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家书③胸中怀山河 奋笔书信念
2021-11-03 10:41
何功伟: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
何功伟(1915—1941),又名何彬,中共党员,湖北咸宁人。1935年积极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随即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任鄂南特委书记。1939年9月到湘鄂西区工作,任区党委宣传部长。1940年2月接任湘鄂西区党委书记职务。同年8月,湘鄂西特委改组为鄂西特委,何功伟任书记。1941年1月20日在湖北恩施被捕。1941年11月17日英勇就义,时年26岁。
何功伟被捕后在狱中托人带给父亲何楚瑛的第一封家书,是用热血、大爱、信念、生命写成的。字字情、声声泪,满满的家国情怀,满满的浩然正气。但是,信并没有被送到父亲手里,而是被交给了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陈诚。陈诚看后不无感慨:“我们国民党怎么没有这样的人才!”他在信上批了“至情至爱,大节大义,其伟人也”12个字,然后将信扣压。后来何楚瑛老人来狱中劝说儿子转变立场时,何功伟知道父亲没有收到信,又重抄了一遍交与他。
“儿不肖,连年远游,既未能承欢膝下,复不克分持家计。”自古忠孝难两全,谁不希望既能孝敬父母又能忠于职守呢?可是面对衰败的祖国、黑暗的社会,面对“敌人汉奸复从而构煽之,内战烽火,似将燎原,亡国危机,迫在眉睫”的境况,何功伟这样的有志青年不得不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担忧。
当年,何功伟怀着深深的愧疚感离开家,告别了父母、妻子。但他告诉亲人“然儿为尽大孝于天下无数万人之父母而牺牲一切,致不能事亲养老,终其天年,苦衷所在,良非得已”。我们常说家国情怀,那家国情怀究竟是什么?何功伟烈士的这封家书告诉我们:家国情怀就是根植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传承、精神食粮,是中国人特有的价值逻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从古至今概莫能外。即使敌人使上各种手段,威逼利诱,何功伟都无动于衷。
“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死去,死人也可在活人心中永存”,红岩的记忆中永远刻写着何功伟的名字。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何功伟烈士这种“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的豪迈气质都永远是铿锵作响的红色音符!
黄楠材:为国读书,为国扛枪
黄楠材(1907—1949),中共党员,重庆云阳人,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毕业。1928年在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女子师范学校、云阳中学等校任教,利用教师身份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开设“云开书店”,以此作为地下党联络点,出售进步书刊,秘密销售报刊《新华日报》《群众》。1949年被捕,关押于渣滓洞监狱,同年11月14日牺牲于歌乐山电台岚垭(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时年42岁。
什么是家国大义?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朴素家风?什么是革命者的爱情?黄楠材这两封短短的家书,以最朴实的文字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
川东行政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的四川地区省级政权机关)1951年10月27日给黄楠材同志的结论是“意志坚定,临死不屈”的革命烈士。作为普通人,黄楠材深爱着妻子李世荣,对妻子细心关切,温柔体贴,希望妻子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怕妻子担心,还说自己在狱中“一切起居饮食与家中并无多大差异。见面的朋友都很慈善和蔼,得着善良的待遇,一切均好,请你和一切亲友均勿挂念”。他牵挂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严管厚爱,嘱托妻子“好好抚育孩子”,期望孩子志存高远,能踏着父母的足迹“为国读书,为国扛枪”。
作为革命者,黄楠材希望妻子“完成未竟事业;保守党的机密;尽己所有支援组织;保护帮助同志;办好书店,交给人民政府;为国工作,还要代我做一份……”从黄楠材给妻子的任务中不难看出,妻子是可以信赖的、支持自己革命的伴侣。志同道合、情投意合,是黄楠材与妻子爱情的真实写照。
谈到爱情,人们有很多比喻。但在那峥嵘岁月里,它不是花前月下脆弱的浪漫,更不是感情冲动时轻许的诺言,它需要伴侣用一生的付出来承载。
有记者采访时问李世荣老人:“子女这么多,为什么不考虑再结婚?”老人爽朗大笑:“笑死人!怎么说那个问题,楠材要我代他做爷爷,所以孙子叫我爷爷……”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感受到这段印刻着“革命”二字的爱情在她心中的分量。
刘国鋕: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
刘国鋕(1921—1949),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被派到云南陆良(今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开展工作。1945年返渝,到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所工作。1947年11月,担任中共重庆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领导了抗议英帝暴行的全市示威游行,并发展党员,向农村输送干部。1948年4月,因被叛徒出卖而被捕,先后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1949年10月,刘国鋕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与狱中难友制作了一面他们想象中的五星红旗,准备迎接胜利。1949年11月27日,不幸在大屠杀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
阅读烈士家书时不难发现,大多数革命者都很有文化,也很有思想和情怀。透过刘国鋕平实的文字,今天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他发自肺腑的革命激情在涌动。
信中,刘国鋕对姐姐刘国惠说:“您过去的漫长的岁月,都消磨在家里。而这个‘家’,却是旧社会垂死的身躯上的一个烂疮。”刘国鋕出身大户人家,选择走上“背叛”家庭的光明道路,原因在于刘国鋕认为在这个家里是对意志的“消磨”。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确有过许多先进人物,他们“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级,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直到献出生命,刘国鋕就是其中的一个。
刘国鋕被捕后,刘家想尽办法营救,哥哥刘国錤甚至给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处长徐远举送上空白支票。面对莫大的诱惑,徐远举同意降低条件放人,只需要刘国鋕写一份认错书。令刘国錤没想到的是,刘国鋕仍然坚持“无条件释放,绝不签一个字”。他明确告诉哥哥:“就算我今天死在这,只要我的组织存在,我就等于没有死。”
营救彻底失败了。在走向刑场途中,刘国鋕口头吟诵了他在牢房中没写完的“就义诗”,那是一个年仅28岁的中共党员在生命最后一刻发出的呐喊!
“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这就是刘国鋕对信仰的坚守;“我们死而无愧”,这就是一个中共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
刘国鋕忠于自己的政治信仰,绝不玷污党的荣誉;他履行自己的政治誓言,为革命献身,死而无愧!在他心目中,党的理想、党的荣誉至高无上。
刘振美:不要存留一丝一毫的虚荣
刘振美(1916—1949),中共党员,四川叙永(今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人。1938年,任叙永报恩寺小学校长,联合进步教师出版《联合周刊》,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40年毕业于四川省立剧校,同年年底,因在剧团殴打特务,刘振美被认为是“危险分子”,并入狱一年又十个月。1945年春,在重庆创办“华美书屋”,1946年到上海创办“戏剧教育社”。1947年3月,被特务逮捕,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1949年11月27日,在大屠杀中殉难,时年33岁。
刘振美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新生活,有着“誓歼国贼野心家,生命何须问子牙;乐观主义心无畏,坐对铁窗吐笔花”的高尚品性。这一封热情洋溢的家书,真实地反映了刘振美被捕时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信里真实再现了渣滓洞监狱“无刑期”的情况。
信一开头,刘振美就向妻子描述了被捕后的情形。他由四川泸州乘货轮被押到重庆码头后,转到国民党特务称之为“小学”的望龙门看守所。这已是刘振美第3次入狱。
在给妻子的信中,刘振美十分感谢妻子为自己做的背心、短裤,虽然没有能在码头与妻子见到最后一面,有些“惘然不已”的难过,但妻子手工做的衣物相伴,使押解途中的刘振美感受到妻子的情意,从而更加无所畏惧。他告诉妻子,是爱情在支撑着他。他也叮嘱妻子“希您努力学吃苦,不要存留一丝一毫的虚荣,虚荣是女子的人格和节操最大的敌人”。
这封家书之所以难得,其价值还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当年国民党所谓的“感化所”的真实情况。从信中可以看出,刘振美不可能被“感化”,他对自己的前途已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人都有儿女情长,红岩烈士们也一样担忧自己的父母,思念自己的伴侣,牵挂自己的子女,心中充满安居乐业、长相厮守的愿望。只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千千万万人的幸福,他们只能夫别妻、母别子,多少不舍,多少祝福,多少嘱托,匆匆不能尽语,唯借一封家书遥寄相思牵挂,道尽家国情怀。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