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长江禁渔之后,鱼儿们不仅回来了,而且种群数量还超载了,以至于当地决定要对这些地方的鱼儿们进行“生态捕捞”,首批5个试点的湖区生态捕捞鱼群量接近1800万斤!
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生态捕捞事情是这样的,湖北省一共有52个禁捕湖库,这些地区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实施禁捕政策,禁捕3年后,当地的鱼群数量明显增多,其中多个湖区的鱼群超过了最佳适宜承载量。
以鲁湖为例,鲁湖又名卤湖,现有面积40.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3.5米,平均水深2.7米,根据评估认为,鲁湖内最佳适宜的承载量是350万斤,但现如今鲁湖内却有700万斤鱼。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湖泊中的鱼越多越好,但在科学家看来鱼群过载也非常危险。因为鱼属于“异养生物”,它们无法通过光合作用生产能量,只能通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草”的方式生存。
当湖泊内的鱼群数量过多时,就会导致湖区的水草被大量消耗,当水草的生长速度无法满足鱼儿们的需求时,就会导致鱼儿大量死亡,而鱼儿们大量死亡也会导致水质恶化,导致更多的鱼儿们死亡,由此又会引发该湖泊的鱼儿们走向绝境。
这其实和保护野生动物非常相似,比如:野猪繁殖能力较强,在受到保护之后种群数量开始飙升。但野猪数量失控之后,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麻烦。
现如今,鲁湖湖区的水草已经快要被吃光了,湖区水质也在不断恶化,不断出现死鱼,如果再不捕捞,湖区的生态环境将会更加恶化。
在这种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团队到多个湖区进行走访调查,对湖区的鱼群进行科学评估,经过多方面的调研之后,提出了“生态捕捞”的方案。
生态捕捞,和渔民捕鱼的方式不同,首先是捕捞鱼群的目的不同,渔民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但生态捕捞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水质。
其次是捕捞量不同,渔民是捕捞多少算多少,但生态捕捞会根据评估后的结果,制定捕捞量,实行定额捕捞,比如:鲁湖配额不超过464万斤,武湖配额360万斤,野猪湖配额384万斤,保安湖配额248万斤,惠亭水库配额326万今年,共计接近1800万斤。
还有,生态捕捞有许多要求,比如:不能电鱼,不能炸鱼,不能捕捞湖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只能捕捞各自申报的捕捞品种,并且捕捞青鱼、草鱼、鲢、鳙起捕规格不低于2公斤/尾。
鱼群泛滥为何还要保护?可能很多人会表示,既然人们长时间不打捞,湖区的鱼群就会泛滥,既然鱼群的自我恢复能力如此强,那我们为何还要保护它们呢?
首先是因为,如果不禁渔,渔民们能够分分钟将其捕捞干净,而长江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了,经不起这样的打击。
其次是因为,导致鱼群泛滥并不是人类不捕捞,而是生态链不健全。
这里以我们常见的野猪为例,野猪繁殖能力强,自从被列为“三有保护动物”之后,野猪种群数量就开始泛滥,但即便如此很多地方仍旧将其列为保护动物,而不是任由人们捕猎它们。
这其实是因为,野生环境下,野猪其实有非常多的天敌,比如:豺狼虎豹,甚至猛禽,蛇等都会攻击它们的幼崽,野猪繁殖能力虽然强,但在强敌环伺背景下也不过只能有一小部分幼崽存活到长大。
只是,食肉动物种群数量暴跌之后,野猪不受天敌的制约,开始泛滥。所以想要从根本性解决野猪泛滥问题,并不是猎杀野猪,而是保护它们的天敌,让豺狼虎豹再次回归。
和野猪一样,湖区内的鱼群泛滥并不是因为人们不捕捞,而是一些食草鱼类、滤食类、杂食类鱼类种群恢复速度较快,但食肉动物的数量恢复较慢,尤其是长江顶级掠食者,比如:长江江豚等,它们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但是它们的繁殖速度较慢,往往存在着滞后性,即便是当地鱼群数量较多,但因为它们每胎只有一只,使得它们的种群数量难以短期内恢复。
保护长江内的鱼群,就是在保护长江江豚的食物,当地鱼群数量增多,也会帮助它们更好地生存。等到像江豚这样的顶级掠食者数量增多时,此时长江的生态链就会恢复健康,即便没有人类“生态捕捞”,鱼群也不会泛滥。
只是在以江豚为代表的顶级食肉动物种群数量没有恢复之前,为了保护当地水质,也为了当地鱼群可持续发展,人们需要根据不同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捕捞”标准,也正是因为如此,湖北5个湖区才要捕捞1800万斤鱼。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