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淮海战役中,华野中野谁的功劳更大?主席和粟裕的话令人肃然起敬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2-1-8 03:44:50     标题: 淮海战役中,华野中野谁的功劳更大?主席和粟裕的话令人肃然起敬

淮海战役中,华野中野谁的功劳更大?主席和粟裕的话令人肃然起敬                                                         2021-12-26 21:55                    
                                        淮海战役中,华野中野谁的功劳更大?毛主席和粟裕的话令人肃然起敬
淮海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很有意义的一场大会战。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精锐55万人被歼灭,五大主力中两支部队被全歼,还有一支被第二次全歼。毋庸置疑,淮海战役歼灭了蒋介石最后的嫡系部队,奠定了整个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不过,对于淮海战役的功绩,始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认为,主要功绩在中野,毕竟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领导作战指挥工作,而总前委三位委员邓小平、刘伯承、陈毅三位常委一直随中野行动;另一种态度则认为,主要功绩应该归于粟裕谭震林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因为华野参与了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的全部,而大多数的敌人都是由粟裕谭震林指挥下的华野歼灭的。
这两种态度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今天我们就一碗水端平,来聊聊到底华野和中野谁在淮海战役中功劳更大。
我们先来谈第一种说法,也是最为流行的说法,淮海战役是粟裕指挥华野打赢的。
粟裕对于淮海战役的主要功劳有这样几个。
1,粟裕首次提出淮海战役的概念。
关于淮海战役,五大野战军首长没有首次提出,中央军委的五位委员也没有首次提出,最先倡议举行淮海战役的,其实是粟裕。早在济南战役结束后两天,粟裕就发电报给中央,建议举行淮海战役,主要目标是解放淮南淮阴和海州,把山东解放区和苏皖解放区连成一片。随着战事的展开,粟裕又从全国战局出发,提出了“大淮海”的概念,就是以徐州为中心,陇海路东段和津浦路上大打歼灭战,保证一次战役解决长江以北的战事。
粟裕这次淮海战役的构想,和豫东战役一样,都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斗胆直陈”,都得到了同为战略家的毛主席的高度认可。从这里看,粟裕的功劳确实不小。
2,粟裕提出了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构想,促使中野华野两大武装协同作战。
当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时,粟裕就意识到只有华野力量远远不足,比如有中野的参加才行。可是,粟裕只是华野的代司令员代政委,无法进行战略协同和战役协同,他只能一面向中原局党组织的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请示,一面向中央提出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由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的建议。
不过,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之后,毛主席不仅没有要求粟裕到淮海战役总前委去开会,反而要求刘陈邓三位常委,到粟裕驻地开会。这说明,毛主席实际上把粟裕当做了主要指挥员,认为只有粟裕才能更好指挥这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兵团作战。
3,粟裕指挥了大部分解放军参战部队,歼灭了大部分的敌人。
淮海战役参战部队,大约有60万人,其中约有45万人是华野和华中军区的,剩余少数部队15万人属于中野和中原军区。淮海战役分为歼灭黄百韬、歼灭黄维、歼灭杜聿明三大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战役和第三阶段战役,完全由华野参加;第二阶段战役歼灭黄维,中野兵力不足火力不足,粟裕就派去了第三纵队、第七纵队、第十三纵队、山东纵队、特种兵纵队五个纵队前去参战,确保黄维兵团顺利歼灭。

综上所述,把淮海战役的主要功劳归于粟裕,其实是问题不大的。
因此,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很兴奋地说:
“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粟裕立了第一功!”
不过,也有很多朋友,认为对粟裕的功劳不必夸大,毕竟他不是淮海战役总前委的常委,在淮海战役的直接指挥员中,只能排名第四。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当然有道理。总前委的功劳,不容抹杀。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于1948年11月16日,也叫作“中共淮海战役总委员会”。从名字上看,这是隶属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一个党组织,是我党我军“党领导军队”的直接体现。淮海战役的指挥员是谁?能够全权指挥这一次大会战的,只能是党领导下的淮海战役总前委。而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成立,也体现了解放军的指挥系统灵活高效性,相比之下国民党军队无法协调“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的矛盾,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其实早在豫东战役之前,我党我军高层经略中原的思想已经基本成熟了。城南庄会议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邓小平担任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邓子恢为第二第三书记,同时以刘邓部队和陈谢部队为基础重建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和邓小平分别担任了司令员和政委,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则担任中原野战军的第一副司令员。
早在
1948年5月,中原局党组织统一领导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的思路已经形成
,淮海战役总前委,其实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的。

事实上,淮海战役的总体规划,主要来源于总前委和中央军委的磋商。尤其是,黄百韬兵团尚未歼灭、黄维兵团狂飙突进的关键时刻,总前委与军队经过讨论,形成了“先打黄维”的共识。而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也发电报给刘陈邓三位常委,期待粟裕陈世炬张震遵照刘陈邓部署,派出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同时也给出了
“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的命令。
不只是打黄维,华野歼灭黄百韬时,也遭遇了巨大困难。邓小平作为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他说,“
在淮海战役战场上,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也会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也正是有这个决心,中野能够出奇兵攻占宿县,切断了蚌埠和徐州的联系,给了华野北线作战巨大的支持。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粟裕带领华野主力围歼杜聿明带领的三个兵团,中野疲惫不堪,作为总预备队,准备截击难逃之敌防范蚌埠之地北上支援。
我认为,中野的功劳,主要是给华野打配合。对此,毛主席赞扬道:“两个野战军联合在一起,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几倍力量。”
所以,单论淮海战役的功劳属于中野还是华野,其实还是狭隘了。毕竟,共产党和解放军的胜利,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胜利。

毛主席说:
“战争的威力是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淮海战役的胜利,更是将这一道理体现得淋漓尽致。淮海战役11月6日爆发,11月9日中央军委就发出明确要求“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全力保证我军供给”。
也就是说,淮海战役的后勤,其实不只是华东军区和中原军区,聂荣臻和徐向前领导的华北军区也承担了部分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各级党组织的宣传鼓励下,广大解放区掀起了参军入伍支援前线的热潮。数据显示,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出动担架20多万副,车辆88万辆,担子35.5万副以及大量的牲畜、汽车和船只,共为解放军运送弹药1460万斤、粮食9.6亿斤和其他大量军需物资。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淮海战役期间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老百姓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是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
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不仅仅是45万的华野,也不仅仅是15万的中野,而是300多万齐心协力的解放军指战员和支前群众。
毋庸置疑,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粟裕的天才指挥能力,也离不开总前委的统筹规划能力,更少不了广大群众的踊跃支援,这几方的共同努力,才有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

毛主席讲“粟裕立了第一功”,可是粟裕是如何回应的呢?
说起来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1949年11月,粟裕在北京见到了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当时,苏联大使尤金要到南京了解淮海战役的情况,王德请示粟裕时,粟裕给出了“四个突出”的指示。粟裕认为,在与苏联大使尤金的谈论中,要突出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要突出总前委常委首长的正确指挥、要突出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要突出华东人民特别是山东人民全力支前。
在淮海战役的功劳簿上,粟裕甚至不愿意提一下自己的名字。粟裕认为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一靠党中央毛主席,二靠总前委刘陈邓,三靠解放军指战员,四靠支前群众,唯独没有谈自己!
长期以来,很多人谈论淮海战役,总是开口就是“粟裕第一功”的论调,这一点令粟裕很不高兴。1978年他与安徽省委领导谈话时这样讲:
“淮海战役在双堆集好像没有纪念馆,是否要搞,省委考虑。”“南京军区编写的《淮海战役》话剧,没有提二野,我批评他们。也不看他们编的话剧。”
粟裕不居功自傲,在淮海战役各处纪念场馆没有留一个自己的题词,还专门提出双堆集纪念馆的倡议,实在是令人钦佩。

淮海战役的胜利,从来都不是一两支部队的胜利,而是解放军全体、中国人民全体的胜利,了解这一点,才能看到淮海战役背后的真正功臣。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