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民国六位“红颜”,
她们不只是拥有美貌的金丝雀,
更是才貌双全的百灵鸟!
拥有着姣好的面容,
无与伦比的气质和才华,
以其独特个性和才情书写着生命华章,
或挥洒墨意,或研磨工笔,
巾帼不让须眉,成为一道
独特而令人叹赏不尽的风景。
林徽因
人间最美四月天
▲ 1927年毕业于宾州大学美术系
林徽因是那种聪颖的中国士族女子又加上了西洋的教育和思想,是一个难得的才女。可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的感情,成了人们了解她的最大来源。但是如果真正走近她,了解她的生活、她的思想、她的选择,会发现她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所稀有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1928年3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结婚照。婚纱是林徽因自己设计的。
连胡适都誉其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才”体现在这四件事情上: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林徽因与梁思成深化修改的国徽稿
二、改造了传统景泰蓝。
林徽因设计夔龙纹对罐
三、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且她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1934年林徽因在汾阳小相村灵岩寺(梁思成摄)
四、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选自《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
也许由于战乱,也许由于极高的自我审查观,林徽因在世的手稿,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都算是极少量。即便如此,也希望能通过以下的资料去还原一个具有艺术气质的文学建筑师。林徽因书法
林徽因书法
林徽因绘画
林徽因绘画
林徽因绘画
林徽因绘画
林徽因水粉画《故乡》
林徽因教育其女儿梁再冰的手绘漫画图稿
林徽因手绘之《床铺图》
这世上有太多比林徽因漂亮的女子,然而没有几个可以像她这般有才,比她有才的女子又不如她这般漂亮。陆小曼
聪慧敢爱真性情
她十足聪慧,写得一手好书法;
陆小曼画作《江南春色图》
陆小曼画作《闲游听潮图》
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一开腔便惊艳全场。▲ 陆小曼(右)与唐瑛对戏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王赓英俊挺拔,毕业于清华大学,年纪轻轻就在军队任上校。这段婚姻,是典型的“条件论”,门当户对,羡煞旁人。▲ 王赓
只是婚姻可以用条件公式来计算,但爱情不能。婚前的陆小曼是一个独立而明亮的女子,婚后的她却成了附属品。王赓一心扑在工作上,小曼在家里成了花瓶。面对如此烦闷的婚姻,她只好借酒消愁。▲ 有关陆小曼与王赓婚礼的报道
她需要一个真正理解、关心、爱护她的男人。这时,诗人徐志摩犹如天外来客,闯进了她的生活。窈窕淑女和浪漫诗人一起喝茶看戏、打牌跳舞,全然沉浸在爱情里,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就是缘分。▲ 徐志摩
对待爱情,陆小曼比徐志摩还要有勇气。徐志摩迫于各方压力,跑到欧洲避风头,而陆小曼则向父母提出离婚的想法。她给徐志摩回信说:“摩,为你我还是拼一下的好,非到精疲力尽绝不回头。人家全当我是个只会玩只会穿的女子,只有你是第一个人从一切的假言假笑中看透我的真心,认识我的苦痛!”▲ 61岁的陆小曼摄于住宅对面的静山公园假山小桥边
陆小曼的人生从志摩去世开始,有了明晃晃的分界线。从此简居素衣,绝足欢场,开始整理志摩的遗文,编纂《志摩全集》。在病痛中,她重拾画笔,戒了鸦片,潜心作画,用笔墨丹青在纸上游历山水、寄情花鸟。在徐志摩去世多年后,她甚至在上海举办画展,成为了中国画院的画师。陆小曼 翠峰冥色图 立轴
陆小曼 1947年作 金鱼 立轴
陆小曼 1933年作 爱莲居士 立轴
陆小曼 现代 松下论道图 书斋镜片
1965年4月3日,一代名媛陆小曼在上海悄然逝世。葬礼冷清,而她留下的书稿与画,终于成全了她自己。斯人已逝,唯有口作笔,言为墨,纸上说。张充和
十分冷淡存知己
众星捧月的“张家四小姐”(二排左一为张充和)
张充和1913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在生她之前,母亲陆英已经连续生了三个女儿。充和的一个叔祖母心疼她的母亲陆英,主动提出想收养充和,陆英就把充和交给了叔祖母。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张充和《题独往集》
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见识,相当重视小充和的教育。她为充和请的老师名叫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还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充和说,颜碑用来打基础是非常好的,直到年老,她每过几年都要临一次颜勤礼碑。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十六岁,他留给充和的,不仅仅是深厚的国学知识。张大千为张充和所作昆曲神韵像
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回到了苏州九如巷。父亲创办了女学,三个姐姐受的是中西结合的教育,这和充和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姐姐们更为洋派,充和的旧学功底则最好。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张大千以一张仕女图留住了她的风姿。抗战年代,她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当时的重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她回国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园惊梦》,仍赢得了满堂彩。张充和书《游园》工尺谱
张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情事的男主角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密友,那时充和正住在姐夫家里,两人得以相识。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卞之琳、张充和1936年10月摄于苏州天平山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几乎成了当时文学圈内公开的秘密。他持之以恒地给她写信,甚至在她出嫁后去了美国,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长达十年之久,直到45岁才黯然结婚,而对她的爱恋,持续了大半生。多年后,和朋友兼学生苏炜谈到这段“苦恋”,张充和说:“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和他恋过,所以谈不上苦与不苦。”抗战前张充和在北平
抗战爆发,张充和随同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一年后她在重庆教育部下属的礼乐馆工作,整理礼乐。期间章士钊曾将张充和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这让张充和十分不悦,认为是“拟于不伦”:“我是因为抗战从苏州流落到重庆,怎么能跟因为被匈奴打败流落到西域嫁了胡人的蔡文姬相比。”张充和与丈夫傅汉思
但最终,张充和还是被章士钊一语言中,1948年11月,张充和与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喜结秦晋,次年1月双双赴美定居。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桃花鱼》
张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文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诗词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赵一荻
梨花海棠相伴老
赵一荻
那天,两人一见钟情,很快便坠入了爱河,一年后赵四小姐私奔沈阳。此后的日子里,张学良一有空闲就和赵一荻散步、聊天、打球、下棋或者谈论新诗,感情日渐亲密。赵一荻
当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开始知道女儿经常赴舞会,还接受张学良赠送的许多礼物时,就表示非常不满,及至听到赵四小姐私自离家投奔张学良后,更是极为恼怒,便在报纸登了一则启示,启事中,他意将赵四小姐从祠堂中除名,对她以后的言行概不负责,虽然并无脱离父女关系之语,但意思说得十分清楚。赵一荻 花卉 润清如玉
赵一荻 山水
可这位执著坚定、敢作敢为、宁肯不要名分的赵四小姐,为了爱情,什么也顾不上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毫不避讳的婚外情,让于凤至伤心至极,但这位大度而聪明的女人,看得出张赵两人感情之深已是自己比不了的,所以忍心割爱,答应了赵一荻入张家大门。于是就这样,赵四小姐就搬进了大帅府旁边的小楼,并在各方的瞩目下未婚生子。赵四小姐
张学良的情人虽多,但是陪伴他最久的还是相守了72年的赵四小姐。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那时于凤至因病去往国外治疗,不便照顾张学良,赵四小姐便得了机会日夜伺候爱人。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幽禁生活照
在长达五十三年的幽禁岁月里,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养鸡养鸭、种花培草、自给自足。这位常被张学良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指着对人说“这是我的姑娘”的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相濡以沫,无怨无悔地陪伴张学良度过了无数个“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的山居日夜与“烽火余生后,唯一愿读书”的幽闭日子。在台湾幽居时期,赵一荻还出版有《好消息》、《新生命》、《真自由》、《大使命》、《毅荻见证集》等著作。赵一荻在侍弄花草
赵一荻在做家务。昔日的千金大小姐,如今做起了缝纫,衣食自足。
70年代的时候张大千从美国到了台湾,见到张学良夫妇,他便问赵一荻,20年代的字画练得怎么样了,现在是否还能画?由于软禁和照顾张学良饮食起居,赵一荻已没有画画的心境。只是在见到张大千时,才又燃起对画画的兴趣。晚年的张学良将军和赵四小姐。
赵四小姐去世前特意遗言后人,要在她的墓碑上刻上《圣经》中的诗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亦必复活。” 这或许就是赵四对自己荣辱坎坷一生的感悟和总结了。孟小冬
尔既无心我便休
孟小冬
孟小冬,梨园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剧优秀的女老生,人称“冬皇”。是京剧著名老生余叔岩的弟子,余派的优秀传人之一。孟小冬《四郎探母》
一九一九年三月八日,十一岁的孟小冬无锡首次登台演出,唱《逍遥津》,获得满堂彩。舞台上的她,雌雄难辨,嗓音宽亮,任谁也猜不出,刚才的老生竟是女子。看过她照片的人都知道,她长得很英气,这样的长相,就连现在,也寥寥无几,更何况是当时了。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五年,这六年间,孟小冬从上海到天津,一步一步走到北京,终于因《四郎探母》一炮而红,名震北京城。孟小冬和梅兰芳
但当时梅兰芳已经娶妻,且有两房太太,太太福芝芳难以接受丈夫的这段新感情,不愿让孟小冬进门,也不承认她。梅兰芳很为难,只好把孟小冬娶到了家外的一处院子。之后因为枪杀案与梅母去世,孟小冬前去戴孝被拦于门外等事,两人最终分开。孟小冬带着她的骄傲和倔强,选择离去。她对感情也放出了誓言:“要么终身不嫁,要嫁,就嫁一个跺脚乱颤、天上掉灰的人。”孟小冬自己都没想到,那个人,来得这么快。孟小冬与杜月笙
这个人就是杜月笙,上海最大的黑帮大佬。在和杜月笙相伴了十年之久后,在时局动荡、人心惶惶的时候,孟小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场最豪华的婚礼。那天,杜月笙带病出席,穿戴一新。孟小冬冷淡多年,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相比起这两段在当时影响极大的感情,孟小冬的才情往往会被人先入为主地放在一边。事实上,“冬皇”的名头可不是随便一叫的。孟小冬书法
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松鹤图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唯一的女弟子。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秋菊图
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唯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唯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瑶《中国戏曲史》第三册)仿改琦仕女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孟小冬与张大千夫妇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孟小冬并不随便挑选弟子。只有具有天赋、意志坚强又迷恋艺术的人才能有资格做她的学生。她的3位弟子赵培鑫、钱培荣、吴必璋正是如此。1925年作 罗汉
她教授弟子极为认真、严格,规定未经她的允可,不能在外面随意吊嗓,更不准在外面唱尚未纯熟的戏。据刘嘉猷讲,她曾有一位准弟子,略窥余派剧艺门径,唱做俱达到一定水平。曾经一度彩排,口碑甚佳。不久学习《捉放带宿店》,念唱的同时兼排身段,等他自认为排得够熟练了之后,便屡请在台北公演。但是孟小冬认为他在做表与感染的神气上,未尽善尽美,因此始终未予答应。1925年作 富贵神仙
1977年5月25日,孟小冬病逝,享年七十。她带走了一生坎坷的悲欢命运,与世诀别;可是她继承余派,使余派艺术流传下去,是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卓越功臣。宋美龄
烟花烂漫至如归
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霸气演讲
丘吉尔曾对罗斯福说:“这个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丘吉尔这个骄傲有名的英国首相,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宋美龄是他在世上最欣赏的少数女性之一,她的骄矜和妩媚都让人极为心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称赞宋美龄为“一位乱世美人,以女性的非凡情感,影响了大千世界,值得我们永远品味和思考。”作为丈夫的蒋介石则表示,“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个陆军师。”刹那芳华永留存,
流水落花余香在,
回眸处,真是绝代风流。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