冬天天冷甚至还生了霜,烧烤的肉类变得干硬,水煮肉成柴。别说米饭了,面饼都硬得像块石头,难以下咽。难吃是难吃,但收到菜的后妃宫人首领太监还得跪谢皇恩浩荡。

严寒下雪的冬季会好点,有火锅吃,这算是比较人道点的食材了,但锅品都只是酸菜白肉锅或涮羊肉锅,除了肉之外就没有什么配料了,比现在寻常人家吃的廉价小火锅还不如。
后妃亲自卷起袖子自己下厨煮吃食
清宫中的御膳年年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毫无变化。生长于紫禁城的皇子皇女们,即便后来当上皇帝,但由于从小的饮食就是如此,反正也无从比较,所以还比较能够适应。但那些嫁入紫禁城的后妃,她们从小在宫外长大之后才被选入紫禁城,就比较难以适应宫中的饮食了。
光绪皇帝的
瑾妃
(温靖皇贵妃,1873-1924,珍妃的姐姐)就是个例子,她的父亲是礼部侍郎长叙,家族世居在北京白庙胡同,13岁被选为瑾嫔,14岁正式入宫。瑾妃入宫后对这种宫中饮食完全无法适应,所以只好自己开小灶。
太监回忆瑾妃经常要娘家送各种她爱吃的饮食入宫,甚至还差遣自己的永和宫太监,想办法到宫外去采买各种食材,或到外膳房去索取材料。
这位出身权贵家族的皇贵妃自己在永和宫里弄个小厨房,卷起袖子亲自下厨,菜色做得满意就分赠给其他的妃子,还亲自端去给慈禧、慈安两太后品尝。瑾妃的好人缘除了他本人个性老实不尖牙利嘴之外,就是建立在这些食物之上。

皇宫食物难吃,慈禧喜欢喊外卖
许多资料说,
慈禧太后
因为虔诚信佛所以长年茹素,但事实上清宫档案与回忆录却不是如此。
慈禧一个月当中也只有几天吃素而已,她一直都是正常饮食的。慈禧有专属的厨房叫做「寿膳房」,但这不是慈禧又在搞铺张浪费,而是按照祖宗规矩,接受历朝历代的太后都享有的待遇。
寿膳房都比照御膳房的规模,也是48品菜色,但她不爱这种宫中饮食,加上年纪也大了,所以在内务府的安排下,找各种理由请各王府进奉吃食,比如说每月二十六日进奉自家厨房的菜品给太后品尝,名为“进家做吃的”。
总管李莲英不只是慈禧身边的首领太监,他还要负责兼管“掌案”之责,所谓的掌案就是负责安排吃食,传膳后得作成纪录,牢牢记下主子的饮食习惯与饭量的多寡,作为太医院的诊断参考。
在李莲英的主导下又再设了「野味厨房」的私厨房,这个厨房跳过寿膳房那些掌勺太监,直接由宫外聘雇山东厨师,专门伺候太后的饮食口味。
但宫外的厨师是不能进入皇城的,所以还是得另外差遣专人送入,等菜色一做好,为了保温先盛入黄色的瓷碗,盖上碗盖,放入红漆盒或特制的瓷捧盒,天冷时捧盒内还要有热水或下置烧热的铁板保温,外包棉包袱,负责送菜的太监提起来就跑,紫禁城很大所以一路上还有人接棒,一波波的太监像是跑百米接力赛一样,趁热尽快送到慈禧的面前。

清康熙,黄釉暗花龙纹碗(菜碗)

清慈禧,大雅斋款,粉彩湖绿地花鸟纹盖盒(保温捧盒)
慈禧的野味厨房当然不用做到48品,一般都只是10品左右。而慈禧本人讲究养生,吃饭八分饱即可,所以也吃不了那么多,剩下的菜品就是赐给皇帝或是后妃去享用了。
皇后是没有自己的膳房的,而是附在皇帝的御膳房一并处理,只是酌减菜品的数量,菜色是相同的;妃嫔则是分食皇帝与皇后的御膳,所以可以想像,这也好不到哪里去。
黄柏木作磬槌子,表面风光里头苦
由于御膳不只是负责帝后的饮食而已,包括宫中的妃嫔都得供食。所以一次准备的食材数量是很惊人的,清宫档案记载,御膳房与寿膳房每天的“份例”要消耗的食材:
盘肉五十斤、猪一口、羊一只、鸡鸭各二只、新细米二升、黄老米五合、江米三升、梗米面三斤、白面十五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蜂蜜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干枣十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青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秋天另进茄子二十个、黄瓜二十条。
这样的食材数量虽然很多,但实际上需求远远不只此数。以鸡蛋来说,只有二十个哪够宫中上下这么多人食用啊!所以负责采买食材的买办得进五百个,才够做一天的饭菜使用。
而多出来的四百八十个鸡蛋当然不能挂在御膳每天的份例当中,因为这是祖宗规矩不能改变,所以内务府得想办法东挪西凑的找钱去满足这些额外的消耗。
更有趣的是,不管是御膳或是各宫中的开支,每月都得报帐,而这些帐目按照规矩还得报有盈,意思说得有剩下的钱。

所以,从帐目上清宫的所有开支都是有结余的,但实际上根本就是一笔烂帐,早就已经亏空得一塌糊涂,穷到快被鬼抓去了。但黄柏木作磬槌子,表面风光里头苦,这就是清宫的真实现象。
吃不饱,饿肚子的皇帝
八分饱是清宫的饮食习惯,一天三餐再加上宵夜,肚子饿了想吃饭就吃,这是现代人的幸福。宫中遵从太医院的嘱咐,由各宫太监严格执行饮食定量,所以所谓的御膳根本是用看的,不是拿来吃的。尤有甚者,皇帝有时还会吃不饱饿肚子(《红楼梦》里也有提到类似的故事)。
曾服侍过慈禧、隆裕、瑾妃前后长达25年的太监信修明《宫廷琐事》回忆:“光绪皇帝十岁上下,每至太监房中,掀翻吃食,拿起就跑。及太监追上,跪地哀求,小皇爷之馍馍,已入肚一半矣。小皇爷如此饥饿,实为祖法的约束,真令人无法。”

馍馍就是面饼??,面粉加点盐加点水揉一揉入火炉烘烤,就是一个北方寻常人家常见的干粮了,馍馍容易保存,所以家家户户都有,烤一堆馍馍备用,这是百姓的日常生活。
馍馍好吃吗?简简单单的面粉滋味,管饱充饥,但单吃馍馍而没有其他的配菜,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美食。
光绪皇帝小时候看到馍馍就吃,还跑给人追,一边跑一边吃只因为肚子饿,追上之后已经半个馍馍啃下肚了,宫中饮食控制严格,小孩子肚子饿还不给饭吃,这种生活简直难以用笔墨来形容。
现代人对清宫中的饮食有很多想像,可满汉全席只是电影、电视、小说的对皇室生活幻想的桥段,这不是真正的面貌啊!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