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孩子学诗但不懂诗的原因我终于找到了 [打印本页]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1-12-6 05:31:17     标题: 孩子学诗但不懂诗的原因我终于找到了

孩子学诗但不懂诗的原因我终于找到了               2021-12-05 22:01                    

                                       
小半在学习诗词的时候,之前会有这种情况,就是虽然所有的字词都理解了,也都能背了。但是问他对诗词有什么感受,理解到了什么,他就会语焉不详,说得似是而非。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原来是他对作者的生平和诗词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够,也就是不能做到“知人论世”。
比如读苏轼《食荔枝》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不了解苏轼被贬岭南的遭遇,就很难能体会为什么说苏轼的心境非常潇洒旷达。
这一点对我们今天来赏析李清照的优秀诗词同样重要。
李清照有一个荡气回肠的一生:她经历过年少成名、夫妻恩爱;她经历过深陷党争、夫妻分离;她经历过亲人故去、国破家亡;她也经历过千帆过尽、晚景萧条。而不同人生阶段则对应着作品不同的内容和风格。
我们在👉 上一篇文章 里介绍的《夏日绝句》,如果不了解“靖康之耻”的大背景,对这首诗的理解就肯定也是大打折扣。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接下来,我们就对照李清照的几段人生经历,来赏析她的几首代表作,一起体会“知人论世”对于学好古诗词的重要性。

李清照生长于自由开明的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还是苏轼的学生,不仅擅长写文章,而且还写点诗词,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文学修养也是没的说。
加上家里藏书又多,所以李清照从小才华过人,“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六岁的时候就跟着家人来到了汴京开封,汴京的文化熏陶,大大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便出手不凡,17岁写出来那首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如梦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在当时受到的赞赏也可以说是无以复加,文人学士一见面都会谈论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家里出了一位才女。
当时20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看到这首词,瞬间感到失魂落魄,他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倦卧晚起的少女,一醒来就担心海棠花遭到夜间风雨的蹂躏,问卷帘的婢女,海棠怎么样了?
婢女却没有心思来专门注意海棠,于是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还是老样子”。这跟她的感觉不同,于是她执拗地说,错了!错了!“知否,知否”,怕是已经绿肥红瘦,春色将尽了!
多么天真直率,而又多愁善感的心灵啊!年轻的赵明诚不禁悠然神往。
赵明诚想要一睹这个传说中的才女的风姿,正好前不久李格非还是太学的学官,是赵明诚的上司和老师,踌躇再三,他鼓起勇气去拜访这位旧日的老师。
赵明诚如愿见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这次会面的情景被写在了李清照的一首《点绛唇》中: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明明想见某个人,却假装跑开,担心被发现,心中又依依不舍,于是倚门回头,嗅着青梅掩盖自己的羞涩。多么娇憨淳朴,又多么烂漫泼辣!
可以发现,李清照的词作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画面感非常强。
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能走在一起,并非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多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选择,是标准的自由恋爱。

结婚之后,赵明诚会在回家之前,到热闹的相国寺市场,去淘一淘他们喜欢的金石碑文,还不忘给爱妻买一些她喜欢的干鲜果品,买回来之后,两人对着买回来的碑文一起欣赏把玩。这些古玩会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让他们享受只属于两人的小确幸。
小知识:
金石: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等。


可惜好景不长,宋神宗去世,哲宗亲政,再一次起用变法派人士,将那些反对变革的打成元佑党人,这些人不是被流放就是遭贬谪,其中就有苏轼,当然也包括他的学生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
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也受到了牵连,不得不跟着家人返回原籍。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是改革派,受到重用,赵家人依然留在汴京,于是夫妻二人从此相隔千里。这期间李清照写下了多首词篇,表达他对丈夫的思念。
21岁那年她写了一首感情真挚的《醉花阴》寄给赵明诚: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收到李清照的这首诗,感动不已,同时又觉得这首词写得太好了,想着自己能不能写一首超越李清照,于是冥思苦想,写了接近五十首,并将这首《醉花阴》放在其中,让自己的好朋友陆德夫选一首最好的。
结果陆德夫仔细读完后说:“只三句绝佳。”
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别具一格,语言新颖凝炼,可谓千古佳句。
从此赵明诚对李清照的才华心服口服。


后来,赵挺之与当朝权臣蔡京发生了权力斗争,因病去世,赵明诚不得不离开汴京,去了青州。李清照也跟着丈夫回到青州,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此时的李清照25岁。
在跟丈夫一起生活期间,她的内心还是得到了暂时的安慰,还将房屋命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夫妻两人在青州一住就是十年,这期间两人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在李清照的协助下,赵明诚也快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然而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李清照开始了她的飘荡人生,先是到镇江,后来随丈夫去了南京。本以为可以安定下来,没成想一场叛乱,赵明诚罢守江宁,被调任到了湖州,在去湖州的途中感疾,不久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
经历过国破家亡,亲人离世的李清照,大病一场。随后在浙东、绍兴、杭州投靠亲友,开始了自己独自漂泊的人生。
乱世之中,一人独自生活,并不轻松。她希望能找一个依靠,过上较为安定的生活,于是考虑改嫁。重新结婚,也是她新生活的开始,她想给自己一个机会。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第二任丈夫张汝舟不是赵明诚,他爱的不过是李清照珍贵的收藏。
当张汝舟婚后发现,李清照的财物早就遗失殆尽,就暴露了自己的本性,开始了家暴。
张汝舟的野蛮行径,李清照自然是难以容忍,毫不犹豫要求离婚。但是古代离婚哪有那么容易,几经周折这才离婚成功,而此时的李清照早已身心俱疲。

这期间她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与她早年所写的愁完全不一样,年轻时候的愁多少有些矫情,但此时的愁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家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愁,所以感情也更深沉哀痛。跟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得一拼。
那首著名的《武陵春》也是这段时期写的。
武陵春
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物是人非,无数的变故,无尽的苦痛,不知从何说起,话到嘴边,眼泪已经扑簌簌留下来了。

经历了这一切的李清照更加深深思念着赵明诚,她的感情随时随处都会被触发出来。
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甲寅这一天,她偶然打开了《金石录》,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她的眼前,于是她挥泪完成了一篇声情并茂的《金石录后序》。
这既是一篇书序,也是一篇对亡人充满深情的悼文,她在文章中说:
“今天突然看到这部书,好像又看到了故人。明诚的手迹就像新写成的一样,而他坟墓的树已经可以用两只手合抱了,想到这个怎么能不让我悲哀!”
不要说当事人和当时人,至今读来仍催人泪下。
她决定利用的她余生,完成《金石录》这件伟大的作品。
经过约十年的苦心劳作,于绍兴十二年(1143 年)前后,李清照将《金石录》校勘整理完毕,进献于朝廷。
《金石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金石学著作之一,这部书浸透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心血,也是他们美好爱情的见证和结晶。

随后的十年,李清照大隐隐于市,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她的《永遇乐·元宵》表现了这时的她历尽沧桑后平淡萧条的心境:
永遇乐
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最后,在72岁那年,她怀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死去。
EASTWEST
写到这,我想起谭正璧在《中国文学进化史》说的一句话:“ 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女性文学作家。汉之蔡琰,唐之薛涛、鱼玄机已属凤毛麟角,但不能占第一流的地位,只有女词人李清照却在有宋一代词人中占了个首要地位,独自博得个大作家的荣名。”
李清照为什么能以女子之身在宋代词人中脱颖而出呢?
后人对她有这么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她的才华,更是因为她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她从不认为自己是男人的附庸,而是坚信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活出一个女性的担当,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担当。
因为她把自己一生的荡气回肠和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都注入到了作品里,只要我们了解了她的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就找到了走进她的诗词的钥匙。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希望能对同学们理解李清照的诗词有所帮助。我也希望以后同学们在读其他作者的作品的时候,也要记得 “知人论世”
小知识: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参考资料:
《李清照评传》 陈祖美
《李清照》 徐有富
《李清照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章图片:搜集于网络,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