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篇》第七章)
谢付亮简解
这一章继续谈孝道,是第二篇“问孝”系列的第三篇。
大意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道,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马,也都有人去饲养它们。如果对父母不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吴国人,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晚年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06年,比孔子小四十五岁。
养,张居正解释为“饮食供奉”。“是谓能养”的“养”,就是今天所说的“赡养”;“皆能有养”的“养”,就是今天所说的“饲养”。
敬,即恭敬、尊敬、敬重。另外,李泽厚认为:“‘敬’可以有双解。一是对父母的尊敬、敬爱,一是对道德律令的敬重。”曾仕强则认为:“孔子所说的敬,实际上是诚意的意思。”我们可以综合他们的观点来理解“敬”这个字。
如何理解这一章呢?
这一章、上一章以及下一章,都可以看作是对“生,事之以礼”的补充阐释。这一章强调,“敬”是孝的基础,如果心中没有“敬”,只是在饮食上供奉父母,让他们有吃有喝,并不能算是孝。
对此,《孟子·尽心上》中有这么一句话:“孟子曰:‘食(sì)而弗爱,豕(shǐ)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即,孟子说:“养活他而不爱他,就是用养猪的方式和他交往;爱他却不尊敬他,就是用蓄养牲口的方式蓄养他。”
孟子这句话,和这一章孔子要表达的意思相近,但孟子说得更直接。既然孔子和孟子都提到这一点,是不是因为“弗爱”、“不敬”的人多呢?
乍看起来,这样的人似乎很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可以看看,身边有多少人是乐意给钱,乐意给父母买衣服,乐意给父母祝寿,但是,却很少抽时间回家看看?这样的人,恐怕不少!孔子这样回答子游,也极有可能是因为,子游在言行上表现出了对父母的不敬。
另外,对父母的“敬”,必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体现在生活中呢?就是要认认真真地去想一想父母等长辈们的成长经历,想一想他们究竟需要什么,这个过程中必须如曾仕强所说,对他们要有诚意。
可是,如何去判断一个人有没有诚意呢?我想,关键是看他愿不愿意为父母长辈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如果三者都愿意花,多半是有诚意的。
今天中午,我给父亲打电话,问他要不要继续种麦子。父亲居然很坚决地说,不种了。同时,父亲又说大伯还想继续种。说的时候,父亲似乎有些无奈,因为大伯已经81岁了,依然是干劲十足,不想放弃。我呢?听的时候,很纠结,很难受,但还是要在尊敬他们的基础上,与兄弟姐妹一起,多花时间和他们沟通,改变他们的认知,以让他们停止种田。毕竟这是父辈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据我观察,很多人对领导和客户都挺耐心的,愿意花钱、花时间、花精力,但是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却极不耐烦,呵斥来、呵斥去,压根不顾他们的感受。也因此,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即,晚辈要尽孝,就把父母长辈当作自己的领导或客户吧!
人性就是这样,别人对自己好,尤其是父母长辈,基本上是无条件地对自己好,自己得到的太容易了,就会把这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心中的“敬”意就没有了。若是领导或客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问题,诸如,领导不高兴了,客户心里不爽了,自己的利益就没有了,这个时候,这个人反而就倍加小心了。
当然,必须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敬重,你还希望他能敬重谁呢?当然是不要抱什么希望!即使你看见他敬重谁,那多半也是形式而已!我们要提醒自己,跟这样的人交往,要适可而止。如果合适,则可以适度点醒点醒,让他好好敬重父母!
谈到这,虽然未对这样的人展开道德评价,但——
无论怎样,人这一辈子,对自己恩情最大的就是父母长辈,必须花钱、花时间、花精力,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好好地孝敬孝敬他们。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