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解码地名背后:“巫”的传承
[打印本页]
作者:
惜晖
时间:
2021-12-8 17:18:07
标题:
解码地名背后:“巫”的传承
解码地名背后:“巫”的传承
2021-12-08 09:47
巫文化是世界范围内人类共有的原始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英国学者弗雷泽说: 人类较高级的思想活动大体上是由巫术发展到宗教,更进而发展到科学。在重庆巫山,2000年前就以“巫”名郡名县,以“巫”名溪名山,与“山”俱永,与“溪”共长,体现出根植于人们血脉中的浓重巫文化气息,并衍生出来浪漫的神女文化。
巫峡与红叶
一、巫山的得名与定名
光绪《巫山县志》记载,巫山以上古唐尧时代巫咸(尧帝的御医)而得名,晋郭璞《巫咸山赋》云:“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封于是山,因以为名”。关于巫山的具体位置,县志中又说:巫山,一名巫咸山,在今县南隔江三里,与南陵山并列。唐代张九龄有“巫山与天近,烟景常青荧”,即谓此也。今天的巫山县以巫山而得名,战国时为楚国巫郡,秦汉改郡为县,时名巫县。以后虽然属郡及辖区多有变动,但“巫之名终不易焉”。
其实,先秦时期中国至少有10余处先后被称作“巫山”的地方。为何今天只有一处?《汉书·扬雄传》记载了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扬雄祖先迁族经历:“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文中专门提及了“楚巫山”、“巴江州”。由此,“巫山”便成为重庆千古不变的专用地名。
巫山城市掠影
二、巫文化的本真与沉淀
1.巫师形象
巫师是文明因素的创造者和积累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巫师们从事着卜筮、祭祀、书史、星历、医药、教育等多方面的活动,他们孕育出了希望的种子,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2012年,在巫山红石梁六朝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两件体型硕大的巫师俑,让我们得以一窥1500年前古代巫师的形象及装扮。这两件俑头戴高冠,表情肃穆,口中似念念有词,手持长刀,手指特意刻划成六指,显得无比肃穆和庄严,展示了巫山地区汉晋时期巫文化盛行的风貌
现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巫山红石梁墓葬出土的巫师陶俑
2.大溪文化的葬式(距今约5000——6000年)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以巫山大溪遗址的发现而命名。大溪遗址是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其中屈肢葬的葬式具有巫文化内涵,屈肢葬是一种仿睡眠的姿势,是为了让死者安息;另一种观点认为,屈肢葬是仿照胎儿在母腹中的姿势,以便死者投胎转世。这充分表达了古人对人生的依恋。
大溪遗址墓葬
3.大宁河悬棺
巫山境内的大宁河沿岸有很多悬棺遗存。棺木横置在悬崖上的石缝中或嵌入崖壁上凿好的石框之中。对古人实行悬棺葬的原因也说法众多:一说是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孙后代富贵;二说是为了保护先人的尸体,不让人兽侵犯;还有一种说法是子孙为了尽孝,“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弥高者以为至孝”。这种习俗寄托着古人的孝思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大宁河悬棺
4.巫山神女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将巫山神女称为中华民族的美神、爱神。关于她的传说有“巫山云雨”和“助禹治水”两个版本,都表现出了一种民族文化中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情思。从文学的角度看,巫山神女是中国文学里一个鲜明的符号,并具有多重文化意义;从神话学的角度看,巫山神女是河流纵横的古地理环境和云缠雾绕的气候景观的化身,表达了古人对自然、人性的亲身感受和认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虽然“巫山云雨”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逐渐变为男女之事的代名词。但闻一多先生专门对此批判:“文明的进步把羞耻心培植出来了,虔诚一变而为淫欲,惊畏一变而为玩狎,于是那以先妣而兼高禖的高唐,在宋玉的赋中,便不能不堕落成一个奔女了。”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日,没有任何人将巫山神女与淫邪相联系了。
巫山神女峰
有学者将巫山地区形容为古老文化沉积带,巫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今天,保存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古代文化事象,或多或少变了形甚至变了性,但总能使人察见古代文化事象的影踪或者线索,正所谓“情与貌,略相似”。我们要做的则是“鉴古知今,熔今铸古,”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让古老的巫文化散发出持久的魅力。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 彭学斌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