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抗美援朝爆发后,毛泽东巧施奇谋,让台湾60万国军不敢妄动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1-12-25 07:03:33     标题: 抗美援朝爆发后,毛泽东巧施奇谋,让台湾60万国军不敢妄动

抗美援朝爆发后,毛泽东巧施奇谋,让台湾60万国军不敢妄动                                                         

2021-12-22 09:28                    
           在一九四九年以前,美国人无论是在经济上、道义上还是在立场上,始终是站在蒋介石一边的。当时蒋介石的对美关系策略集中在两点上:第一,争取美国的道义支持。第二,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道义支持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蒋介石曾经派遣胡适前往美国,要求美国对其在华地位公开支持。作为回应,罗斯福令美国国务院发表宣言,公开支持他。
经济援助也是如此,截止一九四九年二月,美国先后六次在经济上援助蒋介石:比如桐油贷款,两千五百万美元;滇西借款,两千万美元;钨砂贷款,两千五百万美元;加上最后的连续一亿美元和五亿美元的两次贷款,前后总计贷款六亿七千万美元。美国对蒋介石的支持态度,延续到了中国建国以后,进而延续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时。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爆发,二十六日,麦克阿瑟命令菲尔德和汉斯率领美军远东总司令部派驻台湾的军事联络组共九人前往面见蒋介石,并且开门见山:希望蒋介石尽快派出救兵,无论是向朝鲜还是大陆,以阻止战争局势进一步恶化。当时正在密切关注朝鲜战局的毛泽东明白,一旦美国侵略朝鲜,中国不可能袖手旁观。他在这一年八月四日的会议上说道:
  如果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们。对朝鲜不能不帮,必须帮助,用志愿军的形式,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毛泽东传》,第三册,第一千零七十一页
然而要帮朝鲜,就意味着中国极有可能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按照当时世界战后格局,走这一步极为冒险。一旦到了这一步,中国军队不得不用数量优势换取质量劣势。

诚如毛泽东在一九五零年十月二日草拟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所言:(我军)应当准备当着美国统帅部在一个战役作战的战场上集中它的一个军和我军作战的时候,我军能够有四倍于敌人的兵力和一倍半至两倍于敌人的火力,而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人的一个军。
然而,如果调动如此众多的军队前往朝鲜作战,东南方向势必空虚,蒋介石当时尚存的六十万军队,将对我们后方造成巨大威胁和掣肘,且不提还有美国支持。因此,在抗美援朝爆发后,如何确保我军在朝鲜战场之上安心御敌而无需顾虑后方,成为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一道题目。此时,毛泽东超凡绝伦的国际战略思维派上了用场,他巧施奇谋,终于让盘踞在台湾的六十万国军不敢妄动。

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日,二十四万志愿军将士浩浩荡荡进入朝鲜战场。至当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志愿军先后收复了平壤、咸兴、兴南,人民军收复元山时,抗美援朝先后取得了两次战役胜利,全歼敌军共计约五万一千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两军军民兴高采烈地庆祝胜利之时,重担却全部压在了毛泽东肩上: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圆满完成了使命。如今战争进入第一个转折点,需要毛泽东在最高战略层面上布置棋局了。
当时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任务有三个:第一,在最高战略层面,重新评估和定位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并用以指导实践。第二,在一般战略层面,即战争层面,重新评估战争局面。对当时的敌我实力、统一战线程度、优势劣势、各种威胁、战争指导思想等等方面进行彻底分析。其中,就包括盘踞南方、觊觎北方的蒋介石和他的六十万国军。
这段时间,根据毛泽东秘书后来回忆道:
  毛主席过着十分紧张的生活,他半个多月没有下床,就在床上工作、吃饭,睡眠极少。他每天批阅大量材料,有来自前方的战报,有来自各方面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毛主席必须根据各个方面的情况加以分析,迅速作出决断。——引文出处同上,第一千零八十九页

当时,蒋介石在后方蠢蠢欲动。在费尔德与汉斯携麦克阿瑟之命令抵达之后,蒋介石令赖名汤与刘廉前往迎接,随后,四人一行来到阳明山面见蒋介石。费尔德与汉斯向蒋介石详细汇报了朝鲜战争进展,蒋介石亲口告诉费尔德:
  得知战争爆发,我首先考虑用何种方法援助韩军,其次令五十二军进行赴朝作战的战时备战。
随后,蒋介石向麦克阿瑟复电,承诺将先派出一支三万三千人的部队,随后再陆续派出部队支援作战。同时,他下令其余部队加紧备战,着重演练渡海作战,随时准备反攻。
当以上全部压力都集中在毛泽东一人肩上时,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当时战局极为微妙,利益相关的三方,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任何一步行动都有可能打破这种平衡。
对于中国来说,抗美援朝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这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压力巨大:当时我们经历了太久的战乱,全国上下都希望拥有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用以休养生息。抗美援朝会破坏这种共同心愿,并且会进一步加重人们的负担,这种负担会对决策者造成巨大的内部压力。另一方面,是由外部压力巨大:我军综合实力和军备能力相对于美国都相当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则是我们很难承受任何战争进一步扩大的结果。

相反,对于蒋介石和他的六十万国军而言,我们的三个巨大压力就是他的三个巨大优势。其一,参加朝鲜战争,有可能实现他的夙愿。其二,可以进一步获得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其三,如果战争进一步扩大,甚至引发了苏联和美国的冲突,他就可以在东北或者东南沿海趁机开辟第二战场。
但是,当时这种复杂的局面,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到毛泽东的分析和决策,他超凡绝伦的战略思维,一眼就洞察了问题的本质:美国。当时,他对朝鲜战局的发展前途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
  战争仍然要做长期打算,要估计到今后许多困难的情况。要懂得不经过严重的斗争,不歼灭美军至少四五万人,朝鲜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引文出处同上,第一千零九十五页
毛泽东做出了精准的判断。蒋介石和他的六十万国军虽然始终是个威胁,然而他们过于仰仗美国。因此,只要在战场上进一步打击美国,西方势力内部势必出现动摇,动摇就会产生分歧和矛盾,届时,作为美国提线木偶的蒋介石,也必然服从美国的指示,绝对不会轻举妄动

然而打击美国谈何容易。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的确对美军造成了巨大打击。当时部署在朝鲜半岛的美军部队不超过十万人,仅在这一次战役中就被我军俘虏、击伤、击毙共计两万四千余人。但这个战绩根本无法反映两军的真实战力水平。
其一,麦克阿瑟的战略决策严重失误。据他估计,当时投入战场的中国军队不到七万人,而实际已经达到三十三万人。这一错误决策的直接后果是,联合国军过于轻敌冒进:美国骑兵第一师第二团和土耳其旅十小时急行军四十五公里(直逼志愿军第一一三师十四小时急行军七十余公里的记录);美军第二师、第二十五师用时不到十二小时,分别从风鸣里急行军至新兴洞以南,从西松急行军至桂林洞,这两条急行军线路直线长度都接近四十公里。在如此傲慢的心态下,和如此高速的行军之中,战斗力必然无法保证。
其二,被歼灭的美军部队,有至少一半都不是精锐,而是诸如土耳其旅、第二十五师二十四团(黑人部队。战斗素养低下,战斗力差),以及英军第二十七旅(也被计入歼灭美军数量)。麦克阿瑟自然傲慢,但也不会一直对现实视而不见。第二次战役联合国军失败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支小小的军队(指美军部队),在目前的情况下,事实上是在不宣而战的战争中面对着一个巨大的国家(指中国)。——《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第四百六十页。

毛泽东深知,如果美国清醒过来,开始重视志愿军部队,再想对美军进行如此致命的打击就极为困难了(我军硬实力不足,以及朝鲜半岛狭窄,无法充分发挥我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进行的大范围调动、迂回和敌后作战等打法)。这种局面之下,如果换作一般的军事家,极有可能为了求稳而保住战果,变主动进攻为防守,以观其变。然而,毛泽东不是一般的军事家,而是军事天才,他权衡了各种可能性之后,出人意料地放弃战略防御的战争手段,而是选择即刻出击、战略进攻,一举越过三八线,从而进一步打击美军,同时顺带达到遏制蒋介石的目的
只要我们略加思考就不难看出,毛泽东当时做出这个决策,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放手一搏并不困难,历史上许多指挥官和军事家都曾经武断地选择放手一搏,比如拿破仑在滑铁卢,腓特烈二世在柯尼斯堡。但是困难在于放手一搏之后,该怎么办。战争不会因为某位军事家放手一搏,就奇迹般地胜利或者结束,任何军事决策的水平都必须用结果来评价。
越过三八线的战略决策,在事后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杜鲁门和麦克阿瑟根本没有想到志愿军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决心和战斗力。麦克阿瑟立即命令全线联合国军撤退(《朝鲜战争》中部,第一八五、一八六页),杜鲁门立即召开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美国国会原本已经批准拨付给蒋介石的十亿美元贷款,以及准许蒋介石派兵参加朝鲜战争的两项决议,经过再次表决被否定了,而其中的关键人物,正是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迪安·艾奇逊

艾奇逊是典型的美国鹰派人物,行事强硬,是摩根索国际理论的忠实执行者。他身后是以华尔街、摩根为首的美国东部财团,麦克阿瑟与他一路;杜鲁门身后是美国中西部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两人原本就比较对立。新中国成立前,艾奇逊尚且勉强支持杜鲁门,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后,迫于战事不利,艾奇逊开始加紧反击杜鲁门。他认为继续支持蒋介石已经无法再对美国的国家利益带来积极影响,但杜鲁门迫于美国对蒋介石长期以来所持的立场的一致性而继续支持蒋介石。
最终,二人之争还是要由既成的事实来裁决。联合国军在战场上的糟糕表现,使得艾奇逊的观点在美国国内占了上风,杜鲁门不得不一面应付蒋介石,一面应付反战声音愈发高涨的美国民众,和来自国会的压力。最终,艾奇逊赢了,杜鲁门和蒋介石,输了。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蒋介石用以支援朝鲜战争的第五十二军早已准备就绪。他不断询问麦克阿瑟,自己的部队何时飞抵朝鲜。麦克阿瑟在这一天夜里急电杜鲁门,杜鲁门召集了柯林斯、布莱德雷、艾奇逊和英国特使进行商讨。最终,柯林斯、布莱德雷赞同支持蒋介石出兵,而艾奇逊和英国方面坚持认为,一旦支持蒋介石出兵,战争的性质就会彻底变化,届时美国将没有能力去面对志愿军接下来的任何行动。此时,杜鲁门也已经倾向于支持艾奇逊的想法。最终,杜鲁门致电蒋介石:取消五十二军的支援行动。


作者: 白乙    时间: 2021-12-25 14:19:32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