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58年将军下连当兵,杨得志隐瞒身份,却因打背包细节暴露身份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梦
时间:
2021-10-26 05:11:28
标题:
1958年将军下连当兵,杨得志隐瞒身份,却因打背包细节暴露身份
1958年将军下连当兵,杨得志隐瞒身份,却因打背包细节暴露身份
2021-10-25 08: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大力推进正规化建设,积极向苏联等军事强国学习,引进军衔制便是其中之一。我军在引进军衔制的同时,也广泛学习苏军的一系列军事礼仪等军事文化,部队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军队的新气象。
军衔制的引进,让我军与世界
全面
接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按照
军仪军礼,“洋气”
的另一面,是有的光荣传统淡化了
。比如,我军从
建军伊始
就
特别
注重“官兵一致”
,干部战士无论军服还是伙食都一样。战争年代,
官兵同在一
口
大锅吃饭,
官兵无拘无束,端着饭碗
或蹲或坐,
说说笑笑,
就像农村
的
田间地头一样
自然亲切。
老红军、老八路
虽然后来成为高级干部,对这样的方式都习以为常,
引以为荣。
引进苏式军仪军礼之后,这样的方式就成了“
管理
涣散”
的表现
,引发苏联顾问的不解和不满
。
按
照
苏
式
的等级礼仪
,将军有将军的餐厅,军官有军官的餐厅,
士兵
则有
士兵
的食堂,而且
吃饭时
正襟危坐,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按照苏联的这种管理方式,
“现代气象”
倒是有了,但
官兵之间也有了隔阂。不仅吃饭如此,方方面面都是如此,许多老红军
感到不适不满,
说干部越来越有“官威”
了
,光荣传统恐怕要断送。这些中肯的意见受到重视,1958年
,主席亲自倡导开展
将军
下连
当兵
活
动,目的就是想
让
干部重新体验基层生活,拉近官兵的距离,增进官兵的感情,去除干部身上的“官气”。
这个活动
,
受
到广大干部的支持
,许多老将
重新穿上列兵军服,以一个“老新兵”的身份回到连队,和年轻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刻苦训练。时任济南军
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
也下到济南军区徐州某部
,当
一个“新兵”。
杨得志上将虽然军务繁忙,但他以饱满的热情,重新投身基层,仿佛又回到
了
红军时代,重新焕发青春
。
为了更好地得到锻炼,杨得志不搞特殊化,特意要求做好保密工作,绝不透露
自己的
真实身份
。
他还特意将名字改为参加红军时的名字
——
杨绍起。
到了连队,
他迅速和战士们
打成一片,大家还给他起了个亲切的外号,叫“老杨头”。
战士
们很喜欢
这个年龄可以当他们父辈的“老杨头”
。老杨头虽然年龄大,可是劲头比年轻小伙子还足,什么训练都
不
甘
落后,身体素质甚至
可以和一些
小年轻
比试
,
大家
都
很佩服。老杨头整天笑眯眯,和蔼可亲,对小战士非常关心。无论训练多累,老杨头
总和小战士抢着做“劳务”
。
吃饭时,给大家抬饭
、
盛饭。休息时还不忘打扫营房、厕所
,
战士都非常感动。
“
老杨头
”
有两个绝活,
令年轻战士敬佩
。
一个
绝活
是,
他能
用
3
个手指做几十个俯卧撑,还能用嘴叼起地上的手绢。另一个
绝对,是无论
组装拆卸
什么枪械
,
“
老杨头
”
都一看就会,马上就能精准掌握,几遍下就
行云流水,
还能
蒙上眼睛操作
。
要知道
,
就算年轻
人
也要摸索
很长时间
才行。有人
认
为,是不是杨得志是司令员,
所以早就
接触
和熟悉
我军各类武器?实际上,杨得志之所以掌握
武器
这
么快,主要
是
因为在革命
战争
中
锻炼出来的军人素养。
战士
们
越发对老杨
头的身份感到好奇,
开始暗自观察
。
很快,他们从老杨头打背包发现一些“破绽”。解放后,我军打背包的方式已经和红军
时期
完全不同。杨得志
并
没有接触到
打背包的细微变化,还用红军时期的打背包方式,连队
指导员
看到后非常惊讶。上级只说
这个老杨头
是来帮忙的,原来
是一个老红军
呢
!
有的
战士
很细心,
在书报上看到
照片
后认真进行
对比
,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现这个可敬可爱的
“
老杨头
”
,
居
然是军区
的
杨得志司令员!战士无不
振奋激动
,
争相以老杨头为榜样,积极
投身
工作
训练。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这场
将军下连
当兵
的活动,
确实起到
良好的双向锻炼效果。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