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51年毛主席看完一封信后,下令将开封市委书记双开,这是为何?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2-1-2 14:10:39     标题: 1951年毛主席看完一封信后,下令将开封市委书记双开,这是为何?

1951年毛主席看完一封信后,下令将开封市委书记双开,这是为何?                                                         2021-12-30 13:23                    
              1952年,河南省委突然在2月12日公布了一则令人震惊的通报,宣布对河南省委常务委员、开封市委书记戴季英进行开除党籍与革除公职处理。
22日,《人民日报》全文随之刊登了这一则决定。自此以后,戴季英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几乎无人问津。
如此就被双开了,不免让人好奇和惋惜。他21岁入党,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无论是兵员的扩充,还是根据地的建立、巩固与御敌,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1年戴季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才造成被开除的结局,毛主席还曾在大会上就此事而进行过公开批评,那他到底犯了什么不可原谅的大错?

一、21岁入党,屡立战功被毛主席表扬
湖北黄安(今红安)县是革命摇篮之一,被称为“将军县”。陈锡联、韩先楚、郭天民等8位开国上将和200多名将军便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此外,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等亦都是红安人。
1906年,戴季英也降生在了红安县。受党的影响,他1926年入团,1927年入党,并在同年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年仅21岁。
当时,戴季英被任命为暴动总指挥部的成员之一,还兼任了七里区农民义勇队的总指挥,地位非同一般。因屡立战功,表现突出,他到1933年时就出任了25军政委,成了开国大将徐海东的搭档。
抗战全面爆发后,考虑到戴季英曾在鄂豫皖地区活动过,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一定的威望,中央决定让他回到故地,继续参与领导敌后战场的建设。
虽然只是高敬亭的助手,但戴季英依然表现优异,同高敬亭一起组建了新四军第4支队。
1939年5月,在张云逸和徐海东的带领下,包括第4支队在内的江北部队向皖东地区进发,旨在津浦路西和路东一带建立起敌后战场。

然而,高敬亭于同年6月就被错杀了,原第4支队也拆分成了两个支队,一个是徐海东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委的新第4支队,另一个则是由罗炳辉领导的第5支队。
徐海东病重期间,戴季英出任了代理司令员,实际负责第4支队的作战和敌后战场的开拓。
此后,津浦路西和津浦路东成功被开拓,江北部队发展到了7000人,向皖中、皖东敌后前进的战略部署初步完成,给创建皖东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这些之外,第4支队在这一地带的发展还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可以北与八路军协同作战,东同苏北新四军部队取得联系。
1945年1月,毛主席在与郭述申等谈话时,肯定了江北部队的活动,同时也间接地表扬了戴季英等人。
2月15日,在中央党校五部、六部的报告会上,毛主席直接点名表扬戴季英,将他与王震并列起来,足以见得戴季英在毛主席心中的位置。
同月,八路军河南军区成立,王树声担任司令员,戴季英被任命为政委,继续带着河南人民抗日军队和第3、第4支队同日军作战,不久进入了豫西伏牛山区,组建了党的各级组织和抗日民族政府。

日本人走了以后,戴季英被提拔为中原军区副政委、军区第一纵队政委,同王树声一起扼守中原要地,对中央在东北与华北战场上的战略部署都立下了大功。
解放战争在1946年爆发,面对数10万国军的来势汹汹,戴季英与李先念、王树声、郑位三齐心协力,一边进行战略转移,另一边牵制敌人,一战而震惊中外,毛主席给予了充分肯定。
周总理赞扬:“有你们在这里,蒋介石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有功有过,尽管戴季英在战场上有着很杰出的贡献,不过做官却不怎么样,且在历史上犯过错误。
二、错杀革命同志,差点活埋刘志丹
同徐海东一起领导红25军期间,戴季英犯了许多的个人错误。
就在鄂豫皖的形势一片大好之时,25军收到了临时中央政府发出的“整肃”命令,戴季英在七里坪对这一政策进行了扩大化,造成了25军被严重削弱,加之反动派的不断“围剿”,让伤亡惨重的25军不得不孤军北上,在1934年11月便开启了长征之旅。
除此以外,“赤安事变”是戴季英一生都难以绕开的错误。
受中央指示,刘志丹带着26军、27军一路攻城拔寨,在1935年2月后成功地建立了西北根据地。

同年9月25日,25军抵达陕北延川县永平镇,与刘志丹部队会合。然而,在这欢庆的背后,危机却正一步步地蔓延开来。
25军、26军和27军不久合编为第十五军团,刘志丹出任军团长,徐海东任副军团长,戴季英则被任命为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局长。
此时的肃反运动扩大化还没有被及时制止,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党政高级干部很快在运动中被逮捕了。
作为军团长的刘志丹处境最为艰难,差点就被活埋,还好在中央及时赶到,事态才没有进一步恶化。
但是,戴季英、朱理治、聂洪钧为首的肃反委员会所下达的命令和肃反所激起的“赤安事变”,没有因为中央的到来而停止影响。
特别是“赤安事变”,给刘志丹建立的1个特区、3个县政府、20多个区政府和30多个乡镇都带来了严重破坏。
其实,这件事也不全怪戴季英。早在25军到达陕北前的两个月,北方局就让朱理治和聂洪钧到陕北主持“肃反”工作,两人试图将刘志丹抓起来,奈何刘志丹的影响力过大,没有把握,一直拖到25军和戴季英来的时候才动手。
事后,戴季英遭到了警告,聂洪钧被处以严重警告。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戴季英居然没有意识到错误,周总理对此大为恼怒,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1940年11月底至1941年3月,毛主席、任弼时、陈云主持,西北局高干会议在延安召开,重点讨论了西北局的历史问题和“左”倾机会主义所带来的影响,戴季英、谭友林、郭述申等10余人都参加了会议。
戴季英此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会后的1944年7月写成了《鄂豫皖苏区红军历史》书稿,一一回顾了鄂豫皖苏区时期的历史和个人的错误,说法尚为公正。
然而,这样的反省似乎不太真诚,以至于建国后的第2年就犯了巨大的错误。
三、写信给毛主席要官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革命时期的干部都走到了相应的岗位上。戴季英成了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
早在1949年3月,毛主席在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之时,就语重心长地说,“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是要“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主席的意思很明白,在新中国将要成立和全国胜利即将要到来之际,以往的斗争和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摆正姿态,建设好新中国。
如何建设好新中国呢?反对官僚主义,抓好吏治工作。

从中央苏区时期起,毛主席就已经意识到吏治对国家治理的意义,并逐渐地摸索着方法。
那时,毛主席便提出了“官僚主义与命令主义”是“废物”,要把这些“遮塞在苏维埃与民众之间的废物抛开去”的重要指导思想。
延安时期,主席对吏治的态度更加决绝,反对官僚主义愈加强烈,强调“共产党员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
然而,戴季英似乎没有察觉到毛主席的这些态度和决心,对主席的话也没有记在心里。
1951年,戴季英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写了一封信。据说,他大篇幅地描述了自己对历史的贡献,同时表达了对现有安排的不满,想要成为河南省第一把手,并希望到中央任职。
新中国不是旧社会,毛主席当然对戴季英的这种要求极为不满,表示强烈的反感,当即批示“应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永不启用”
不久,河南省委在1952年2月12日公布了处理结果,表示经中央与中南局批准,开除戴季英的党籍和公职。
同月22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河南省委的决定,标题为《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员会关于开除戴季英党籍的决定》(下称《决定》)。
《决定》肯定戴季英对历史有贡献的同时,还大略地讲述了他被开除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一、政治上严重无组织无纪律;二、组织上有严重的家长制统治和宗派活动;思想上有严重的唯我独尊权位思想和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思想;三、压制民主,抵抗“三反”运动。

这三条,无论是哪一条而言,都是极为严重的过错,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和把风,形势可能就像毛主席描述的一样---李自成进北京。
戴季英被双开时期,正是党中央全面开展“三反”运动的时候,从1952年1月开始,到当年10月才结束,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肃清官僚主义作风,为国家政治与经济建设创造好条件。
同年12月,毛主席亲自草拟了《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进行的指示》,将“三反”延续开展下去。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下了决心,要求敢打“老虎”,建议对轻者进行批评教育,重者撤职查办和判刑,最为严重者枪毙处理。
在这浩浩荡荡的运动之下,原天津地委负责人刘青山、行政公署负责人张子善等一一被打倒,就算有人托关系向毛主席求情,也都被给予了回绝,充分地体现了毛主席的决心和魄力。
由此只能说,戴季英没有认清新形势和调整好心态,主动地往枪口上撞,倚老卖老、主动要官、干涉日常任务,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从而陷入了永无翻身之地的境地。
1955年10月,毛主席在11日的中共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就戴季英的事进行了点名批评,不仅将他和张国焘、高岗、饶漱石、陈光等犯过大错的人并列起来,认为他们是“不可救药”。

其实,从1941年之后,毛主席就逐渐重视戴季英,并多次进行表扬,将他与王震等为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将军并列起来,只不过是他没有意识到或未满足而已。
做开封市的市委书记也不是小官,当时的开封是河南的省会,是中原地区的标杆儿,如果建设好,肯定是有机会进入中央工作的。
但令人不解的是,戴季英并没有走低调为国家和革命做贡献的道路,而是主动给毛主席和中央写信,难免有些鲁莽。
被双开32年之后,即1984年4月,经中央书记处的批准,戴季英再次恢复党籍和获得了省级干部待遇。
1997年,戴季英终生未能再次做官,在河南离开了人世。
结语
对戴季英的遭遇,一些人认为是太严重了。然而,如果他当时顺应历史的发展,不忘初心,继续在革命路线上做奉献,肯定不会在建国的第3年就被双开了。就历史贡献而言,他的付出和功劳是不可抹杀的。1992年11月,陈再道上将发表了纪念黄麻起义65周年的文章,公开将戴季英称为“同志”,表达了对他的肯定和尊敬。但是,如毛主席说得都一样,“每个人都会犯错”,只是他没有及时回头而已,真是太可惜了。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