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1980年,一位年轻画家创作的一幅《父亲》,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漠
时间:
2022-3-15 04:48:36
标题:
1980年,一位年轻画家创作的一幅《父亲》,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本帖最后由 大漠 于 2022-3-15 04:52 编辑
1980年,一位年轻画家创作的一幅《父亲》,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2022-03-14 13:36
小编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如今的中国能有现在的成就,皆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迸发出一种对前所未有的激情。社会的进步,觉醒的思潮,都让我们在那个时期,有了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刻,甚至能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里,北京一场青年美展上,有一位叫罗中立的年轻画家,创作的一幅以农民为背景的油画《父亲》,一时间引起了一片震撼。有很多人甚至看后,会潸然泪下。一些评论家讲,这幅画充分体现出1980年间的时代烙印,它甚至融化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
1981年1月,画作《父亲》被发表在中国美术界最高等级的官方杂志《美术》的封面上,这期杂志的发行量后来达到了20多万份,创造了《美术》杂志自创刊以来的最高发行纪录。据杂志社剪辑回忆说:当时有非常多批评该画的意见,也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
这其中,有一个西安美院的教授,就比较典型的骂这个作品和作者,说这不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形象,我们农民形象应该是一种健康的、高兴的充满新时代的形象。所以,他就觉得这幅画歪曲了中国农村的现实,丑化了我们敬爱的农民老大哥。
其实,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面恢复高考,忽然成千上万大学生出现了。然后,从大学校园一直到社会上,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情,大家可以跳舞唱歌了,现在来看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当时的年轻人都不会跳舞,没学过。会跳的都是40岁以上的人,因为建国初年的人,都学过。
另外,当时还出现了大量的西方现代派的哲学和文学的译著。当然,以当今的角度来看,这些外国书都属于盗版,甚至有的把港台出版的版本直接复印过来。比如说:萨特、弗洛伊德、尼采等等一些西方的大思想家,当时都是大家热衷于读的书籍。
还有全国的各大电影院,都开始放一些内部电影,主要是一些国外的影片。同时,一些过去禁放的国内电影,也开始陆续开放了,像30年代《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当时的人们就是囫囵吞枣拼命地恶补,好像把过去10年没看的电影,全部都给看完。
另外,当年有一件在美术界,甚至全国都影响非常大的事情,就是在1979年的春节,一批油画家自发地组织起来,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水榭搞了一个新春画展。当时,时任美协主席的江丰,还为此次画展写了一个序言,“艺术需要民主,而民主是需要争取,而不是恩赐。
在这次展览之后,4月影会,5月版画会等一批影展和美展,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1979年5月11日,由青年艺术家王克平、马德升、钟阿城、曲垒垒、黄锐等20多人,组成的星星美展在北京展出。
一个月以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被相关部门请到了中国美术界最高的学术殿堂,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展出。相传,当时看过画展的人们,反应都非常强烈与震撼,尤其是青年雕塑家王克平的一些雕塑作品,他的作品都带有一种隐含强烈的政治元素。
比如像一个叫《沉默》的作品,其中人物的嘴是被塞住的,眼睛也是被封住的。还有一个叫《万万岁》的作品,是一个人头上长出一只手,而手上举着一个红宝书,喊着“万万岁”。另外,美展上有一张木刻叫马德森刻的六平方米,就是自己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里作画。
因此,当观众看到这样的作品时,都觉得非常有力量,令人热血沸腾,代表了人们对过去的反思。这样的一个美展,把闭关锁国这么久、压抑了这么久的民众,那种渴望任何新事物的出现,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1989年。当时,一个是现代艺术大展,一个是全国人体画大展。
就在北京的美术展览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在中国大西南的成都,以四川美院为核心的一批青年画家,也开始崭露头角。四川美院三年级的学生罗中立,此时正在四川中部的大巴山腹地孕育一幅新的画作。不过,当作品即将完成时,有人就提醒他小心,有可能被批判。
据知情人透露,当初罗中立的新创作的油画《父亲》,画中的农民耳朵上并没有圆珠笔,因为,当时美协的领导担心罗中立的画作,会引起一些人强烈的反响,就建议在作品上加上一些新时代性的元素,来展现农民的新气象。于是,画作上的农民耳朵上就夹了一支笔。
就在罗中立为他的新农民形象,做着最后准备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贴出公告,以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为由,责令正在中国美术馆外东侧小公园,露天陈展的星星美展停止展出,参展作者23人也被全部遣散。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知情人说主要是王克平的一些雕塑作品,因为,他的雕塑有着隐喻专制的问题,比如:他用红五星的来作画,还有他利用树根、树结、树疤等,然后按照其形状再雕塑,而形成的作品都带有一种讽刺,甚至有一个作品有点隐含国家领导人的形象。
1980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所班毕业作品展展出,27岁的青年画家陈丹青创作的《西藏组画》,在此次展览上引起轰动。苍凉悲怆的西藏在多年以后,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81年1月,《西藏》与《父亲》,被共同选入这一期的《美术》杂志。
没过多久,《西藏》与《父亲》共同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界的一面旗帜。但是,1982年,陈丹青离开中国去了美国纽约。第二年,1983年,则罗中立也离开中国去了欧洲。不过,三年以后,罗中立又回到中国。2000年,陈丹青也回到中国。
回国后的陈丹青,曾接受采访时说过,他相信罗中立最重要的作品总会是《父亲》,而他最重要的作品总会是《西藏》。因为,只有在画这两套作品的时候,他们完全把握了当时的语境,反过来语境也顺应了他们。等语境过去以后,他们就很难再做出那样的事情或作品。
在中国的美术史上,自从1980年开始,相继涌现一批伤痕画派,新星画派,野草,新乡土主义等流派的艺术家。1985年,美术新思潮运动兴起,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艺术等流派陆续涌现。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上世纪80年代的绘画领域,它充满温暖、激昂,而又短暂、虚幻。如浮光掠影、昙花一现,就如同留在我们心中的一段残酷,而又美妙的青春记忆,它就像一把启蒙的火炬,燃起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希望,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天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