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58年获特批授上将军衔,毛主席: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10年成立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1-12-31 07:10:11     标题: 1958年获特批授上将军衔,毛主席: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10年成立

1958年获特批授上将军衔,毛主席:没有他,新中国至少晚10年成立                                                         2021-12-30 14:56                    
                                       

1958年,毛主席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央的申请:为李聚奎单独举办一场授衔仪式。此时,距离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仪式已经过去了三年。对于这一申请,没有人可以确定最终结果如何。按照授衔的先例,此事要经过开会商议,再做定夺。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毛主席竟大手一挥,当即表示同意,并且大赞道:“没有他,新中国的成立起码要推迟十年。”

在毛主席的授意下,李聚奎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他也成为新中国最后一位被补衔的将军。

那么,李聚奎为何错过1955年的授衔?他又为何会在授衔仪式过去三年后,被增选为上将?李聚奎究竟为我党我军做过什么,能让毛主席爽快答应授衔申请并对他大加赞赏呢?

救了彭德怀

李聚奎的名字源自一句诗“聚是天上月,散是满天星”。聚,是凝聚。奎,是奎星。这个名字,似乎也昭示着他一生的命运。生聚别离,永散光芒。有意思的是,这个名字是后来他自己改的。

1926年,一个月明星疏的夜晚,李聚奎和几个同乡,相约来到了家乡湖南省安化县的一处征兵报名处,在一张报名表上,写下了“李聚奎”三个字。从此,安化县西坪村少了一位叫李新喜的年轻人,革命队伍里多了一位叫李聚奎的好战士。之所以改名,正和他为何半夜偷偷摸摸来报名的原因一样:防止被父母发现,横加阻拦。

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老百姓中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叫“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尤其是他的父亲,一直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为此,在李聚奎7岁时,父亲便东拼西凑把他送进了私塾。

然而,李聚奎却在大革命的浪潮中,渐渐产生了从军报国的理想。尤其是在听闻叶挺将军在北伐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后,李聚奎“男儿何不带吴钩”的情结越来越重。于是,他瞒着父母,改名换姓,加入了北伐军。

实现参军梦想的李聚奎,平时干活勤奋,战时作战勇敢机智,常常是在冲锋时,担任排头兵。凭借出色的表现,一年后,李聚奎升为班长。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李聚奎对北伐军的信念发生了动摇。“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中,无数共产党员惨死在国民党军的枪口下。而李聚奎,一向是对共产党颇有好感的。他的这份好感,主要源于彭德怀将军。

为了通力合作,一致北伐,很多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以共产党员的名义,加入了国民党。彭德怀正是担任李聚奎原部队整编后的湖南独立第5师1团的团长。彭德怀带领下的5师1团,和别的团很是不同。北伐军中,老兵殴打新兵,干部开小灶的事例屡见不鲜。但是彭德怀却明令禁止这些行为,并且身体力行地爱护手下的士兵,和士兵同吃同住。这样的彭德怀,让李聚奎很是爱戴。在他心里,共产党的领导和国民党是不一样的。

同时,李聚奎也给彭德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李聚奎曾救过彭德怀的命。国共合作破裂后,李聚奎对国民党军大失所望,于是选择追随彭德怀参加了平江起义。起义后,军队退到白沙休整。

有一天,彭德怀正在讲话,队伍前排有一个士兵突然冲了出去,卸下警卫员的枪,对准了彭德怀。事发突然,所有人都僵在了原地。只有李聚奎反应迅速,几乎和企图谋反的士兵同时做出了动作,迅速将其扑倒在地。之后,这位士兵被大队长黄云桥当即枪决。

历史的车轮可能会在某一个瞬间,因为一件偶然的事,一块蹄铁,一匹战马,一位将军的生死而突然转向。历史证明,李聚奎奋力一扑,救下的不仅仅是彭德怀

平江起义后,李聚奎继续跟着彭德怀一路转战至井冈山。

前头捉了张辉瓒

1930年12月,蒋介石趁着红军内部出现“左倾”错误思潮之际,率十万大军进犯鄂豫皖根据地。虽然力量对比悬殊,但是这场战事在毛主席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最终以红军大获全胜结束。之后毛主席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首诗。诗里有这样一句“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毛主席的一首诗,让蒋介石麾下第18师师长张辉瓒史册留名。当然,他留下的,是恶名。而捉了张辉瓒的,正是李聚奎。当时的李聚奎任红一军第27团团长。

12月28日,天还将亮未亮时,敌前总指挥张辉瓒亲自率部向五门岭进发。红军部队早已在沿线设下了埋伏。一场激战不可避免得发生了。战斗中,第25团团长王玉洪中弹受伤,李聚奎在大厦将倾时顶了上去。能打仗的李聚奎,最终全歼敌方戴岳旅和一个增援团。并且乘胜追击,直捣张辉瓒指挥部。被逼到家门口的张辉瓒垂死抵抗,妄图打开一个缺口突围。在这场围歼中,李聚奎腿部中弹,仍然坚持不下火线,最后有了毛主席那句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之后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李聚奎又得一名敌军师长进账。在得知李聚奎活捉国民党师长李明后,聂荣臻甚至难按激动,抱起了李聚奎。

两次活捉国民党师长的经历,让“李聚奎”这个名字,在彭德怀心里,更加不一般。

红一师师长

1933年6月,因战事需要,原红三军下辖的第7师,第9师被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这支部队生来肩负重任--作为先遣部队为大部队开路。如此,红一师师长这个职位,注定是个考验人的职位。时任红一军军团长的林彪更是在用人上很挑剔。

正当所有人踌躇难决时,彭德怀提供了一个人选:李聚奎。李聚奎虽然有过活捉敌人师长的光荣战绩,但是在从不缺将帅之才的红军队伍中,还排不上大名号。林彪只是知其名,不知其人。出于对彭德怀的信任,林彪决定见一见李聚奎。林彪是个爽快的人,说话如单刀直入,见到李聚奎,开口就问:“你觉得红一师的师长,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师长?”李聚奎丝毫不怯阵:“红一师的师长,就是红军的第一师长。”短短的两句对话,林彪当即敲定,红一师的师长,就是李聚奎了!

而李聚奎,也没有让彭德怀和林彪失望。

强渡大渡河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红军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荡气回肠的战略大转移。1935年5月,红军行进至大渡河,准备通过大渡河入川。但是,要渡过自古以来以天堑著称的大渡河谈何容易。红军将士抬头是峭壁高山,地头是险流湍急。“太平天国”运动中,翼王石达开就是命丧于此。蒋介石企图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红军到达大渡河之前,国民党川军第24军主力部队已经奉蒋介石之命,在河左岸设立工事,准备将红军一举歼灭。为了摸清蒋介石部队在大渡河两岸的军力部署,李聚奎领导下的红一师,作为先头部队,于5月24日,星夜急行军,赶到了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经过调查,李聚奎确认此地仅有国民党两个连队驻守。红一团团长趁敌人不备,发起进攻,最终将这一地区完全控制。翌日,李聚奎来到安顺场勘察敌情。他在望远镜里看到不远处的河边有两条小船,心中不禁大喜,这两条船真是雪中送炭。

实际上,国民党守军已经事先将渡河工具全部撤走了。可守军中,偏偏有个爱好饮酒作乐的营长。这位营长判断红军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来到此地,半夜偷偷跑来纵情酒色来了。这两条船,就是这位敌营长的“作案工具”,却成了我军的天作之美。

可是,大渡河天险,红军中没有可以驾驶小船的人。于是,李聚奎想到了当地的老百姓。本以为要费一番周折,没想到,当地的船夫竟都竞相报名。原来,当地百姓,已经是“苦国民党久矣”了。见到红军来,就像是见到了救星一样。李聚奎不禁感慨万千。

选定船夫后,还需要选出士兵跟随船夫一起到河对岸去,抢占敌军的防御工事。

最终,17名勇敢的士兵组成了渡河的突击队。早上7点,行动开始。对岸的川军发现红军的渡河先遣小队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小船在湍急的河水中摇摇摆摆,面前是敌人疯狂扫来的子弹,背后是战友的冒死支援。17名勇士,边前进边进行反击。快到达对岸时,川军向渡口猛烈反扑。红一团团长杨得志顶住压力,在后续部队的增援下,最终实现了对川军火力的绝对压制。为部队开路的勇士到达了对岸,紧接着红一师全军到达对岸。交战之后,渡口被我军控制。随后,红军大部队渡过了蒋介石眼中这道不可逾越的天险。

在这次强渡大渡河战役中,如果没有李聚奎率领红一师冒险为全军将士拿下生死攸关的渡河立足点,红军的命运可能会由此转向。长征结束后,提起强渡大渡河战役,周恩来更是盛赞红一师下属红一团为“天下第一团”。

鞠躬尽瘁

1936年10月,随着三大红军主力部队胜利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此后,李聚奎升任第十一军参谋长,调防河西走廊地区,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战。由于种种原因,西路军在1937年初,全军覆没。幸存下来的李聚奎深感自责和痛心。但是,他绝不会被打倒。

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李聚奎穿上一件破旧的皮袄,拿上一根打狗棍和一个指北针,踏上了寻找党中央的路。一路上,不仅是风餐露宿,要靠喝雪水,讨干粮维持生存,还要躲避国民党的搜捕。两个月后,李聚奎终于回到了红军的大部队中。此时,他已经是踏破铁鞋,行进了上千公里。

在之后的峥嵘岁月里,李聚奎继续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作战,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建国后,李聚奎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最主要的干粮--炒面,就是源于李聚奎的灵感。当时入朝作战的士兵缺衣少粮,“粮草官”李聚奎想到了土地革命时期,军队被打散后,自己在寻找大部队的路上,收到过百姓施与的一种吃食,扛饿,方便保存,正符合现在志愿军的需求。这种吃食经加工改造后,成了志愿军战士手中最宝贝的干粮--炒面。

1955年,为了工业发展,国家成立石油工业部。李聚奎受周总理之命,从部队转调到地方,任首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在大西北的广袤戈壁中,戎马半生的李聚奎继续为新中国的经济事业奔走。

正是因为此,李聚奎没有出现在解放军第一次授衔的名单中。

1958年,因工作需要,这位革命的“一块砖”被调回部队。中央很快向毛主席申请增补李聚奎为上将。本以为要历些时日,经过多方讨论再做决定,结果毛主席当即拍板,并说道:“没有李聚奎,新中国的成立起码要推迟十年啊。”

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这位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卓著功勋的将军,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惦记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子女,更不是金钱地位,却是自己的入党介绍人贺国中。

那个夜晚为读完入党宣誓词而点起的6根火柴,照亮了李聚奎一生的路。而李聚奎,照亮了今天千千万万个为国家和民族崛起努力奋斗的人的路。

人不会永生,但精神薪火相传!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