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打印本页]

作者: 兰天    时间: 2022-1-18 02:55:53     标题: 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2022-01-05 22:48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种花形雅致、花色纯正、花香清馥、花枝疏瘦有韵的自然物象,又是高洁雅正的象征。

不管是梅花的外形特征还是梅花的象征精神,都已深深融入每一个人的文化记忆中。“四君子”以梅为首,梅也位列“岁寒三友”之列,望梅止渴、青梅竹马等与梅有关的常用语更是为成语宝库增添绚丽多姿的色彩。
梅文化到了宋代被发扬光大,宋代涌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词,光是流传下来的宋代咏梅诗词就有一千多首。
如被人们熟知的“梅妻鹤子”林逋,他笔下的梅花便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朦胧美;王安石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名言警句;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写出过婉约气息十足的“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陆游更是写了一百多首关于梅的诗词,其中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等,更是传唱不衰的名句。

宋代文人不仅在诗词中选择梅花这一意象作为抒情的载体,他们的着意眷恋和描摹使梅花的形象更充分地文人化了。他们不仅继承了梅花的传统民俗观念和感情,更将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和人生感悟赋予在梅花中
宋词中的梅花意象不仅彰显了词人自己的鲜明个性,而且形成了共同的时代特色。梅花被寄予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折射了他们卓然孤高而又儒雅细腻的心态。这种群体性的自觉歌咏,也使梅花带有了更加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更加丰富的文化意蕴。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其词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其骚雅清空的词风对南宋和清代影响极大,在中国词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姜夔84首词中,有近30首写到梅花。从数量上的对比中,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用梅花这一形象来传情达意的。

姜夔为何对梅花如此情有独钟?这和词人的人生追求有关。梅花象征高洁、清雅、坚贞等文化内涵,历来受世人尊崇。姜夔一生没有做官,性情孤独淡泊,某种程度上两者之间是相通的,姜夔将梅花视为知音,借梅花表达自己高雅幽静、淡泊名利的人格。
正像姜夔在咏梅词《卜算子》中的“绿萼更横枝,多少梅花样。惆怅西村一坞春,开遍无人赏”那样,梅花竞相开放,却无人欣赏,其中还寄予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意味。词人早年多次考试不中,一直辗转于江湖,漂泊不定。虽与当朝名仕结交,但一生清贫,或许正是这种生活经历造就了姜夔高洁雅正的品格。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姜夔早年好学,但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与登科失之交臂,所以他也没有机会进入仕途,布衣终生。
姜夔在音乐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对音律书画,无一不熟谙精通,是一个身兼多种才艺的人。他尤其以填词制曲见长,深得当时名家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萧德藻等人的欣赏。
姜夔在曲词与音乐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的身份完全是不相匹配的。如果他能在南宋高级音乐机构教学,或许他的音乐才华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但科举落榜注定了姜夔无缘仕途。他布衣一生,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在显贵之家做“清客”,依靠写词谱曲博得达官贵人的赏识。说白了就是依靠自己的才华领取微薄的收入。

姜夔和诗人萧德藻有过交情,早年的姜夔就在萧德藻那里当清客,萧德藻对姜夔挺好的,也很赏识姜夔的才情,他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姜夔。
宋孝宗淳煕十四年春,经过萧德藻的举荐,姜夔去南京拜访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觉得姜夔的才华很高,他又把姜夔举荐给著名诗人范成大。范成大是南宋有名的田园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
范成大曾担任过参知政事,在诗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化圈名流。范成大酷爱梅花,晚年退居石湖,在石湖玉雪坡种了梅花数百株,但他仍嫌地方不够宽阔,种植的梅花品种不够齐全,于是又在南边买了一大块地方,专门用来种植一些品种稀缺的梅花。
姜夔来到范成大的石湖庄园,在这里度过了一段优哉游哉的惬意生活。而姜夔最具代表性的咏梅词《暗香》、《疏影》,就是在范成大的石湖庄园里欣赏了梅花之后,谱写而成的。

其实在《暗香》、《疏影》这两首词前有一段简洁的序言,清楚地交代了词曲的创作过程,序言里写道: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词中的时间,是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即公元191年,词人时年37岁,他来到范成大退休隐居的苏州附近的石湖别墅作客。范成大也喜爱梅花,买园种梅,并著有《梅谱》。姜夔投主人之雅好,驰骋才华,创作了这两篇咏梅绝唱。

姜夔的这两首词因为音节清婉,深受范成大喜爱,于是将侍婢小红赠给姜夔。姜夔凭借才华抱得美人归。后来,姜夔带着小红回到吴兴,过垂虹时,他情不自禁地在大雪中赋诗一首:“自琢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从诗中,不难看出姜夔此时的志得意满。
《暗香》、《疏影》是姜夔的代表作品,也是宋代咏梅词的名篇,历来好评如潮。宋末著名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评论姜夔的这两首词:“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暗香》,借咏梅融入怀人情思,以玉人映衬梅花,由赏梅念及玉人,忆昔与感今交错,画面注入浓郁诗情,境界高洁,构思精妙。《疏影》咏梅则巧妙地运化融合典故,刻画梅花的风姿、品格,在空灵超妙的笔墨中,注入深沉的思理与情愫。

好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一起走进姜夔的梅花词,一起领略这两首蜚声词坛的佳作吧,先看第一首《暗香》,原词如下: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姜夔写梅花,首先着笔于烘托环境气氛,创造艺术境界,词人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旧时月色”四字,勾勒出时空范围,渲染出感情基调。回忆旧时,拉开了时间距离;月色在天,撑起了空间境地;眼前的景象勾连着过去的经历,令人摇曳生情。
词人由月色写到回忆往事时的凝神深思的情态:这样美丽的月光,这样多情的夜晚,词人曾不止一次地体验过,月光曾经多少次映照着词人。月光坐过的台阶上,也依稀留下了词人的身影;月光徘徊过的林间小道上,留下过词人的足迹;在月光照耀过的湖面上,留下了词人夙夜前行的侧影。

接下来,词人写道: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她跟着词人一道攀折梅花,他丝毫不顾夜晚的清冷寒瑟。词意至此,一幅立体的、动态的生活图景被词人勾勒、点染而成,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唯美动人的意境。
图景中的人与物、情与景、声音与颜色纵横交织在一起的,并逐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词人的这种全新的艺术创造力也为读者带来极致的视觉体验。

月色下、笛声中,一位美丽的女子在采摘梅花,女子的一片深情全都倾注在梅花上,词人寄寓在梅花中的感情也就格外真挚、格外感人了。这位女子就是词人心仪之人,他同心爱的女子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梅花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此情此景,唯美动人,扣人心扉。
接下来两句,词人由回忆回到现实。姜夔的生活是飘零寓居的,为了生计,他在多地辗转,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词人的身上也留下了岁月的烙印。词人不禁感叹,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如同流逝的岁月一样,与他擦肩而过,他再也写不出那样优美的词章了。

词人为了说明眼前的光景,他以南朝齐梁的文学家何逊自比。和讯也是爱梅之人,喜爱梅花,一直挂念着扬州那株让他心心念念的梅花,可是,后来他从洛阳特意赶回扬州,再访那一树梅花时,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连原先那平庸的诗也写不出来了。
“春风词笔”四个字,其实就是出自何逊,何逊在《咏春风》一诗中写道:“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这其实算得上是一首精工细描的咏物诗了。
何逊虽有爱梅之心,但是他的才情无法准确细腻地勾勒出他的心境。姜夔自比何逊,其实是一种谦逊的口吻,以词人此时的心境来看,这是贴切、中肯的。
词人笔锋陡转,境界突变,他感叹年华易逝,他感叹时光易老,他感叹诗情不复当年,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自信词笔了。这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这两句写花木无知,多情依旧,把清冷的幽香送入词人的室内,浸透着周围的一切。
尽管词人难赋深情,却仍免不了撩起深长的情思,引起词人的诗兴;尽管词人谦逊地认为,自己的才华无法将石湖梅花的清丽与优雅表达出来,但他还是愿意试一试,以答谢主人的盛情美意。
“竹外疏花,香冷人瑶席”,是姜夔对石湖梅花的具体描绘,词人以竹枝映衬疏落的梅花,写尽了梅花的形貌姿色;词人以瑶席映衬梅花的幽香,写出了梅花高洁的品性。这短短的九个字,着墨不多,但形神兼备,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梅花的形貌和品质。由此也可见词人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艺术表现手法。

范成大的石湖庄园位于苏州上方山脚下,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姜夔来到石湖庄园时,庄园里的梅花初绽,但眼前的梅花美景依然掩盖不了词人内心客居他乡的冷清寂寞的情愫。
词人的内心的情感波澜起伏:他先想到的是采摘一支梅花寄赠给远方的爱人,却又因为夜晚的一声积雪断掉了词人的念想,水远山遥,风雪隔阻,梅花是难以寄到了;他又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眼前的朵朵梅花,反而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词人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词人想从窗外的红梅身上来寻求寄托并据以排遣胸中的别恨,然而词人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这窗外的红梅引起了他对往事愈加深沉的思念来。

词人的选词用词是很考究的,“翠”与“红”是词人特意选用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颜色,这与上片中的“月”和“玉”、“清”和“瑶”等颜色浅淡的词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联对照,得到了色彩互补的艺术感染力。
翠绿的酒杯对照鲜艳的梅花,由杯中酒想到离人泪,词人将眼前的梅花看作远方的所思,他面对在雪中绽放的寒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但词人内心的情感亦如翻腾的波澜,他抑制不住深沉的思念,他的思念化作千言万语,但又何止千言万语,相思的情话即使是说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词人由“相忆”很自然地接续到“长记”,于是又打开了另一扇回忆的心扉: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词人在这里写到了他当年陪同心爱的女子同游梅林的情景。杭州西湖湖畔千树梅花,无尽繁英,映照在西湖碧清的水面上,也映照在爱人如花的笑靥上,那是绯红色的、迷人的、让人如痴如醉的一张美丽的脸庞。
眼前的石湖梅花,也像苏州邓尉山的香雪海。邓尉山是赏梅胜地,梅花开放时,漫山遍野都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那白梅繁花似雪,暗香浮动时是非常漂亮的,微风吹过,香闻数里。
杭州的梅林,邓尉山的香雪海,都是他们携手同游的地方,那里都曾留下他们甜蜜温馨的浪漫爱情,那里是给词人留下太多回忆的地方。

石湖庄园的傲雪寒梅,与杭州的梅林、邓尉山的“香雪海”中的梅花是何其的相似,词人眼前的景物与过往种种熟悉的景物和场所虽然是如此相似,但人已不是当年的人了,因为他连她在哪里都无从知晓,物是人非的境遇让词人感慨万分。
唐代诗人崔护有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如果用崔护的诗情来注解姜夔《暗香》的词义,抑或是用来描述词人此时此刻内心的情感,我想这真的可以算得上是殊途同归的注解了。

最后两句写到梅花的凋落飘零,词意也如同词人的心境一样逐渐平复。无可奈何花落去,面对眼前随风凋落的片片梅花,词人只能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长叹:何时才能和你一起重赏梅花的幽丽啊?
姜夔在序言中说“作此两曲”,指的正是《暗香》、《疏影》,这两首词从体裁上来说是很有特点的。从音乐层面来说,它们是风格完全不同的两首曲子;但从词篇内容层面来看,它们却是为同一个题目而写的两首词,可以说是同一题目的姊妹篇

这种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的创作风格,是姜夔独创的,两首词的词义一脉相承,两环相连,所以有了以上对《暗香》的解读,接下对《疏影》的解读,也就水到渠成了。《疏影》原词如下: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疏影》一篇,笔法极为奇特,连续铺排五个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来比喻映衬梅花,从而把梅花人格化、性格化。
开篇三句,大意是说: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两只小小的翠鸟儿,双宿双飞,它们有时在花丛中翩跹起舞,有时又栖宿在梅花丛中。
这三句中,词人巧妙地化用赵师雄在罗浮山遇仙女的典故。传说赵师雄行经罗浮山,日暮时分,在梅林中邂逅了一位绝美的女子相遇,他们在梅林中赏花对酌,期间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戏舞。赵师雄所遇到美女就是梅花女神,她的侍童天亮以后就化为梅树枝头的翠禽了。
姜夔这个典故运用得惟妙惟肖,而“苔枝缀玉”四字正是用来描摹罗浮女神的风致与情态的,“枝上同宿”是借喻赵师雄的神仙奇遇。这个典故,使得梅花也如罗浮女神一般,在典雅清秀之外又增添了一层迷离恍惚的神秘色彩。

接下来的三句大意是说:在客旅他乡时见到它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中,默默孤独,倚着修长的翠竹。于是引出第二个典故,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佳人”。
杜甫《佳人》一诗中是这样描写这位“佳人”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绝美的女子,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姜夔用来比喻梅花,以显示梅花孤傲高洁的品性,是再贴切不过了。
姜夔在引出佳人这个艺术形象之前,先写了客旅他乡的邂逅,使词义带上了一种红颜知己的世俗情调;词人又写了夕阳与黄昏,虽说这是与梅花非常相称的环境背景,但也透露了一点冷落与迟暮的感叹,这样,佳人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上片最后几句,词人浓墨重彩地用王昭君的典故来拟化梅花,来渲染梅花的形象。这几句大意是说:就像王昭君远嫁,不习惯远嫁的生活,内心经常怀念着故土。词人心想,她戴着叮咚环佩,趁着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暗香,它缥缈、孤独。
姜夔以美人拟梅花,为诗人的惯用修辞手法,因为《疏影》的主旨是写梅花,不是昭君,所以用典处处贴近梅花题目。这就是词人写完昭君,笔锋一转,再写其他人物典故的原因
下片开头三句,词人用寿阳公主的典故来写梅花,大意是说:我还记得寿阳宫中的旧事,寿阳公主正在梦里,飞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际。
这三句写出了梅花随风飘落时的轻盈的样子,也写出了人与花交融在一起的意境,写人就是写花,写花就是写人。寿阳公主的典故就是词人刻意安排的气氛组一样,应情应景,为全词游赏的气氛带来了一股活泼松快的情调,带来了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时刻。

最后一个典故是汉武帝“金屋藏娇”事,这是由梅花的飘落引起了词人惜花的心情,进而联想到保护梅花。“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是殷切的呼唤,“早与安排金屋”,更是热切的希望。可是到头来,“还教一片随波去”,花落水流,徒有惜花之心而无护花之力,梅花终究还是凋谢飘零了。
姜夔笔下的梅花,由五位女性的五个典故拟化而出,她们包括了历史人物、传奇故事、文学形象。具有某种特殊的隐喻和象征意味。词人实际上是在把梅花当作人来写,写的是一位婉丽脱俗、冰雪性情的绝代佳人。
临近收拍,词人着力使《疏影》的结尾与《暗香》的开头相呼应,显然是为了形成一种回旋之势。这种气势让这两首咏梅姊妹篇在结构上完整起来,在形象上互相映衬,恰如枝头傲雪绽放的两枝梅花,在冬雪中熠熠生辉。

《疏影》最后一句的“小窗横幅”应该是与《暗香》的开头一句“旧时月色”相呼应的,那么,“小窗横幅”就不该解释为图画而应该解释为梅影了。意思是说,梅花不能永远属于呵护它的人,它终究将一片片随水飘去,我只能吹一曲《梅花落》诉说心中的哀怨。
等到那时再觅梅花的倩影,梅花已落,但月色映照在纸窗上的竹影梅影,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图画,仍然留存着人们的回忆。这是意境悠远的落笔,更让全词回荡着一种隽永深长的意味。
姜夔的《暗香》、《疏影》,的确是“自立新意”,新在什么地方?在于他完全打破了前人的传统写法,不再是单线的、平面的描摹刻画,而是创造出了多线条、多层次、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和性灵化、人格化的艺术形象。

为什么姜夔对梅花特别钟情?这恐怕是其人其事与梅为近的缘故。姜夔布衣一生,未曾踏入仕途半步,他性情孤高,襟怀冲淡。人品的清高使他在词作意象选择上,多取清雅之事物,而梅花完美地象征着词人的品格,所以他对梅花情有独钟。
姜夔在塑造梅花的形态、神采、品格的时候,调动众多素材,大量采用典故,有实有虚、有比喻有象征,进行纵横交错的描写;支撑起时间、空间的广阔范围,使过去和现在、此处和彼地能够灵活地、跳跃地进行穿插;以咏物为线索,以抒情为核心,把写景、叙事、说理交织在一起,并且用颜色、声音、动态作渲染描摹。
可以说,姜夔的咏梅姊妹篇《暗香》、《疏影》,是他的倾情奉献,是他的匠心力作,是他为梅花作出的最精彩的传神写照。
我是小话诗词,好词共赏,佳作共读,愿我们在古诗词的美好意境中相遇,共同领略古诗词的风采。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