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曹雪芹为何故意把李商隐的“枯荷”改为“残荷”?答案就在林黛玉 [打印本页]

作者: 兰梅    时间: 2022-2-17 06:29:51     标题: 曹雪芹为何故意把李商隐的“枯荷”改为“残荷”?答案就在林黛玉

            曹雪芹为何故意把李商隐的“枯荷”改为“残荷”?答案就在林黛玉                                                         2022-02-03 14:14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曹雪芹在论及李商隐的诗时,有一处很明显的笔误,就是下面这一段——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都知李商隐原诗写的是"枯荷",为何到了曹雪芹这里变成了"枯荷"呢?难道真是笔误吗?其实细想来,"枯荷"和"残荷"虽听起来相似,其实很有区别,这一处"笔误",倒像是有意为之的。
那曹雪芹为什么会把枯荷"误记"为残荷呢?
先来看看李商隐的原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首先,"枯荷"指的是荷叶,而不是荷花。李商隐的诗里,最后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正对应了整首诗深秋时节的寒萧之气,天气阴霾欲雨,寒霜迷蒙,还好有枯荷听雨,似乎消解了一点诗人内心的相思,但若想象一下雨点打在枯荷上的声音,长而久之,凄清非常,又不由得加重了诗人内心的寂寥。这就是"枯荷听雨"的妙用。

而林黛玉喜欢这一句也是情理之中。这句写得确实好,而黛玉的诗词造诣是很高的,枯荷听雨的意境,她更是能进入情境共情。黛玉和李商隐本就身世相似,李商隐的幕府经历,林黛玉的贾府寄居生活,其心境方面实在是有相通之处的。
残荷意象是林黛玉一生命运的观照
说起来,枯荷可以叫残荷,都是残破的荷叶,但残荷却不能叫枯荷,因为荷叶还没有枯萎的时候,也是可以残败的,就像人的一生,正经历美好的时候,并不代表就不能同时经历风霜。
"枯"与"哭"同音,给人的感觉是全部的悲哀。万物枯萎凋零,所有都结束了,走向整个的寂灭,这是"枯"的意象。

而残是缺,有一半残破,却也有一半的留存。它更体现一种春的流逝,美好的东西正在经历逝去。
来看看林黛玉所咏《葬花吟》中的几句诗:"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似写花,实则写人。"风刀霜剑严相逼"何尝不是黛玉在贾府的感受。纵然也是身为府里小姐,但一来无依无靠,只身一人,二来终究不是自己家,连下人们也不免有闲话,时有怠慢,宝钗来了后,人们更是爱将两人对比,纵不敢明说,也处处两相比较,黛玉心思细,怎会察觉不出,自然心里气闷。
人都是自私的,哪怕分明是自己做了错事儿,也总是会推到别人身上。下人办错了事或是有怠慢,林黛玉表现出了不高兴,而宝钗表现出大度不介意的样子,慢慢地人们就说林妹妹小性儿,宝姐姐温柔大方。另一方面,宝姐姐虽不是贾府的人,但本身薛家有实力,薛姨妈也跟在身边,吃穿用度自然不愁。而林妹妹虽然各项是按贾府的小姐来,但下人们有的是法子捧高踩低,先前还好,等后期宝姐姐来后,又甚是贾府开始败落,王夫人等有意让贾薛两家结亲之后,林黛玉受的委屈便越来越多,以至于最后病情越来越重,贾母都不知道,连药材都难拿到。

周瑞家的送宫花,分明薛姨妈交代过,先给姑娘们,剩下的四只给凤姐,偏偏周瑞家的自作聪明,赶着讨好别人,把剩下的两只拿了来,在林黛玉问是否是单给她的时候,回的话也不甚妥帖,宫花本就只给了凤姐三春黛玉五个人而已,却说"各家都有了,这两支是给姑娘的。"明摆着怠慢了林黛玉。
这话自然不是故意的,但也说明周瑞家的并未把这当一回儿事儿,而黛玉会为这件"小事"生气,冷笑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而周瑞家的反应呢?是"一声不言语",等于是冷处理。这里其实反映了小说情节的留白——在此之前,黛玉就已经感受过不少这种有意无意的怠慢了,因此才会有这个反应。
林黛玉的一生,并不是一直"枯荷"一般的孤寂凄苦,而是活泼绚烂也有,凄凉悲伤也有,从繁华到落幕,花开花落,她都经历了。所以对林黛玉而言,她的一生更贴近于"残荷",既有残败可惜的部分,也有美好未及凋零的部分。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的性格,其实根本不是尖酸刻薄几个字可以概括的,甚至这词跟她根本不搭。林妹妹是爱笑的,网上经常有林黛玉笑的情景剪辑,在经典的87版《红楼梦》中,光是黛玉笑的镜头就有90多次,每次都极具感染力,聪慧、灵动、可爱。据有心人统计,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前80回里,描写林黛玉哭的有37次,而描写她笑的却有108次之多。

所以读者喜欢林黛玉,并不是喜欢她的愁,而是喜欢她多样的美,既为她的才情,也为她的烂漫,为她生活的热情,还为怜惜她的处境。林黛玉不仅爱笑会玩,还才名出众,蕙质兰心,她和探春等人结诗社,一起斗酒作诗,还耐心热情地教香菱写诗,一部《红楼梦》,到处都是她美丽的身影,
残荷意象正是林黛玉一生命运的观照,因此改"留得枯荷听雨声"为"留得残荷听雨声",更贴近于《红楼梦》的主角林黛玉。
林黛玉的一生是"残",而非"枯"。正因此,才更惹人同情和悲叹。就像一个人,经历了人生风华,惊绝于世,却突然逝去,比什么都没有经历更让人悲痛。

而《红楼梦》的整个审美艺术倾向也指向"残荷"代表的残缺美。
不圆满中的美感,整个《红楼梦》都存在。从十二金钗的命运走向,一切繁华终落幕,在初读小说的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些个美丽的女子,此时正鲜活地在字里行间跳动,不久却就各自被风霜所欺。晴雯抱恨而死,元春薨逝,探春远嫁,宝玉痴傻……与前尘对比,分外让人悲痛。

曾经林黛玉和贾宝玉共读西厢,讲耗子精的故事,互引为知己,一个使性儿一个哄……少男少女天真烂漫,无比动人。但那时候有多么美好,后来已知缘分已尽,两人再相对,就有多么凄然。曾经刘姥姥进大观园,万般气象风情,后来贾府败落,妻离子散,众人飘零,就有多么惨淡。
"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正是有了前面的"姹紫嫣红开遍"的映衬,才具有了巨大的悲剧与哲学意蕴。繁华和衰败同时进行,在盛极的时候走向衰亡,这就是贾府的命运,也是整本《红楼》的命运。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