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唐朝是诗歌的盛世,《春江花月夜》有多美,何以敢称孤篇压全唐?
[打印本页]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2-1-4 04:35:09
标题:
唐朝是诗歌的盛世,《春江花月夜》有多美,何以敢称孤篇压全唐?
唐朝是诗歌的盛世,《春江花月夜》有多美,何以敢称孤篇压全唐?
2022-01-03 23:43
根据《晋书·乐志》的记载,《春江花月夜》的诗题是由陈后主所创,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属于宫体诗,这种诗与宫廷为中心,华丽精致,常用来与学士和朝臣相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沿用了题目,内容和形式却不拘于此。
七言诗在汉朝末期已经形成。早期的七言诗是句句押韵的。后来诗歌的整体性更强,诗行结构改变推动了音律押韵的变化。
七言古诗的体裁,注定了它在形式上的灵活,能够承载诗人的思想。《春江花月夜》结构工整,诗的韵脚有几次变化,声律富于变化而不呆板。其中“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沧海雾”运用顶针的手法,上下相连,更添意蕴。
以前宫体诗的内容多是描写男女之情和宫廷生活,对于女子的描写是重要的内容,辞藻华美绮丽,难免流于轻浮。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不止有对于闺情的描写,还有他的对人生思考。诗歌前几句的空灵幽渺中有点怅惘。到了对思念之情的描绘时,之前的清冷的疏离感有所减弱,读的人容易产生共鸣,情的温暖感染力强,显得十分动人。
晚清王阊运认为《春江花月夜》是“宫体之巨澜”。宫体诗总在描写香闺艳情,虽然它属于宫体诗的变体,但是脱去了浮艳绮丽,塑造出一种空灵澄明的境界。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评价道:“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
初唐是盛世的起点,经过动乱建立起的新的政权兼具北方和南方的精神气质,富有朝气。这时文风受到南朝的影响,瑰丽的骈体文仍有重要的地位。
唐太宗的诗文创作也有受到“雅正”的特点,为了迎合君主,大臣也会模仿这种风格,整体上没有很大的突破。直到武则天登上政治舞台后,政治的格局和政策有所改变,新兴贵族遭受打击,原本失意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才华,诗歌创作也有了不同方向的发展。
初唐的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宫廷诗人创作的歌颂唐朝的功德、太平气象的诗。一种是追求描写田园生活或是寄寓意趣于山水风光之间的关于自然的诗歌。突出的文学家有“初唐四杰”,他们是仕途失意的下层文人,对于人生的思索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有真实的、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他们创作诗文的格局突破的基础之一。同时他们也反对绮靡纤巧的文风,提倡刚健文骨。这些都有利于文学创作的风格过渡和宫体诗的改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诗歌创作更加有活力,诗歌内容也更偏向于对现实社会的思考,长篇的七言也有了新的发展。
唐朝的宗教信仰的环境相对自由,社会上的思潮多样,“重玄”上承魏晋玄学是重要的哲学思潮。自“初唐四杰”以来,诗文中关于宇宙无穷,人生哲理的思考未曾断绝。所以也有其他看法,比如胡小石在《中国文学史讲稿》中,谈到初唐诗歌的内容时,概括为三个方面:宫闱、边塞、玄谈。唐朝统治者重视诗歌的创作也推动了诗歌的体裁和内容的创新发展。
由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时期,国家的实力逐渐增强,即使文人寄情于山水之间,也不会着眼于对现实的失望和愤懑,文学作品的对抗性减弱,这有利于诗歌开辟新的境界。
经过长时期的开发,江南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唐朝的一个文化中心。“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有个指导性的论 断,说三代与三代以前,中国的政治舞台,在河、济、淮流域,地理形势只有东西之分,而文化 亦分为东西两个系统,但自东汉以来的中国史,常分南北。
隋唐正是‘东西之分’的遗风及‘南北之分’的开启,其中关中和山东分别是东西的代表,江南是所谓“南”的中心。”张若虚生活的时代是初唐和盛唐相交的时候,本人的资料并不详尽,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曾担任过兖州兵曹,只有两首诗流传于世,可谓“才秀人微”。
他和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带的文人,并称为“吴中四士”,他们的作品多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春江花月夜》受吴歌的影响,有清丽婉转的特点,显示出了地域色彩和江南文化的美学。
《春江花月夜》具体的创作背景至今已经很难考证,关于描写的内容也有争议。一种说法是诗歌描写的是诗人扬州南郊曲江边观月所作;还有一种说法是瓜洲江畔的风景。
最开始,这首诗描绘的景象是开阔的,江面宽广好似与大海相连。明月出现在了人间,月光照映的潮水仿佛有了安静的生命。水光借着月光,荡漾出潋滟的景象。
春天的江水在回暖的过程中好像蕴藏着生机,不变的是它的壮丽和沉默,它和月亮一样见证一切兴衰。江流和郊野的植物是亲近的,月光是可以隐匿在白沙中的。
这时天地间变得纯净澄澈,污浊像是不复存在一样,皎洁的明月在夜晚是最遥远的又是最孤独的光源。平缓的景色描写中有一点淡泊的但是又有点惆怅的意味。
由此诗人展开了哲思。没有人知道时间的开始,也没有人知道宇宙的源头。时序的往复是一种无尽的循环,就好比江水滚滚流去,永不止息。然后诗人的目光转向了世间,游子如浮云远去,别离的人往往诉不尽愁绪。
别离多、欢聚少,江上总有漂泊的船只,高楼总有盼望的人。楼上的徘徊、冷清的妆镜台、门帘和砧板,生活的一切细节总是难掩相思意。人们总是怀有美好的希望,离愁寓寄在自然中时多了一份美,诗歌的结尾落在了世间的情,这使其中既有意境的高度,也有亲切的抒情,这些都源自诗人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这一首诗有青春的气息。春季的景象好像一种隐喻,它有含蓄的生命力。辽阔的江河使人想到青年的志向,思归的伤感是游子的共鸣,还有显得细腻缠绵的爱情。
诗歌中展现出来的惆怅,像是在不同时代的很多青年迷茫时期都会有的思考,没有那么沉重,也没有直面所有残酷的现实,但是又那么接近宇宙的大规律,直接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张若虚是盛唐气象的开拓者之一,所谓盛唐气象的本质,就是“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
整首诗营造出来一种深沉的、悠远的意境,却并不消极。其中关于时间的思考跳出了个人局限的视角,虽然有些伤感,但局面是开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老庄玄学在文人群体中盛行,诗文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诗作开始对人生和宇宙产生思考,不过较为积极的内容不算多,有很多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想法和理想难以实现的失落,这与个人的人生际遇相关。
初唐的一些诗作和魏晋时期的哲思是一脉相承的,张若虚的这首诗更为特别,因为他仿佛通过悬于人间之上的明月不动声色地展示哲理。月亮既是世界之外的,又是悲欢离合的见证者和人们情感的寄托者。
时间的往复、人世的兴衰都是和月亮一样长久不变的存在。游子和思妇的情感是明线,抒情方式委婉曲折,细腻的情感融入了极美的意象之中。从整篇来看,是将个人的悲喜放置于整个宇宙和时间的循环之中,人生无常而且短暂。在有月光和江流的人间塑造了一种永恒。
天地之间,人的存在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明月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意象,在朦胧的月色中,世界多了一份梦幻的色彩。
如梦似幻,这是在人生中难以避免的一种体验。总有特定的情境使人暂时抽离于俗世琐事中,沉静地思考和体悟。人的渺小无力感、韶华易逝、对神秘的宇宙的敬畏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孤独和疑惑会永远存在,真实的情感也会永远存在。这些对于人们而言的永恒,流露出了诗人的哲学意识。
《春江花月夜》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展现了江南秀丽的风景画卷,描绘了细腻而普遍的情思,也有对宇宙的思考,它的广度是有限的,但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像是诗歌史上一个深刻的、空灵的梦。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