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什么是中国? [打印本页]

作者: 惜晖    时间: 2021-11-22 17:46:29     标题: 什么是中国?

什么是中国?

2021年10月27日 23:42:20
来源:历史研习社



主讲人 :李零

*据李零教授演讲实录整理

中国古代看山水的时候,有一种“阴阳”的概念。我们看这张世界地图,注意一下中国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位置。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的旧大陆(整个欧亚大陆)就是中国所处的位置。从非洲撒哈拉沙漠起向东有一条干旱带,都是非常干旱的地方,由于中国西部的高原,所以干旱带是这样分布的。我们是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按古代的说法,我们处于阳面,他们(中亚、中国西部和北部)处于阴面。▼

我把这样的格局叫做“阴阳割分晓” ,这是杜甫当初登泰山的时写的诗,其实中国大陆也是有阴有阳。这里有一条红线从黑龙江的爱辉县一直到云南的腾冲,大家在中学学地理的时候,老师可能都讲过爱辉到腾冲的这条线。这是地学界的老前辈胡焕庸提出的,也叫“胡焕庸线”。可以看到这条线以西以北都很高,以东以南普遍很低。
汉代的《淮南子》一书讲过“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把撑天的柱子撞倒了,所以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水都朝东南流,成为这样一种地势,形成中国的三个台阶。中国古代兵法家一直讲“右背山林,前左水泽”,就是说西边和北边要高,东面和南边要低,从西北打东南是顺势,从东南打西北是逆势,往往逆势不能够获胜,这是兵法家讲的概念。▼

▲ 这条爱辉-腾冲线不仅是中国生态分布线,也是人口分布线,最初胡焕庸先生关注的就是人口分布线,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但是其实人也是向低处走的,从地图上可以看到,94%的人口都集中在爱辉-腾冲线的东南,西北只有6%的人口,西北部的面积其实比东南还大。

大家要注意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源也有流。现在的考古学界经常争论“什么是最早的中国”,从我们熟悉的商代殷墟时期向上推,可以推到二里岗,推到二里头,推到龙山,推到庙底沟,现在有的学者说,“最早中国是庙底沟中国”。其实他们谈论的主要是中国的背景,中国在什么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我们说“什么是最早的中国”,应该注意两个最基本的前提: 第一,既然讲中国,首先要有“国”的形成,要有国的出现;第二,要有“中”的形成。 如果国家根本没有形成,如在新石器时代,无所谓“中国”;在国家形成后,我们知道有很多小的国家,如果没有一个文明中心对周边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他们加入其中,构成中国的核心地区,那也还没有“中”的形成。
我们说的中国核心地区,大概就是我们后面要谈的《尚书·禹贡》里所描述的“九州”的范围。所以中国是在这样的两个概念下聚少成多、由小变大所慢慢形成的世界概念,我们古人叫做“天下”,当然那个天下只是古人心中的天下。
汉学家们中间有个有名的说法,叫做“解构中国”。中国这么大,中国历史这么长,他们对此很不满意,说“中国”是虚构的想象共同体,不可能这么长,也不可能这么大,要把它切割开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对照“Nation”一词来讨论,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讨论这一点,但我们应该说中国这么长、这么大不是虚构,而是历史形成的过程。
我们还应该注意 中国是一个文明漩涡。 漩涡是既有辐射也有辐辏,有些国族会被吸进来,有些国族会被甩出去,“中国”是对于四裔而言,对于蛮夷戎狄。中国对四裔有一种吸引力,所以周边很多族裔纷纷进入原来中心的地区,与中国融为一体,雪球越滚越大,造成我们说的“大一统”。其实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个,所以他们也是如此来描述古代的天下概念,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畿服图,但中国古代画畿服图不喜欢画成射箭靶的样子,不是圆的,是方圈套方圈的靶子。▼

文明历来都是由周边和中心共同构成,往往是搞农业的、种地的在里面,骑马、游牧、放牲口的在周边,航海的就更在外边。多种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多种生活方式也是相互补充的,彼此傍着发展。以航海来看,航海不是没有目标地向大海里航行,而是顺着海边溜,沿海发现资源的时候就会舍舟登岸。
跟这个情况非常类似的,农耕民族周边的骑马民族也有他们要靠岸的地方。北方胡骑南下会推进到长城沿线,草原也像茫茫海洋一样,长城沿线就是“海岸线”,对长城沿线既有吸引又有包围,形成四裔趋中,就像萤火虫看到光芒要飞进去一样。
四裔趋中是指他们的脸都朝向发达的地区,背后是他们起源的地方, 游牧、农耕民族彼此交融,就是在他们最接近的地方会形成一种过渡的形态,这些地方往往也是游牧民族最发达的地区,我国的四大边疆无不如此。

01 茫茫禹迹

下面我谈谈《我们的中国》的第一本书——《茫茫禹迹》。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阅读中国,行走中国”,想了解中国,要先在家里做功课,要读书。中国的地理文献中有四本书最有名,首先要说《尚书·禹贡》,《禹贡》是最重要的,就像讲天文经常要提到《尚书·尧典》一样。《禹贡》借大禹治水、巡行天下的故事,用他走过的地方来讲地理。古人把大禹走过的地方叫做“禹迹”,也就是禹走过留下脚印的地方,可是《禹贡》这本书不是讲政区的,而是以山川形势区分的九个地理板块(九州), 我认为《禹贡》讲的地理范围才是最早的中国。
当然这个问题有争论,究竟它描述的是夏代的地理视野还是商代的呢,还是西周时候的呢?仅从《禹贡》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是讲夏代的。这九个板块太大了,除了秦皇、汉武,我们很难想象有哪一个君王能够走这么大的一圈。所以过去顾颉刚先生认为禹是一个传说人物,而且他有一个很名的说法,大禹是一条虫,他认为《禹贡》是战国传说。但是王国维先生在清华讲“古史新证”的时候,有另外的意见,他认为禹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把《禹贡》定义为西周中期的作品。我们考古学界当然也有各种不同意见,我们这里也不能详细谈《禹贡》,《我们的中国》书里有我在北京大学的讲义,是带着同学们一起读《禹贡》的,可以供大家参考。
《禹贡》九州的巡行路线是以龙门口(河津、韩城间的禹门口)为起点,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的顺序转大圈,最后又回到龙门口,既包括黄河流域,也包括长江流域,与西周青铜器的分布范围差不多。西周和商代的情况不一样,《禹贡》里面讲的国族、姓氏都是可以和文献一一验证的,这是我们讨论古代天下的基点。

▲ 这就是刚刚说到的保利收藏的青铜器,器形和纹饰很明显是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铜器铭文提到大禹治水,而且描述的语言和《禹贡》书序基本是一样的。

▲ 这是《禹贡》的山川形势图。起点是黄河的龙门口,从冀州开始到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就是转到中间来,再转到梁州、雍州,再回到龙门口,大体是顺时针旋转的。大家可以看到,龙门口就是所谓的大禹治水的起点和终点,是司马迁的老家。龙门口右边是山西的万荣县,左边是陕西的韩城。黄河从内蒙古高原穿过晋陕峡谷奔流而下,一直被憋着,从龙门口出来后河面就顿时展开了。
《禹贡》描述的中华文明也是“两河文明”,就是我们的黄河和长江。如果加上其次的两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就是济水和淮河,这是最重要的四条大河。

▲ 龙门口

在《禹贡》这样一个范围里,住着很多不同的族,我们今天讲的56个民族和古代的族有关系。比如东夷的莱夷,恐怕是跟东北有关,南夷和淮夷可能与苏皖有关。汉代山东半岛汉化以后,东夷就专指东北和朝鲜半岛、还有日本列岛居民,就不再指山东的居民。而东北肃慎是通古斯各族也就是金人和满人的祖先。濊貊是朝鲜系各族的祖先,东胡是蒙古系各族(如鲜卑、蒙古)的祖先。
北方有北狄、北戎还有匈奴。赤狄是媿姓,与鬼方有关,是突厥系各族的祖先。白狄姬姓,可能与周人有关。北戎可能与姞姓的鄂有关。我们都知道最近鄂的考古发现在湖北、河南。匈奴可能与突厥系有关。
在西方,有所谓氐羌、猃狁、月氏、乌孙等等。姜姓之戎属于氐羌,是藏羌系各族的祖先。允姓之戎属于猃狁,就是灭掉西周的猃狁,他们可能与新疆的塞种(Saka)有关。氐是汉化程度较高的羌,他们很多住在四川,就是巴蜀,在东汉的时候把他们叫做西南夷。而巴跟百濮有关,蜀、西南夷都属于氐。
在南方,有所谓百越、盘瓠种、百濮、缅濮。百越是壮侗系各族的祖先,盘瓠种是苗瑶系各族的祖先,它们背后有东南亚的背景。百濮、缅濮等等,也与东南亚有关,有些民族是跨境民族。
既然这里住着各种各样的族群,那么像其他地方一样,古老的文明都会碰到所谓的“夷狄交侵”这样一种历史现象。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讲的夷夏之分,是以中央和边缘划分,谁占领中心谁就是华夏,谁属于四裔谁就是蛮夷。所以我们都曾经是华夏,我们也都曾经是蛮夷。夏商周三代都以“中国”自居,说自己住在“禹迹”,“禹迹”是个以夏地为名的符号,其实代表的是夏、商、周融为一体的天下。
夏为中心时,商是蛮族。商为中心时,周对商来说也是蛮族。商代时最倚重的三个地方首领,就是西伯、鬼侯、鄂侯,恰好是三大族系的领袖。当周为中心时,天下被重组,很多国族都迁离原地,所以司马迁用一句话形容:“子孙或在蛮夷,或在中国。”就是说同一祖先的族群,有的可能住在边邑,有的住在中心,其实,任何一族只要不在中心,都会被视为蛮族。夷夏之分,从我们的传统来看不在血缘,而在地域和文化。
任何文明中心都是被他们视为蛮夷戎狄的部族所包围,让周边的人羡慕、嫉妒,吸引他们,加入其中。不让加入,蛮夷戎狄会强行加入。我记得朱维铮先生跟我讲过,他有一个说法和我们平常讲得不一样,他说“先进难免挨打”。所以“夷狄交侵”是历史常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们中国是一个三要素(城市、冶金、文字)齐全的古老文明,考古学家擅长聚落研究,对文明的空间演变最有发言权。
现在的考古研究把中国文明越追越早,像龙山时代,确实在考古学界也有人说这是文明曙光,一些城市遍地开花,是国家出现和中心形成的酝酿期。但是在二里头时期才形成真正的中心。当然学界还有不同意见。
关于夏文化,因为有了夏的中心后,才能讲商讲周,中国古代文献和出土铭文出现“中国”这个词是在西周,有鉴于此,王国维先生写《殷周制度论》的时候对西周“大一统”十分推崇。夏商周原来是三个板块,最后归为一统,这是形成中国最基础的东西。而夏商周三分归一统,最后收齐的是周人。
所以我们要讲的第一个大一统,就是西周大一统。后面还有一个大一统,是秦汉大一统。秦汉大一统是制度的大一统,废分封,行郡县,车书一统,是政令和制度统一的大一统, 这两次大一统可以说是中国形成的基础。

▲ 岳镇海渎图
古人怎么巡行和找到一些地标作为整个天下的标志呢?我在书里考察过岳、镇、海、渎。有“五岳”、“五镇”十大名山,这十大名山不是国家地理评选的最漂亮的山,它们是跟九州的概念有关。中国环绕的海域被分成“四海”,刚才已经提到四条大河叫做“四渎”,古人就是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作为标志。历代帝王巡行天下要在这些地方立庙来祭祀,所以有十八个重要的庙,这十八庙我基本都去过。

▲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面唐代的铜镜,非常有意思,上面标了一圈八卦、十二生肖、方形的代表方泽坛的一圈水,可以看到这五座山是五岳,四面的水是代表四渎,然后配了八卦,有“天地成,日月明。五岳灵,四渎清。十二精,八卦贞。富贵盈,子孙宁。皆贤英,福禄并”的铭文。这面铜镜恰好表现这样一个地标的概念。
有意思的是北京大学最近出了一套秦代竹简,里面讲到黄帝九州、大禹治水两套地理概念,放在一起。复原一下就可以画成这个图。▼

图上配的数恰好是铜镜上大家看到的后天八卦,而且按照这个数,配成了一个横竖斜怎么相加都为15的幻方图,而且图上九州跟《禹贡》的顺序是完全一样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巡行的顺序是一样的。把四渎标在四个角,把五岳标在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和中间,这跟刚刚的铜镜也是一样的。这是我简单跟大家描述一下《禹贡》的一些基本概念。

02 周行天下

中国这样大的一个地域,古代没几个人可以走完,除了帝王。
古代也有一些其他的旅行家,谁爱旅行,谁不爱旅行?农民天天种地,不会旅行;工人都在作坊里工作,不会旅行;商人、军人、帝王会旅行,还有读书人会旅行。读书人要找工作,到处劝说帝王给他们一个官做,现在叫“跑官”,古代叫“宦游”。要旅行,就要走路。古代的路很多,最主要的几条路就是我们说的三纵一横,纵道和横道构成大十字,是地域的基本坐标。▼

可以看到地图上颜色最深的大十字,是穿过山西到洛阳再从洛阳到南阳,再到襄阳、荆州。像杜甫的诗《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的就是从四川走这条路,最后到中原来,出三峡口到荆州然后北上。这条路现在不是最重要的交通路线,但是我们都知道, 洛阳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中,穿过它的这道纵道和横道在古代是最重要的。
这条纵道,现在是从大同到太原,到太原后有两条路,一条去风陵渡,一条到晋城,要到洛阳去古代人最常走的不是风陵渡,因为到了风陵渡主要就是去陕西了,古人都是从晋城穿过太行陉(过太行山),然后到洛阳。到了洛阳,下面这条道,古代叫“夏路”,恰好就标明了这个大十字是夏的纵道。而商代我们都知道,它基本是沿着今天的京广线,也就是傍着太行山的东路,邢台、邯郸、安阳、淇县,往下走会到郑州。 为什么那么强调郑州? 因为郑州恰好是商大十字的交叉路口,夺取夏地要在这里继续向东,向东有偃师商城,有垣曲商城等等。垣曲商城正好卡住河南去侯马的路,而且是重要的黄河渡口。
最左边的大十字,从包头经榆林到西安(咸阳),这条道是秦直道,秦以此为高速国防公路,秦是从西边起家,要夺取天下必须先打到“泾渭之会”的咸阳(西安)。
这三个大十字很重要,而这三个大十字又共用一条横道,就是今天的陇海线走过的这条道,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王都,都在这条线上。

▲ 这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三条纵线和一条横线。我们可以看到夏、商、周不仅是时间上的概念,也是三个不同的地理区块,分别是夏板块、商板块、周板块,三个板块合一才奠定了咱们“中国”概念最基础的东西。而且可以看到三条线,北纬35°线我叫它“三代王都线”,41°线是农牧分界线,农牧之间反复争夺的,是38°线。

▲ 这张图可以看到周人如何夺天下,从陕西宝鸡地区(岐周)要夺取西安附近的丰、镐。可是它要东进必须解决后方,所以依靠的就是《尚书·牧誓》里讲到的八国,西边和南边最主要的就是藏羌系的氐羌族和跟巴蜀地区有关的一些族,这些族帮助周人,给了他们巩固的后方,他们才能夺取东进路线的枢纽,建立宗周。然后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冲出潼关、冲出函谷关,夺取天下,夺取商的板块。
上海博物馆的竹简恰好描述了它进军的路线。第一要把西北方向泾水上游的地区征服,第二要把济水下游的丰、镐两个国家灭掉,然后冲出关隘,之后要解决鹿国和崇国,要解决舟国(就是郑州、新郑附近的国家,把河南这一块解决),然后从于(河南沁阳)翻太行山,进入晋东南地区的耆,也就是黎国。所以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板块和夏板块),然后再夺取最后一个板块,把商灭掉,这样才有了夏商周三分归一统的结局。

▲ 我们看到现在的陕西八百里秦川,有汧水和渭水交汇的地方,有泾水和渭水交汇的地方,有洛水和渭水交汇的地方,有渭水和黄河交汇的地方,实际上周人就是一步步挪,从泾渭之会挪到洛渭之会,洛渭之会就是华山脚下,然后再冲出风陵渡(潼关),秦其实在周人的后院住着,住在汧渭之会,当周人不得不东迁的时候,秦亦步亦趋地踩着周的脚印重新完成了一次大一统,所以有周秦的两次大一统,大家知道,古人都是从陕西夺取天下,20世纪共产党夺天下还是从这里起步。
研究地理行走很重要。我刚刚谈到四种人是跑路最多, 其中秦皇、汉武之前跑路最多又著名的人物是孔子。 孔子一辈子都在做一个梦,就是周公之梦。当他年老的时候,说他做梦都梦不见周公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已经快死了。所以他一辈子都在做这种梦,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中国梦”,因为他想恢复西周大一统。王国维写《殷周制度论》的时候,他想恢复大清朝,他为什么反复讲孔子的重要性,讲西周大一统的重要性,原因就是他又开始重温“周公之梦”。但是他这个梦没有做成,谁把这个梦做成呢?是秦皇、汉武。这就是第二次大一统。
这样三位重要的旅行家(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我有兴趣追随他们,沿着他们走过的地方旅行。我不仅把孔子走过的所有地方都走了一遍,而且秦汉时候作为地标的祠畤,最重要的一些我也走到了,当然还有很多我们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这可能是要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去探访的。我们现在的旅游很多都是找漂亮的地方,不去这些破破烂烂的地方。但是我指导的学生们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想今后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孔子走过的路线,他是从山东的曲阜到河南的濮阳(卫),从濮阳到定陶(曹),从定陶到商丘(宋),从商丘到新郑(郑),然后再去淮阳(陈),上蔡(蔡),再到叶县(就是“叶公好龙”那个叶县)。他就是跑官的代表,但是这个跑官的代表跑了一辈子,只在山东和河南这两个省里跑,我分为两次,先在山东转一圈,再在河南转一圈,就可以把孔子走的路都走一遍。
孔子在这两个省里并不是到处都去,也就到过十个地点,他早年是去洛阳,就像我们现在同学考大学首先当然是希望考到北京去。不行的话,他是山东人,至少到临淄上大学,所以孔子其次又去了齐国,那时候他肯定是找最发达的地方。晚年失意的时候去了什么地方?虽然有八个地方,但他最主要的目标是两个,一个是晋国,一个是楚国。
我们读《左传》都知道,春秋晚期的超级大国就是晋国和楚国。他曾经想去晋国,他在卫国,就在黄河边,一过黄河就到晋国了,但是他被很厉害的徒弟子路拦阻,子路说老师你教导了我们半天,不能到坏人那儿做官,你怎么还要去?所以孔子没有渡过黄河。虽然山西人也是说孔子去过我们山西了,太行山还有“孔子回车处”,说孔子到了那儿一看,说山势太险要,我不能去,他就调转车就回去了。这实际上是后人的传说。我告诉大家,孔子是从来没去过山西的。
去大国的第一个梦(指去晋国)破灭后,他就想去楚国,最后他的终点是到了河南的叶县,也就是到了楚国的边防站,相当于边检进关的地方,楚国的执政官叶公跟子路打听了一下孔子的年龄,子路比较诚实,直言以告,说我们老师已经63岁了,这相当于北京大学退休的年龄。叶公嫌孔子太老,不用他了。孔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责备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我虽然63岁,但我很健康,还可以干很多事情?结果他从那里最后还是回山东去了,他这一辈子主要就是这样子。
下面这张地图,可以简单导游一下秦皇汉武。▼

▲ 秦皇巡狩封禅路线图

03 大地文章

在《大地文章》里,主要是讲我自己旅行的地方,对我来讲比较重要的是山西,一是因为山西是我的家乡,另外,上面提到的“大十字”,可以看到三大板块中间的板块是山西,所以山西特别重要。
山西的特点是,它的边界不是人为划定的,是“表里山河”,像个瓶子,北边瓶口朝着内蒙古高原,东边被太行山切开,西边被黄河切开,南边被黄河和太行山交错切开,这就是它独特的地理形势。这个地方是《禹贡》的中心,自古胡骑南下都是要奔着洛阳去的,为什么都要从山西去走?因为目的地是洛阳。就像北魏在大同定都,最后还是搬到洛阳去了。连慈禧太后逃难到陕西去都要从山西走。
实际上广义的太行山连着燕山山脉,像一个大S型,形成中国中国第二个阶梯,雾霾散不去,是被这个大S挡住的。虽然古代风水讲右背山林挺好,可惜雾霾散不出去。我很想沿着太行山走一遍,再沿着黄河走一遍。

▲先看山,太行山有“八陉”,八个咽喉要道,从北边到南边数,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大家最不熟悉的是蒲阴陉,我找了半天才在庄稼地里找到蒲阴的城墙。再向南是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军都陉就是八达岭长城所在的地方,飞狐陉就是从张家口去涞源一个狭窄的山口,蒲阴陉就是大同到张家口、保定必经的小城。这都是北魏皇帝从山西到河北来必走的路线。井陉,我们知道去太原一定要从这里进入山西。滏口陉,是长治地区到邯郸、邢台地区必走的,这里是商文化的发源地。白陉有一个宝泉水库非常漂亮,是从辉县到山西必走的。太行陉,前面已经提到,就是大十字上从山西到洛阳必走的路。轵关陉是从河南的济源去侯马必走的路。这是山西东边最重要的八个山口,胡骑南下以后会从这几个方向进入中原。
我还有一个愿望,沿着黄河的渡口走一遍,可惜这只是一个计划,我还没有都走到。这里可以提到几个地方:像走西口的西口渡;像柳林-吴堡的军渡,西汉的时候曾是西河郡所在;辛关渡,1936年红军东征去山西的时候,刘志丹战死在这儿;宜川-吉县的马粪滩渡,是阎锡山抗战时候的渡口;韩城-河津是龙门渡;韩城-万荣是1937年大批的八路军东征进入山西的渡口;蒲津渡是打捞黄河大铁牛地方;风陵渡大家都比较熟悉;大禹渡是灵宝这个地方,函谷关所在,大家都比较熟悉;茅津渡是三门峡,西周把虢国墓地都安在这个地方;垣曲(利民渡、济民渡等)这个地方有垣曲商城,既是渡口又是扼守去侯马的路口。我希望以后可以把这些渡口走一遍。
渡口很多,我只给大家看一下八路军东渡的庙前渡(韩城-万荣),一片河滩,河滩对面的山上就是司马迁祠。▼

我们要想了解中国,可以从你的家乡做起。 山西很大,虽然我跑了很多地方,从我的家乡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现代人的家乡观念都很淡泊了,但是我在老家插队落户住过五年,我对老家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我对我的家乡做过一番考察,我把它叫做“家乡考古学”。
我们的村子叫做北良侯村,我在老家的时候,在那儿挖出过一块北朝时期的碑,才知道我们的寺庙不仅仅是宋、元的寺庙,早在北朝的时候就有,叫做“梁侯寺”,后来毁于元大德癸卯年间的大地震。所以后来我才知道自己是地震灾民的后代。苏东坡说,“上党从来天下脊”,上党(长治)地区像是天下的一条脊梁,当然也有人不太喜欢它,阎锡山就说我的老家武乡县是“四大赤县”之一,是共产党在山西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武乡县在抗战时成为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至今仍然是一个红色旅游的有名地方。

▲这就是我的家乡,北良侯村,周边还有东良侯村、西良侯村、南良侯村,这里有石窟会和良侯店两个北朝石窟。这条路(今208国道)是自古从太原到洛阳的古道。北魏从大同迁到洛阳的时候,沿途传播佛教,所以有大量的石窟、寺庙和佛教遗迹。武乡一带实际上是以梁侯寺为中心,在涅水两岸有很多北朝时候的寺庙,是一个重要的寺庙群。像沁县南涅水洪教院,考古报告还没整理出来,那里出土了非常漂亮的石刻。
这是北朝时留下的石菩萨,在我们村,但是很可惜,被盗墓的人把脑袋给弄下来了。虽然这个脑袋没能拿走,但现在已经身首异处了。▼

04 思想地图

《思想地图》讨论了一些跟思想有关的内容。很多人都认为地理是非常直观的东西,是用眼睛看的,里面有什么思想吗?所以我在这本书里讨论了很多问题,但最主要的想法很多是跟唐晓峰老师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讨论是吴文藻、费孝通和傅斯年、顾颉刚关于民族概念的争论。因为中国那时候面临被日本入侵,傅斯年和顾颉刚先生都强调不要讲各个民族,中国只有一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而吴文藻、费孝通先生有国外人类学、民族学的学习背景,使他们比较关注每个族群的具体研究。当年由于政治的形势,傅斯年和顾颉刚的想法是比较占上风,而且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顾颉刚办了《禹贡》杂志,他在《禹贡》杂志里就讲了这个问题,特别不喜欢听“本部十八省”的说法(即秦始皇、汉武帝奠定的核心地区),他认为不能光用核心地区指中国,还应该包括中国的四大边疆。我和唐晓峰创办《九州》就是想接着顾颉刚先生的话往下谈。
唐晓峰老师有一个有名的提法,要研究“救国地理学”和“革命地理学”,所以这个《思想地图》最后一篇就是写“革命地理学”。原来《禹贡》学会旧址是这样,现在重新装修了变成北大法学院的院子,并没有保存原貌。
从革命地理学我们可以看到,周秦以来,中国的都邑都是西边比东边早,北边比南边早,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还是有差距的。南方的城市哪个最有名?就是南京(金陵),古人说金陵有天子气,被秦始皇镇住,五百年后才抬头。这其实是晋室南渡,定都南京,倒追历史讲出来的一个故事。他们说秦始皇故意把南京的龙脉挖断,所以五百年后才能重新兴起。
南京虽然是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城市, 但是南京的政权始终不能够统一天下,这并不是因为秦始皇真的把它镇住了,而是因为中国的地理重心,早期一直在西北, 它的背后有非常广阔的骑射游牧地带,时刻威胁着整个中国。离它太近不行,离它太远也不行。尽管宋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不断向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反而往北挪,最后竟挪到长城线上,就是北京。北京是和包头、呼和浩特一线的城市,都是走骆驼的。我小的时候,在繁华的鼓楼大街白米斜街,我们的小学门口,就卧着骆驼,可以知道北京是边塞城市,但中国最后几个王朝都定都在北京。
刘邦、项羽争天下,项羽就是不想在北方呆着,所以回了老家(彭城)。刘邦虽然也是楚人,但在陕西起势,夺了天下。朱元璋从南方造反,把首都定在南京,但永乐皇帝又把都城放到北京。洪秀全、蒋介石都定都南京,都失败了。孙中山从广东起家,蒋介石从江浙起家,他们都有南方秘密社会的背景,都以反清复明的思想路线来夺天下。蒋介石有青帮背景,孙中山有洪门背景,都是会党的背景。所以我们想到,历史学界现在一说农民起义,那不都是暴民吗?太平天国如今常常被学者否定,但孙中山、蒋介石都以法律规定不许诬蔑太平天国。为什么?他们要反清复明,从南方统一天下,把北佬的统治打垮,这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中国革命应了司马迁的话“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我们看到中国革命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一个破碎的中国重整河山。蒋介石想统一,没有能够做到,最后帮助蒋介石统一天下的是毛泽东。所以居然又应了司马迁当年的话。▼最后做一点总结。

中国,高地、低地各占一半,你来我往,互为主客,构成同一主题的反复变奏。中国各族,无论以四裔治中国,还是以中国治四裔,谁入主中国,都不会同意另一半独立。
清代中国是由本部十八省和四大边疆(满洲、蒙古、新疆、西藏)构成,这是满人的概念,也是蒙元帝国的遗产。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国,有朱元璋从南方造反;清朝,满人入主中国,也有孙中山从南方造反。
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借自“反清复明”的洪门。这一口号本是朱元璋发明。武昌起义,铁血十八星旗,象征九州十八省,但不包括四大边疆。因为那时候他们主要是想从清朝的统治中独立出来。但不久,孙中山恍然大悟,这根本不行。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中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和三大属地,十八行省之外加了四个省,东三省和新疆省,三大属地是蒙古、西藏和青海。中华民国的共和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我们今天的中国是从这儿来的,其实“五族共和”是非常古老的思想,并不是西方人讲的Nation,自古我们就是多民族的。
“五族共和”的观念,远在在先秦时代,秦始皇酝酿完成新的大一统的时候,就已经设计了一个“五岳共济”,就是前面我们刚讲过的“岳镇海渎”。这套东西是秦始皇他们在天下还没有统一之前,思想上领先,率先考虑到的,讨论五岳共济的问题,而且是五帝共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是承继自先秦时代五帝共济、五岳共尊的传统思想,而且 “五族共和”不是孙中山提出来的,而是满族人提出来 ,所以尽管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战争,但是他们总是谁都离不开谁,这是我们中国很重要的传统。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