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李奇微被志愿军痛打后 被迫提出一条窝囊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1-11-20 03:51:54
标题:
李奇微被志愿军痛打后 被迫提出一条窝囊建议
李奇微被志愿军痛打后 被迫提出一条窝囊建议
2021年10月28日 17:41:23
来源:
有历史
李奇微是一个传奇人物,在历任第八集团军司令中他活的第二长(1895-1993,活了98岁),第一是他的继任者范弗里特,活了100岁(1892-1992)。
他被美国朝野吹捧的最厉害,号称一上任就扭转败退之势,从此转入对中朝军队的攻势。
不过李奇微却也是历次指挥官中最敢于认怂的一位。他曾向美国当局提出过一项很窝囊的建议,令他的形象大大受损。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度号称要对朝鲜使用蘑菇的杜鲁门总统,居然批准了这项建议。
此事说来甚是曲折,最早要从沃克中将出车祸说起。
一、作秀的李奇微
1950年12月23日,在第二次战役中被志愿军爆锤的美国大兵们,已无心憧憬即将到来的圣诞节。恐慌弥漫整个军中,似乎志愿军像圣诞老人一样可以随时随地降临,不同的是,圣诞老人手中拿的是礼物,而志愿军手中端着黑洞洞的枪。
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对前线兵败如山倒的形势既怒且恨,他连连下了几道命令要求前线各师稳住稳住再稳住,但没能起到任何作用。沃克中将不得不亲自乘坐吉普车前往汉城以北,当面训斥那些不听话的师长、团长们。
沃克中将比彭德怀大九岁,但论指挥若定的意志力,他显然逊了不止一筹。历来兵败不可挽回,大将万万不可亲临一线。当年淝水之战,前秦大军被东晋冲动阵脚,大军后退之际,前秦主帅苻融乘马到乱军中呵止败兵,结果战马在乱军中倒下,自己也当场被杀。
沃克虽然着急,但现在最适合他的位置并非前线,而是他的指挥所。一旦上了前线,在乱糟糟的部队面前,他的作用不比一个连长更重要。结果,他在前往议政府的路上,被一辆急于南撤逃命的南朝鲜大卡车撞到,中将先生一命呜呼。
左为沃克中将
李奇微紧急由陆军助理参谋长任上,转调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一上任,就表现得令人耳目一新。
之前的美军高级指挥官,不要说麦克阿瑟,就连沃克中将都很少到一线去,即使去了,也是颐指气使,指东划西,对连队并没有多少观察和认知。沃克不顾一切上前线导致死亡,与他对一线特点不熟悉有很重要关联。
李奇微不一样,他一上任,就在肩膀上挂上了手雷,作出一番要与一线士兵共同出生入死的样子,赢得了军营内外的一致好感。每当去前线,他都在车上携带很多手套,以便见到保暖物资不足的士兵随时发放给他们。
之后,他又对第八集团军的各级长官进行了大换血。理由是,和中国军打了两个多月了,前线那些将军们居然连中国军的司令是谁都搞不清楚。从汉城撤退时,李奇微留下了一条半是示威半是讽刺的睡衣(也有说是军毯),上书“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官致敬”。他觉得如果能把这位司令官的名字写上,威慑力可能会更大,但前线的兄弟们谁也不知道中国司令叫啥。
大换血的幅度很大,李奇微一口气换掉了7个师中的5个师长,骑1师、第2师、第7师、第24师、第25师,都换了人。他还让部分陆军军官到海军中进行短期交流,让他们互相体验生活。
当然,他做的这些,别人也都能做。美国朝野一向很务实,不会因为他做些简单的事就改变对他的看法,真正令李奇微名声大噪的是他发明的磁性战术,以及他发明这一战术的过程。
李奇微的参谋生涯很丰富,习惯于细微处观察问题,也非常注重军事档案、战报、总结等资料。他翻看前两个月的各种资料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第一次战役(为便于理解,均采取我方通称,即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云山战役痛歼美军,至11月2日美军溃退,历时8天。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1950年11月25日发起攻击,到12月2日基本停止大规模战斗,后面都是追击,历时7天。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1950年12月31日战至1月8日,历时8天。
三次战役的持续时间都是七八天,明明志愿军当时已占尽主动,却没有进一步扩大战役规模,追击美军。这个时间绝非巧合。
李奇微结合各种情况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志愿军的补给条件,只能支持一个星期左右的攻势,也就是所谓的“礼拜攻势”。
基于这个分析,李奇微迅速做出一项令人吃惊的决定,在第三次战役结束不久、美军刚刚还狂奔逃命的状态下,立即发动了一场代号为“狼狗行动”的反扑作战。
为啥这么自信?李奇微断定,志愿军打了一个多星期,别看部队还在前线没退,但他们的粮弹已经消耗光了,没有力量进行反击。
李奇微这个行动果然取得了效果,通过“狼狗行动”,美军判明了当面志愿军的数量和番号,大概共有17.4万人,不足以继续发起大规模攻势。
由此进一步判断,志愿军不可能迅速向三七线发动进攻,美军不可能被打出朝鲜半岛。
当时杜鲁门总统派了个特使柯林斯随军行动,柯林斯得到这个好消息后,立即发电回华盛顿,杜鲁门如释重负地长出一口气,终于不用为退出朝鲜而担忧了。
白宫和五角大楼,以及坐镇东京的老将麦克阿瑟弹冠相庆,为选对了一个正确司令而高兴。
只是这些人高兴得太早了。
正所谓一顿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那啥五。李奇微虽然搞出来点新东西,但接下来的作战,狠狠地打了李奇微的脸。
二、彭德怀以进攻破进攻
狼狗行动之后,李奇微信心指数暴涨。志愿军无力反击,那就更加证明礼拜攻势是对的。接下来,李奇微又发动一场代号为“霹雳行动”的反扑作战。
“狼狗”既然能嗅出情报,“霹雳”就能把志愿军劈败。
不得不说,李奇微的想法真是太天真了。
志愿军确如李奇微所料,粮弹缺乏,后方补充的新兵也没上来,国内紧急调来参战的杨得志十九兵团还在路上,一线兵力还是第二次战役时的六个军(38、39、40、42、50、66军),兵力约21万人。
正在咸兴休整的九兵团,只有26军保有一定战斗力,但也只能出动8个团。
确实缺物资,确实有点疲劳。
但你李奇微就敢凭这个欺负志愿军?也太小看人了。
美国人把李奇微吹上天,认为他是用脑子打仗的,与麦克阿瑟、沃克他们不一样,不唯武器、唯火力论。但李奇微毕竟是美国人,与麦克阿瑟、沃克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认为志愿军饥疲之众,就好欺负。
接下来的事实,令李奇微出乎意料。
彭总对美军的反扑其实早有预料。不光是李奇微爱看战报,彭总也爱看战报。第三次战役我军虽然打胜了,但并没有歼灭多少美军——歼灭美军、南朝鲜军及其他仆从军共1.9万余人,相比第二次战役少了太多。
彭总在战役结束时就开始收着打了,美军怕是在玩拖刀计,诱使我军继续南进,拉长我们的补给线,再突然给我们打击。
实际上当时彭总有点多虑了,当时美军并没有什么诱敌深入的计划,基本上是溃退。但兵家就该如此,未料胜先料败,打仗只按自己的想法来可不对。所以,当李奇微发动霹雳行动时,我军并没有太被动,一线兵力都做了两手准备。
经过一番严密筹划,志愿军联合朝鲜人民军,发动了魄力惊人的第四次战役。
为何说魄力惊人?
一者,敌我兵力基本相当,我军21万人,加上7万朝鲜人民军,共计28万人。而美、英、南朝鲜等军兵力23万人,兵力对比上基本没有什么优势。而在火力上,志愿军处于绝对劣势。
二者,第二次战役以来,我军伤亡一直没能得到补充。如同一个人,刚经过一场恶战,肢体上的伤疤刚刚凝结,此时再打,伤害会更快、更大、更难以忍受。
但为什么还坚持要打呢?
如果我们不打,美军一顿反扑,不仅会吞掉汉城一线,很有可能会反冲过三八线,把战线再推回长津湖一线。那样的话,我们第二次战役付出的巨大牺牲就白白浪费了。
打的好处在于,以攻对攻,破了敌人的攻势,既能守住固有战线,又能为后方部队往前线调争取时间。
但一打起来,彭总发现有点不对劲,美军的部署变了。
美军最怕志愿军穿插分割,因此改变了以往兵分数路、在前线撒豆子的做法。这次进攻,美军主攻,南朝鲜军负责保护后方,前后咬合、左右呼应、防止穿插。
进攻队形居然也能摆成铁桶阵,李奇微家伙还是有一定水平的。
这个战术思想,像极了1947年孟良崮战役时,冈村宁次给蒋介石出的主意,叫国民党军以密集阵形对付华野的穿插分割。
可见兵法到了一定境界,不论何种文化体系,原理都是相通的。
三、汉江阻击战
双方司令官在谋略层面斗法,那么前线的仗打成什么样了?
第四次战役,有点像第二次战役,仍分东西两线。美军主攻方向是西线的汉江南岸,企图一举拿下汉城。
东线作为辅助进攻。
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但是怎么屯是有讲究的。彭总把韩先楚、邓华两个副司令员都派到了一线,韩在西,邓在东,分头迎击。两个副司令肩负的责任不一样,韩先楚在西面,率38军、50军主要是打阻击、防御,吸住美军主力。因为美军主要目的是攻汉城,他们肯定会投入重兵一直攻。
邓华则率39、40、42、66共4个军的优势兵力,在东线反击美、南朝鲜军。这个方向的敌人力量较弱,而且比较分散,有分割歼灭的机会。
设想是好的,过程呢?
50军和38军坚决地贯彻了志愿军首长的意图。因为他们是最吃重、最关键的。只要他们能守得住、守得长,把美军主力吸在这里,东线就能放心大胆地分割歼灭敌人。
于是,汉江南岸展开了一场坚苦卓绝的防御作战。
李奇微为了尽快打下汉城下了血本。他把美军擅长的火力压制作战搞到了极致,号称“火海战术”。进攻志愿军一个连防守的阵地,都不惜大炮、飞机、坦克进行协同,发射炮弹2000-3000发(数据源自军事科学出版社《抗美援朝战争史》)……
过程咱不细讲,一顿猛打,50军损失惨重,3个师打的只剩3个团还保持着完整的战斗力,其余几个团全都伤亡惨重。
韩先楚急令前沿部队调整防御模式,一线阵地不要摆太多兵,改成纵深配置,阵地也不要死守,实在顶不住,可以改成运动防御。50军局面稍稍改观,人民军一个军团又接上来补防,好歹稳住了形势。
但依然不容乐观。美军毕竟人多势众,仍然不顾一切地向我军阵地狂攻,50军实在顶不住,撤出阵地,留下38军在汉江南岸固守。
38军接茬顶,一直硬顶了23天。
当然以我军的智慧,防守绝不是死守,一边守还伺机反击。38军112师运用“大炮上刺刀”战术,把大炮拉出工事,和敌人的坦克群对射。炮兵部队还总结出集火突击的战法,把火力相对弱小的大炮集中到一起,重占轰击敌人的坦克群和工事,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50军打得尤其激烈,涌现出了“白云山团”这样的英雄部队。军长曾泽生回国后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对这支出身 军地方军阀部队的劲旅给予高度肯定。
西线防御战打得血肉横飞,美军进展极其缓慢,换来了东线重大胜利。
四、横城歼灭战
西线美军如同疯牛撞树,东线则如同散漫的羊群,进兵过程中越来越分散,尤其是南朝鲜部队,在李奇微加油打气之下不再畏惧志愿军,越跑越欢,慢慢脱离了主力。
这时,美、南朝鲜军已经有两个方向形成了孤军深入的态势,一个是砥平里,一个是横城。
志愿军内部围绕先打哪一部分敌军产生了争议。
主张先打砥平里的认为,砥平里全是美国鬼子,而且只有5个营,人少,好吃,一旦全歼,将会对怕死的美国人产生极大震动,进而撬动整个东线战局,迫使敌人全线撤退。
主张先打横城的认为,砥平里虽然敌人兵力,但交通更方便,如果两天打不下来,美军后续部队一冲上来,打成胶着战,就不利于我军了。反观横城敌人,以南朝鲜第8师为主,美军部队大约只有一个团,虽然人多,但指挥较混乱,如果当头打一闷棍,敌人肯定会陷入混乱。
彭总询问了前线部队意见后,最终决定,打横城。
方法几乎还是原来的一套,四个军的绝对优势兵力,当头猛击,侧翼、后方穿插。
我军每次打大歼灭战,几乎都会祭出暴走绝招。这次的暴走英雄是39军117师,该师一夜穿插30公里,平均行军速度也达到了5公里每小时,虽然没破纪录,但也着实惊人。
南朝鲜第8师果然一挨打就懵了,顾不上和美军协同行动,一窝蜂往后跑,结果被39军117师兜住屁股一顿猛打,部队彻底乱了。
117师349团穿插到位后,还发生了一件险到极点的事。
349团团长薛复礼刚开设好指挥所,亲自去看阻击阵地。刚翻过一个小山包,正往前走,突然听见侧后方有人在说话,他以为是自己人,也没管,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觉得不对劲,那些人说话怎么一句也听不懂?自己部队的兵大多是东北人,东北哪里的方言能这么难懂?他回头一看,心里突然一紧。
只见林子深处生了一堆篝火,火边坐着几个胳膊上系着红布条的士兵,地上散放着卡宾枪。薛复礼心中明白,这是从前线退下来的南朝鲜士兵。
他们显然也看见了薛复礼,之所以没对他开枪,是因为薛复礼现在一身美国造,头盔、大衣都是从美军手中缴获来的,这几个南朝鲜兵把他当自己人了。
薛复礼将错就错,干脆转身朝他们走去,一边走一边哼哼哈哈地假装说话,一边拿出手枪快速上了膛。再走几步,对准敌人就开了一枪,结果卡壳了。他调整了枪,又打了第二枪,又卡了。他镇定自若地取出子弹重新上膛,第三次开枪,啪地一声,一个敌兵中枪倒地。
其他几个兵一哄而散,连枪也来不及拿就四处乱跑,跑的慢的几个人,被薛复礼当场俘虏。
团长亲自俘虏敌兵,这种情况在世界军史上都很少见,但我志愿军就干得出来。
咱不是吹嘘这位团长有多英勇,重要的是这件事背后的规律,我们打仗向来不拘一格,往往能出人意料,这是我们能在逆境中取胜的重要原因。
横城之战,我军以四个军的兵力围追堵截南朝鲜第8师和美2师一部,全歼第8 师。配合作战的朝鲜人民军也大发神威,干掉南朝鲜第3师、第5师各一部。整个战役共歼灭敌人1.2万余人。我军伤亡4141人。
横城之战后,我军本因疲惫而导致的消沉情绪一扫而空,继续发起了砥平里之战。结果因为侦察情报有误,判断美军兵力过少,结果打成了遭遇战,后因美军援兵赶到,我军不得不撤出作战。
至此,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基本结束。
五、李奇微的窝囊建议
李奇微精心筹划的进攻行动,不仅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反而又让强弩之末的志愿军又狠狠吃掉一个师,虽说是南朝鲜部队,但毕竟都是自家人,丢一个师太肉疼了。
不光是这个,李奇微最恼火的是,完全摸不准志愿军的套路。以往他只知道志愿军善于打夜战、近战,善于爬山头控制制高点,善于穿插迂回。
没想到志愿军居然打阻击防御也这么狠,而且还能一边防御一边进攻,东线西线完全打成两种模式。
李奇微在战略层面又被志愿军狠狠地羞辱了。
第一阶段作战结束后,李奇微虽然在第二阶段作战中又接连发动了两次进攻行动,并且重新攻下汉城。但李奇微明白,汉城并不是自己攻下的,而是志愿军主动放弃的。
这时美军一线的师长们又开始蠢蠢欲动,想再次发动进攻。但李奇微严令各师不许擅自行动。
他在回忆录《朝鲜战争》中说道:“还是有迹象表明,敌人的一次攻势已迫在眉睫。所以,我十分重视对第8集团军严加控制,十分重视防止部队采取任何可能使我军落入圈套的、无计划的推进行动。”
第四次战役,是李奇微占尽主动权,以一比一兵力进攻中朝联军,却打得灰头土脸。李奇微的部队一共打了87天,伤亡7.8万人(中朝联军伤亡5.3万人),平均每天伤亡900多人,却只能推进1.3公里。
相比这样的代价,夺取汉城算什么胜利呢?
李奇微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因此,在第四次战役尚未结束时,李奇微便和麦克阿瑟唱了反调。麦克阿瑟一贯主张用强硬手段对付志愿军,哪怕是经历了前三次战役的巨大损失,他也不放弃强攻硬打。但李奇微很明白,这个倔强的老头已不是当年那位在太平洋战场令日本人闻风丧胆的战神,而是一个只会打嘴炮的老赌徒。
李奇微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表示,用军事手段根本无法解决朝鲜问题,并提供了一条建议,建议“尽快发展可靠的南朝鲜军队,使之有足够的力量接替联合国军担负的主要任务”(相关资料出自军事科学出版社《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卷)。
这个建议可以说相当窝囊。什么意思呢?美军伤亡太大,这样持续下去,来自国内的压力会把前线指挥官喷死。所以,李奇微开始考虑让南朝鲜军队冲到一线当炮灰。
简单地说就是,美国人打怕了。
参谋长联席会议把这个建议提交国家安全委员研究,杜鲁门无奈地批准。
有时候,胜利不仅是攻下敌人的阵地,而更是敌人在幕后的哀叹。
尤其是李奇微这样被敌人吹上天的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