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长津湖战役如果九兵团后勤保障充分,不缺吃穿,能否全歼美陆战1师?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1-10-3 04:45:34
标题:
长津湖战役如果九兵团后勤保障充分,不缺吃穿,能否全歼美陆战1师?
长津湖战役如果九兵团后勤保障充分,不缺吃穿,能否全歼美陆战1师?
2021-09-30 11:32
老周
摘要:说起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九兵团未能全歼美军陆战1师,很多人都认为是九兵团后勤保障不力,缺少棉衣和粮食,导致出现了大量冻饿减员所致。那么如果九兵团后勤保障充分,不缺穿不少吃,是否能够一举全歼美陆战1师?
说起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九兵团未能全歼美军陆战1师,很多人都认为是九兵团后勤保障不力,缺少棉衣和粮食,导致出现了大量冻饿减员所致。那么如果九兵团后勤保障充分,不缺穿不少吃,是否能够一举全歼美陆战1师?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三十三个月的时间里,志愿军就从来没有全歼过美军一个师的战例,是的,你没看错,全歼美军师级部队一次都没有!
全歼美军团级部队的战例,也仅有一次,就是长津湖战役中的新兴里战斗,歼灭美军31团支队,但准确说既不是完整的一个团,也没有全歼——31团支队是美军将新兴里地区的几个营级单位临时编组的一个团级战斗群,总共包括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和1个重迫击炮连、1个坦克连,总兵力3288人(其中美军2773人,韩军515人)。而当时美军一个步兵团的标准编制是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以及团直属部队,编制总兵力为3781人,要比31团支队多了500人。而且最终31团支队阵亡和失踪约1600人,还有1500人则逃出新兴里地区,和柳潭里的美军陆战1师会合,其中约1000名伤员后来被空运后送,600名还有战斗力的官兵被整编为陆军暂编营,随陆战1师一路突围,最后在兴南港登船撤退。
也就是说,实际上31团支队被歼灭的充其量也就相当于半个团,这已经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一次歼灭美军的最高记录了。可见,其实连全歼美军一个团都没有真正做到。
在整个战争期间,全歼美军营级部队的战例也就两三个而已,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而在这三十三个月的战争期间,后勤保障得力,至少吃的穿的能够满足最低标准的战斗是很多的,尤其是战争后期,后勤保障已经基本能够保证部队所需,但是依然没有一次全歼美军师级单位的战例,那么,凭什么就能认定在长津湖九兵团得到了充分的后勤保障,冬装粮食管够的情况下,就一定可以全歼美军陆战1师呢?
【本号关联视频号“老周新观察”,可在站内搜索,同时全网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加关注多支持】
1951年5月,毛主席根据朝鲜战场的报告,根据运动战阶段五次战役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采取“零敲牛皮糖”战术的指示,并且明确提出一个军一次以干净彻底歼灭美军一个营为目标。这才是真正符合当时中美两军实际战斗力的作战目标,以此要求来看,要想全歼美军陆战1师(陆战1师在长津湖地区包括师直属部队,总共9个步兵营、4个炮兵营、1个工兵营、1个坦克营,足足15个营),至少需要集中志愿军15个军,而九兵团只有3个军12个师,满打满算折合成4个军,连15个军的零头都不到,差得太远了!
接着来说说九兵团的后勤,很多人听说过长津湖战役冰雕连,所以都想当然地认为九兵团严重缺乏冬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抗美援朝后勤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军需类》一书中记载的九兵团冬装分发情况,截止11月18日共向九兵团发放棉衣141413件,手套234000付,各种棉鞋172331双,各种棉帽185319顶,棉背心185876件,绒裤5万条。而九兵团总兵力约15万人,从这一数字来看,除了棉衣还有约1万件的缺口,其他手套、棉鞋、棉帽、棉背心基本都是足够甚至超额发放了。从发放日期来看,应该是九兵团入朝之前在东北的时候。考虑到当时九兵员正在紧张地向战区开进途中,时间比较仓促,不可能完全按人头发放,很可能存在有的部队领用超额,有的部队未能足额发放的情况。而且,在九该兵团入朝以后,仍然源源不断的收到御寒衣物的补给。所以,九兵团并不缺冬装,但很多基层官兵确实没有冬装,有可能是发放到兵团或军,因为部队在快速开进途中,没来得及发放到基层;还有由于部队是在向南开进,以为会越往南就越暖和,在接到轻装命令后就将冬装都扔掉了。从20军27军的战后总结里,也很少有提到缺少冬装的情况。
其实粮食问题远远要比冬装严重,九兵团从过鸭绿江后就只发过4天的干粮,其后日子里全部就靠就地筹措,在人烟稀少的长津湖地区,能获得的粮食可想而知,因此很多部队粮食供应下降到正常定量的一半甚至更低!部队还未进入战区下发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各部只能在人口稀少的长津湖地区就地筹粮,几乎是刮地三尺,所得依旧寥寥,有的部队断粮达七天,各部队平均断粮均在两天以上。经常是两个冻得硬梆梆的土豆就是一天的口粮,即使是两个冻土豆也只能满足作战部队,机关的参谋人员则是外出执行任务才有,留守人员连这都没有。战士们通常是将干粮袋里的最后一点碎末留下来,称之为“冲锋粮”,直到发起攻击时才一口吞下以补充一点能量。20军27军的战后总结里,对缺粮情况是多次提到,和冬装形成了鲜明对比。
九兵团冻伤减员确实非常严重,全兵团冻伤达3万多人,冻死4000多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兵力的32%,严重冻伤达22%。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首先不是缺少冬装,而是缺少热食,没有足够的热量补充,加上九兵团的兵员都是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人,没有高寒地区生活经验,不懂得防寒防冻常识,特别是在冻伤后用火烤,更是加剧了冻伤伤情。
回到今天的话题,即便九兵团后勤保障充足,冬装粮食管够的情况下,依然难以全歼美军陆战1师,主要原因是火力相差悬殊:陆战1师编制里就有1个四营制的炮兵团,装备54门10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55毫米榴弹炮;师直属还有1个坦克营,装备约70辆坦克;每个陆战团还下辖1个重迫击炮连和1个反坦克连,装备12门107毫米迫击炮、12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和5辆坦克;每个步兵营下辖1个机炮连,装备4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每个步兵连下辖1个机炮排,装备2具89毫米火箭筒、2门81毫米迫击炮。
全师重装备为54门105毫米榴弹炮、18门155毫米榴弹炮、36门107毫米迫击炮、72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54门81毫米迫击炮、54具89毫米火箭筒,还有75辆坦克。这还仅仅是陆战1师自己的师属炮兵,必要时还能得到第10军军属炮兵203毫米、155毫米榴弹炮的支援。
九兵团方面,按照编制,每个军辖1个山炮营,装备12门75毫米山炮;每个师辖1个山炮营,装备12门75毫米山炮;合计全兵团总共180门75毫米山炮,但大部分都没有能够伴随步兵赶到前线。步兵团的配属火炮主要是日制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和81毫米、82毫米迫击炮,步兵营主要是60毫米迫击炮,因此实际上前线火力支援主要是迫击炮。由于团以下各部队编制情况不同,所以很难有准确的数量统计。而且由于炮弹不多,通常1门82毫米迫击炮携行80发炮弹,1门60毫米迫击炮携行炮弹40发,炮火支援强度很弱。
除了地面火炮外,美军还有空中支援。为了支援陆战1师突围,美军投入了庞大的航空兵力。由于当时海军陆战队还是属于海军,所以近距对地支援由海军航空兵负责,总共投入了4艘大型航母“莱特”号(CV-32,Leyte)、“普林斯顿”号(CV-37,Princeton)、“福吉谷”号(CV-45,Valley Forge)和“菲律宾海”号(CV-47,Philipine Sea);1艘轻型航母“巴丹”号(CVL-29,Bataan);2艘护航航母“培登海峡”号(CVE-116,Badoeng Strait)和“西西里”号(CVE-118,Scicily)。另外,还由海军陆战队航空兵的4个F4U“海盗”攻击机中队(VMF212中队、VMF214中队、VMF321中队和VMF323中队),舰载机和陆基飞机总共约500架。
陆战1师突围时,由步兵对公路两侧各700米范围的志愿军进行驱逐性攻击,以保障公路上的行军纵队不受志愿军轻武器的射击,700米距离以外则由迫击炮、榴弹炮和飞机进行火力压制。从撤退行动一开始,就在行军纵队上空实施直接空中支援,白天保证每时每刻在行军纵队上空都保持至少24架飞机,夜间也出动夜间战斗机以提供不间断支援。公路两侧5公里范围内的空中支援必须由地面部队通过航空控制人员指引进行,以免误伤己方部队,而在5公里范围以外的目标,则可由飞机自由攻击。为此美军集中了所能集中到该地区的所有空中力量——舰载机和陆基飞机总共约500架,此外远东空军所属的战斗机和攻击机都可以在必要时加入到空中支援中,而轰炸机则受命对志愿军后方地域实施猛烈轰炸,以阻止其向长津湖前线运送物资和人员。这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最大一次航空兵力的集结,为陆战1师的撤退撑开一柄巨大的空中保护伞。
而且空中支援还能得到航空火力前进控制组的精确引导, 美的军航空火力前进控制组,通常被称为陆空联络组,每个联络组通常是1名军官和3、4名士兵组成,军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资格飞行员,士兵多是无线电操作和通信人员,直接随地面部队行动,通常配备道营级,担负着地面部队与近距对地支援攻击飞机之间的协调员角色,当地面部队要求支援飞机对某处目标进行攻击时,陆空联络员就根据目标情况和个人经验设定最佳攻击航线、角度再以无线电指引飞机进行攻击。如果攻击飞机的飞行员发现目标距离己方部队过近或无法确认地面目标时,会要求陆空联络员通知地面部队以某种方式表明位置,这时联络员就会通知地面部队发出和飞行员约定的特定识别信号,如陆空联络板、信号弹、有色烟雾手榴弹等,以表明身份或位置。在长津湖战役中,陆空联络员通常可以精确引导飞机对距离美军50米外的目标进行攻击,甚至还出现过引导攻击仅距离15米的目标——这是什么概念?简直就是在把飞机当手榴弹使!
这样强悍的空中支援,对于地面步兵来说,无疑就是梦魇一般!
美军空中力量除了进行空中支援外,空运空投补给也是不容忽视的。陆战1师被围后,美军除了利用下碣隅里的简易机场空运补给后送伤员外,还对各孤立据点进行了空投补给,弹药、食物、药品、通讯器材,还有最重要的取暖设备几乎全部依靠空投保障,仅11月28日一天就分别对新兴里和柳潭里空投了16吨和10吨弹药。甚至美军还空投了两套M2型车辙桥的预制部件,使得陆战1师的工兵能够迅速修复被志愿军炸毁的水门桥。
志愿军方面还有一个短板,就是志愿军缺乏有效的通信手段和工具,师团之间主要靠有线电话,团以下主要靠人力通信,在炮火连天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根本无法及时有效地上传下达,师团指挥无法及时掌握部队进展,也就无法在最有利的时机、地点投入预备队以扩张战果,形成了各自为战毫无协同的局面,使本来就不强的战斗力进一步被分散被削弱。
除了客观上的硬件差距外,九兵团在指挥上也有两大失误,一是战役预备队26军位置太靠后,当20军27军伤亡惨重战局陷入胶着时,再急调26军参战,沿途就遭到了美军的猛烈轰炸,26军还没到达战场就已经遭受了不小损失,而且由于美军轰炸,部队只能零散投入战斗而不能集中成大建制参战,大大影响了部队战斗力发挥。二是战场侦察不力,未能查清美军部署情况,对陆战1师各孤立据点的攻击,首先是对美军实力最强,拥有2个步兵团据守的柳潭里发起了进攻,而没有对战斗部队只有1个步兵营,外加大量勤杂单位,陆战1师师部所在,同时也是后勤补给基地的下碣隅里进行重点进攻,结果不但进攻柳潭里失利,还让柳潭里的2个团突围到了下碣隅里,得到了后勤补给,并通过下碣隅里的简易机场后送了伤员,减轻了后续突围的负担。可以说,当柳潭里的2个团撤到下碣隅里,围歼陆战1师的战机就失去了。
最后还不得不要说陆战1师的战斗作风和战斗意志,说起美军,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老爷兵,吃着罐头嚼着口香糖,行军要靠车辆,遇到硬茬就止步不前,全靠呼叫炮火或空中支援来开道,怕死怕近战怕夜战,就是仗着装备好,毫无战斗精神。这或许是美国陆军,但绝对不是海军陆战队。当时陆军实行的是义务兵制度,很多士兵是被征召入伍,自然有反战厌战情绪。但陆战队却全部都是志愿兵,很多陆战队员祖上几代人都在陆战队服役,有很强的团队凝聚力和荣誉感。而且陆战队主要任务是两栖登陆作战,也就是背水作战,因此日常训练就非常注重培养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作风,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的很多硬仗恶仗都是陆战队打的,敢于和武士道的日军死磕,丝毫都不逊色。陆战1师就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一战成名,硬生生拖垮了日军精锐的第2师团。在长津湖,陆战1师依然保持了这种传统,举例来说,在下碣隅里机场后送伤员时,很多陆军轻伤员冒充重伤员要求后送,但陆战1师就很少有这种情况,甚至还有伤员主动留下来和自己部队一起同生共死。在战斗中,陆战1师也有夜间徒步穿插,也会和志愿军拼刺刀对扔手榴弹,还有士兵为了掩护战友而舍命扑在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因此,陆战1师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即便是被分割包围,士气始终没有崩溃,战斗意志还是相当顽强的。
因此,九兵团即便是在兵力优势总兵力约15万对陆战1师的2.5万人,以及占据战役态势有利的情况——陆战1师被分割在柳潭里、德洞山口、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和麻田洞等孤立据点,而且各据点之间只有一条地形情况非常复杂的简易公路,那是由泥土和砂石混合铺设的狭窄小路,曲折穿行在山区之间,只能勉强算得上公路。特别是山区的近80公里路段,道路狭窄到只能容许一辆汽车通行,而且又是在山腰,一边紧挨着突兀的山石,一边就是陡峭的深渊!而且公路两侧的制高点还基本上控制在志愿军手里。
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一举全歼陆战1师,几乎还是不可能的。
看看陆战1师的伤亡就很清楚了,以美军公布的资料,陆战1师从10月26日至12月15日(是从元山登陆进入东线战场到从兴南登船撤出整个东线作战,而非仅指长津湖之战),阵亡604人,伤重死亡114人,失踪192人,伤3508人,战斗伤亡总数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主要是冻伤和消化不良,但在战役期间大部就已伤愈归队。此外陆战队飞行员还有8人阵亡,4人失踪,3人负伤。
12月14日陆战1师从兴南港登船撤退的人数为22215人,因此可以推算出阵亡、失踪及已后送日本的重伤员人数总共约为1800人,紫红阵亡失踪总数只有900人!很多人认为美军的数字可能有缩水,但陆战1师从兴南撤退到釜山后,仅经过一周的休整就从1951年1月上旬开始对在安东一带的人民军进行了扫荡。只需要一周的休整就可重新投入战场,可见陆战1师并未受到重创。
而志愿军九兵团由于在此次战役中的巨大减员,20军军史称之为前所未有的减员损失!不得不在咸兴地区转入休整,经过整整三个月的休整补充,期间每个军都从原来下辖4个师缩编为3个师,还补充了21军和22军5300余骨干、华东军区地方部队6300余人、东北地区新兵1.8万人,合计2.96万人,可以想见九兵团的损失之惨重。直到1951年3月中旬九兵团才再次出现在第一线。
因此,即便九兵团后勤保障充分,不缺穿不少吃,依然很难一举全歼陆战1师。这个结论或许不少人很难接受,但真相确实往往都很残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