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张九龄为丹橘鸣不平,写下一首诗,通篇大白话,却入选唐诗三百首
[打印本页]
作者:
潇潇雨
时间:
2021-11-28 03:18:35
标题:
张九龄为丹橘鸣不平,写下一首诗,通篇大白话,却入选唐诗三百首
张九龄为丹橘鸣不平,写下一首诗,通篇大白话,却入选唐诗三百首
2021-11-27 23:39
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唐诗三百首》无论从传播力还是影响力方面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
翻开《唐诗三百首》的目录,我们会看到排第一的是张九龄的《感遇二首》。
其中的第一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结尾一句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千古传诵,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
记得诗词大会上有位选手在飞花令环节中落败后,就以这句诗作为离场感言,得到了点评嘉宾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之前的文章就曾讲过这首诗,我们今天来讲讲另一首,同样是《唐诗三百首》开卷之作,却常被世人忽略。
《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是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在盛唐那个诗才辈出的年代,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不算突出,但在当时的文人中却有着极高的声望。
比如王维,因“伶人舞黄狮子”事件被贬济州,多次写信给张九龄,希望得到援引。
后来在他的帮助下,重返朝堂,官拜右拾遗。
还有和王维齐名的孟浩然,也曾给张九龄写过干谒诗,就是那首千古名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可见当时的读书人对他还是很信赖的。
可惜的是唐玄宗后期宠幸奸佞,张九龄也因此被排挤出京,贬为荆州长史。
根据史书记载,他在荆州期间,
“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
,《感遇十二首》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而这首《感遇十二首·其七》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借“丹橘的命运”,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哀而不伤,怨而不悱,历来为后世所推崇。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诗人开门见山,落笔便写丹橘。
前一句强调了地点,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南方一带的丹橘自古便是出了名的,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友游吴越》也曾言
“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
,橘园,荷塘,几乎囊括了江南的水陆风光。
而且张九龄是曲江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韶关,妥妥的南方人。
橘树是南方的特色,诗人也生于南方,托物言志之意不言而喻。
而后一句则通过节令,突出了丹橘生命力之旺盛,一个“犹”字看似普普通通,却将诗人的赞颂之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难道是因为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吗?不是的,因为丹橘本身便和松柏一样,有着抵御风寒的顽强精神。
诗人这里并不是平铺直叙地描写,而是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多了一层曲折,丰富了整首诗的意境。
丹橘经冬不凋谢,犹如松柏,本就值得赞颂,更何况它还“可以荐嘉客”。
可是一句
“奈何阻重深”
,便写尽了丹橘那种为山水所阻隔的无奈之情。
而丹橘的无奈又何尝不是诗人的无奈呢?
丹橘这样的佳果本应该荐之于宾客,受世人称赞,却因为山高路远,终究无法实现“荐嘉客”的愿望。
而诗人满腹才华,却无法施展,报国无门,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正因如此,他才会发出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的感慨,人生之命运,正如天地运转,周而复始,难以探究。
诗人这里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有遭受命运折磨的无奈,有伤感,也有看透命运的洒脱,旷达,婉转深沉,引人共鸣。
最后结句笔锋一转,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世人偏爱桃李,难道橘树就不能遮阴,毫无用处吗?
诗人以反诘的语气,结束全诗,表面是为橘树抱不平,实际也是在感慨自己的遭遇。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这里的桃李除了和橘树相对比外,还有门人弟子之意。
前面我们讲过张九龄曾引荐过很多人才,但是在他出事时,却无人相帮,世态炎凉,又增添了一层伤感。
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屈原的那篇被誉为“千古咏物之祖”的《橘颂》。
张九龄谪居之所荆州便是当年楚国的郢都,而《橘颂》是屈原被流放,即将离开郢都时所写。
遭遇相似,又处在同一片土地上,自然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张九龄这首诗也许比不上《橘颂》铿锵有力,但从整首诗来看,语言宛如大白话,感情却是跌宕起伏,令人玩味不尽。
杜甫曾评价他的诗歌
“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从这首诗中便可窥一二。
不知你们认为张九龄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